中国故事|千年黎锦 指尖传承

2024-03-07 11:19:31

今年是黎族小伙儿黄杨伟的第二个本命年,他将虎年元素融入黎族传统织锦文化,在锦片上绣了一只小老虎,希望今年依旧好运。

黄杨伟是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道乡黎族人,自小生活在黎族文化的氛围中,但父母务农,家中无人织锦。直到高中时,当地组织“非遗技艺进校园”活动,他才第一次真正接触黎族传统织锦技艺,从此,黎锦成为黄杨伟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月7日,黄杨伟在黎锦店里织锦,这也是他推介黎锦的方法之一。 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海南岛黎锦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人传承了3000年的古老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黎族人纺纱、织布的原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贝棉,又称海岛棉。染料也源自热带雨林丰富的植被资源。三国吴国人万震在《南洲异物志》中就曾记述黎族先民已会用吉贝作“五色斑布”。相传,一位姑娘上山穿的白筒裙被植物的汁液染上斑斓的颜色,十分漂亮,黎族人从中逐渐摸索出利用苏木、黄姜、蓝靛草、谷木、牛锤木和枫叶将纱线染成红、黄、蓝、绿、棕和黑等颜色。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黎锦图案是黎族各方言的标志符号,这些原始的文化符号,记录了黎族各方言区的文化生态,生动体现了黎族的生产活动和民俗风情,每一幅黎锦都是一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黎锦是浓缩了黎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史书”。

传统的手工织锦需要坐在地上,腰上缠着腰织机的一端,足尖撑起另一端脚踏棍,双腿伸直,时间久了,腿麻腰酸。21世纪初期,黎锦技艺曾处于失传的边缘,掌握这一技艺的人数已不足千人。

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已投入大量资金开办黎锦技艺传习馆,并建设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批黎锦传承人。从2012年起,黎锦技艺开始作为一门课程走进海南校园。目前“黎锦进校园”已成为“常态化”活动,在海南多个市县学校均有开展,成为海南很多学校的一门特殊课程。

按照黎族传统,黎锦技艺“传女不传男”,但现在随着“非遗技艺进校园”等活动的推广,学习织锦的男孩逐渐多了起来,黄杨伟就是其中之一。

高中时,黄杨伟是班里唯一坚持学习织锦的男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黄杨伟的织锦技艺进步很快,对黎锦的热爱日渐深厚,他带着自己的黎锦作品在海南省参赛,多次获奖。“传统黎族文化吸引着我,只要开始织锦就不舍得抬头,想一直织下去。”

黄杨伟习惯席地而坐,腰上缠着腰织机的一端,足尖撑起另一端脚踏棍,拉动提综杆间撑起的经纬线,一旦开动就沉迷其中,也不觉得累。

高中毕业,这位黎族小伙选择入伍,两年的军旅生活让他的性格更加坚毅。退役后,黄杨伟进入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学习,就读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下课后我就坐在宿舍地上练习织锦,技艺逐渐娴熟,五指山市能工巧匠优秀奖和黎锦国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奖,都是我在大学期间获得的。”他说。

传统黎锦的颜色较为单一,通常以黑红两色为主,黄杨伟喜欢创新图案和花色,他自创的“百花纹”善用跳色,色彩丰富而独特。近日,在工作之余,他正赶制一套女式黎族礼服,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订单,自己设计自己织作,“这是一位大姐跟我预定的,这套衣服我织了半年,只剩下花边就全织好了。”

每一件自己织就的黎锦黄杨伟都十分珍视,“自己织的就很有感情,像自己的小孩一样,舍不得卖,想好好收藏,但是看到客人很喜欢我们黎族的文化,我也想为文化传承做点事情。”除了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最新设计之外,他也尝试做直播,让更多人了解黎锦文化。

年前,黄杨伟和姐姐黄雪铃在五指山市区承包下一间商铺,并注册了“滴帕幔黎锦”商标。“滴帕幔”是黎族方言,意为“小男孩”。

黄雪铃说,受弟弟影响,自己也开始热爱黎锦文化,“但有些人不理解男孩子织锦,会说弟弟喜欢女孩子的东西,我希望弟弟不要听别人怎么讲,我支持他朝自己想走的路一直走下去。”

今年6月,黄杨伟就要从大学毕业了,父母希望他找一份正式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的爱好。他告诉记者:“男生走这条路的艰辛和压力只有自己能体会到,传统的东西无论如何变化,依旧美丽,我希望能把海南的文化带去世界更多地方。”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