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2 12:56:37
看到这个标题,估计有朋友估计会笑作者《寻情记》看多了,入戏太深。请先别笑,因为秦皇有可能真的会说粤语。为什么呢,这还的从粤语发展历史说起。
粤语,民间亦称“白话”、“广东话”等。流行了于岭南地区,广泛使用于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南洋和海外华人华侨之间。
一、粤语发展史
上古时代
武王姬发东征商朝,发动战争,败敌于牧野,帝辛自焚于鹿台,商超灭亡。而在淮夷一带的商朝东征队伍攸侯喜及所率15万大军则去向无踪,无迹可探。由此,才有归附、东渡、北迁和南下之说。归附不大可能,平民有可能,商朝手握重兵大将归附只有死路一条,攸侯喜不会不懂。东渡太平洋以那个时候条件来说几乎不可能,北迁箕子朝鲜要穿过中原地区不可能不被周朝发现,因其常年在江淮一带作战,熟悉地理,只有南下最有可能,和所处位置和历史上汉人南迁路径大抵相同。因此,商人南下应为岭南地区的原始部族与中原雅言第一次融合。
秦汉时代
战国时期,周朝主要领域还是中原核心区域及长江流域,秦始皇继位,奋六世余烈,开疆扩土,任命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南下攻取“百越”后,屠睢进攻广西,赵佗进占番禺,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南蛮族人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彼时的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秦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在汉朝鼎盛时期,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大量中原士民逃至岭南,北方汉语不断对本地语言冲击。当时古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进一步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时代
唐朝鼎盛时期,岭南地区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接触的原住民已被汉化。而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本土原住民则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一阶段粤语仍受古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对应中古汉语发音又有部分独立词汇的语言。唐朝灭亡到南宋灭亡,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这段时期数量庞大的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南下珠江三角洲,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这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至此,粤语无论在发音还是在文法上已与中原汉语十分接近。故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古汉语发音。
唐宋之后,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燕京),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由于中原汉语与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北方方言越发接近普通话,而粤语基本定型。
二、粤语与古诗词
想必,读古汉语的人应该有所察觉,有些唐诗宋词读起来完全不押韵,用客家话念起来大部分则能很好的对韵;这对于工于对仗押韵的唐诗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现代普通话和古语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别。粤语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而现代普通话则更多是形成了蒙元之后,北方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韵尾逐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
很多朋友喜欢听粤语歌曲,因其调多,歌曲唱起来更有韵味。和普通话比起来最大差别有三,一是调多,有九个调调,二是没有降调,基本都是平调,听起来更加柔和;三是保留了入声,这在很多的东部及南部方言都有遗存,而北方方言区域内基本消失。唐朝大诗人张籍游过温州之后写诗说:“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所以今天南方的粤语、闽南话、客家话、吴语、徽语,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宋朝的官方字典《广韵》,是以当时的开封话为标准音所写,现在用普通话已经对不上了,而用粤语可以对应绝大部分。
在现代粤语中还能找到不少古色古香的用词,比如吃叫食,喝叫饮,走叫行,跑叫走,像叫似,也叫亦,穿叫着,脱叫除,衣服叫衫,脸叫面,脖子叫颈,讨厌叫憎,警察叫差人,钱的单位是文。这些都是文言文啊。粤语口语里还有很多常用的字词都非常古老,“的”这个最常用的助词,粤语里读作“忌ge33”,出自《诗经》:“叔善射忌,又良御忌。”这诗的意思是,大叔是很善于射箭的,也很精于驾车的。忌就是的。但这个字一般会写成“嘅”,实际上“忌”才是正字。
三、粤语与人口南迁史
其实,粤语的发展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原汉人南迁史,这是因为历史上中国北方总是受到外族入侵,中原人民就不断地南迁避乱,一次次的南迁之下,中原人民就把自己的语言带到了南方,这些语言又和南方本地土语融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各种南方