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期【语文名师•赵克明专辑】以“语文养成教育”观照语言教学本位

2022-07-30 16:40:33

导读

 笔者所倡导的“语文养成教育”,就是把握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遵循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作者简介

    赵克明,男,安徽洪集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六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安徽省“江淮好学科名师”,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享受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语会点拨教学研究中心理事,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语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学语文》《语文学习》《教师博览》《创新作文》等中文刊物编委、通讯员、特约编辑、签约作者,曾被《语文教学通讯》《人民教育》《语文学习》《教师博览》等期刊作为“封面人物”“名师”推介。从教40余年来,承担和参与省级研究课题6项,指导学生在《作文月刊》《中学生》《美文》等杂志发表、获奖作文500余篇,个人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新课程研究》《中国教师》等国内专业报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文章近900篇,出版个人专著和策划主编著作《赵克明教写作》等6部。近年来研究方向是“语文养成教育”。

以“语文养成教育”观照语言教学本位

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6月上旬

笔者所倡导的“语文养成教育”,就是把握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遵循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语文养成教育”注重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所谓综合性,按照课程标准表述的内容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学习方法、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等等。所谓实践性,是指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基础、语境、资源这些母语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获得语文的滋养,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增强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涵盖内容如此宽泛的理念,如何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呢?笔者观摩了不少“示范课”,也拜读了一些课改实验老师的教案,总的感觉是:教学内容新鲜有味,教学设计新意迭出,教学手段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然而,我们不能不理智地在脑中划出问号:这种“别出心裁”带有多少“语文”的成分呢?这种“热热闹闹”过后学生的大脑里又积淀了些什么呢?这种“空对空”的“虚假的美丽”能够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养成学生学习语文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吗?我们应当汲取历史的教训:现代语文自独立设科以来,由于定性不明、目标模糊,语文教学一直在盘陀路上左右摇摆,以致引起全社会的责难。

实施“语文养成教育”,应该立足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学习语言这一语文教学本体上。因为一方面,语言素养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语言又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它是思维的外壳,又具有审美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思想,接受了情感,接受了知识,接受了文化,也就训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可以说,突出语言教学本位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养成学生学习语文良好行为习惯的“抓手”、“纽带”或“牛鼻子”。

语言教学有益于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应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五种能力,即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这五种能力都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它们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一方面,阅读、鉴赏、写作与口语交际都以语言材料为凭借,阅读、鉴赏、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以语言的解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语言教学的过程也就是阅读、鉴赏、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过程,二者紧相关联。

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语言因素,每个教学单元都落实“五段一课”,即:背诵一段,以丰富学生语汇,培养良好语感;抄录一段,以养成阅读和作读书笔记的习惯;点评一段,以养成品味、玩赏语言的习惯;讲述一段,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写作一段,以训练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上一堂语言知识、技能或实际操练课,为学生指点迷津或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我们还要求学生每天必修“五个一”,即日正一字,日积一词,日摘一句,日读一文,日写一纸微博。实际上,这些着力于语言训练的做法,都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养成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

事实上,学习语言与提升语文素养是相一致的。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背诵古典诗词曲文等精品,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名篇,这其实是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所必不可少的。再如,我们在语言实践中常运用“加”“减”“调”“换”“比”“积”“仿”“创”等训练方法,这正是学生解读鉴赏文本、感悟体验生活语文和进行表达交流训练所时时用到的。又如,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经常进行扩句、缩句、转换句式、根据情境造句段等训练,这既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需,也是养成学生学习语文良好行为习惯的正途。

语言教学有益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语文养成教育”认为:语文学习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语文养成教育”关注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人文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民族文化的积淀,即在阅读中吸收并积淀文化精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积淀。毫无疑问,大量接触具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材料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写“诚信”话题的作文,很多同学的文章旁征博引,文化气息很浓。或引名言立意,像“失信不立。”(《左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大仲马)“诚实是最好的政策。。”(南斯拉夫谚语)“一两重的真诚,其值高于一吨重的聪明。”(德国谚语);或以典故论证,像商鞅为推行变法在咸阳市南门立木为信,马克·吐温求婚向未来的岳父如实上交证明材料,曾子为不失信于子而杀猪,楚王陈胜因违背“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而败亡等等。在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时,许多同学写出优秀文章,如《宋资政殿学士文天祥致书太史公》《项羽的剑与勾践的腰》《红楼梦后话选择》《谏屈原书》《乌江边的选择》《华容道的选择》《〈小重山〉后的选择》《程婴救孤》《谭嗣同的选择》《毛遂自荐之前奏》《青年鲁迅的选择》《老舍的选择》《祥林嫂的选择》《玛蒂尔德的选择》,单看这一组文题,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味儿,可以想见其文章一定有人文内涵。

这些作文成功的根基就是丰厚的文化积淀。曾以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蜚声媒体的蒋昕捷向记者透露,他阅读《三国演义》至少三四十遍,好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他熟记了赤兔马的来龙去脉以及与赤兔马相关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熟记了作品中的时间、地点、名言诗句,甚至连关公对诸葛瑾来劝降时说的“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名言都记住了,连《三国演义》的古白话的语句和口吻都学到了。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博得满堂喝彩。类似这样的文化积累与语言积累运用同步的例子很多。可见,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把大量接触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材料作为重要内容,究其实也正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言教学有益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人所特有的极其复杂的综合思维的反映,人类的一切构建都是从语言的构建发展来的,整个文化传统也在于语言的约定俗成。大脑是思维的物质载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表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其一,语言是认知的伴侣。人们认识了某种客观事物之后,必须把这一认识成果纳入音的容器,贮存起来。音和义结合成语言符号(词),所以语言起着固定认识成果的作用。中学生面对万花筒般的世界,有的能留下姹紫嫣红,有的脑海里却一片空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后者贮存的语言滞后,不能把对生活七彩阳光的认识固定下来。其二,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尽管人们说语言不是思维的惟一工具(思维也可以借助于实物、动作、图形和声响等),但是语言作为思维工具的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应该说,一切抽象思维活动都凭借语言来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固然可不用语言,但是如果把思维的内容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又必须通过语言渠道。“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情况,主要是语言这一思维工具运用的问题。其三,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理论告诉我们:信息的交流大体上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说话人为了表达某一信息,首先需要在语言中寻找有关的词语,按照规则编排起来,把信息进行编码;然后通过发音发送出去,经过空气的传递,达到听话人的一方;听话人接收以后,进行解码,还原为信息,理解其内容。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自始至终参与着全过程。实际上,中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思维过程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应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既然语言和思维是结伴而行的,那么语言的训练也就是思维的操练,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语言来提高其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较高境界就是创新思维,这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也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第一,博览积累会唤起创新思维。所谓创造性,就是构筑设想,创造具有新价值的事物的欲望和能力,或者说是对已有的事物重新组合,使之具有新价值的欲望和能力。这种“构筑”“创造”或“重新组合”是必须以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为先决条件或基础的。就语文学习而言,博览群书,丰富的语言积累无疑会成为联想和想象的萌芽,会使人萌发创新意识和灵感。第二,点评揣摩会激发创新思维。“点评”,是传统的阅读方法。在博览积累的基础上对精彩语段进行点评揣摩,做到“既可意会,又可言传”,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既能发现美之所在,又能“言传”出美的程度、美的奥秘。这样在点点评评中,便能更真切更深刻地感受到创造性语言的美妙,激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第三,转换比较会启迪创新思维。在语言教学时常运用转换比较法,这既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从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启迪。第四,实际运用会增强创新思维。语言表达训练落实在实际运用中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诸如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生动等等,但一般要追求的总体目标是语言运用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有时候还要追求语言的“超常组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极好的锻炼。

语言教学有益于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就是实践性,这正与语言教学充分重视母语学习的实践性相契合。我们曾构建过“语言学习型”教学模式:

师(辅):导入性点拨→引领性点拨→反馈性点拨→迁移性点拨↓↑      ↓↑    ↓↑      ↓↑

生(主):感受语言 →  领悟语言 → 积累语言 → 运用语言

该模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摆正了师生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老师只起导入引趣作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老师只起引领激情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积累,老师只起反馈调整作用;让学生自己去运用,老师只起创设迁移情境或指点方法的作用。该模式还非常明显地表现为要求学生大量接触典范的语言材料,通过感受、领悟、积累等途径以吸收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并且把吸收的语言运用于表达的实践中,从而习得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继承了我国汉语教学重感知、重积累和重滋补(熏染)的传统经验,让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亲身投入语言实践,去读,去悟,去积,去用,使作为载体的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情感、文化等等滋润人类的养料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划动语言的彩舟,把学生带到神奇的语文世界里,让一路书香氤氲、书声琅琅、诗情飞扬。这种自由体验式的“文化旅行”,充分尊重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久而久之,焉能不养成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焉能不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素养?焉能不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语言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运用语言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诵读品味运用语言中培养自己的美感意趣,在诵读品味运用语言中增强语感,在诵读品味运用语言中积淀民族文化,在诵读品味运用语言中启迪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在诵读品味运用语言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使之成为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未来文化的创造者。

本期责任编辑:张鹤(工作室第六期学员,任教于通化市靖宇中学)

本期版式编辑:张鹤(工作室第六期学员,任教于通化市靖宇中学)



导师简介

       张玉新,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吉林省教育学会高中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玉新导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组专家。曾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二十年,秉持“原生态”教学观,是“语文教育民族化”主张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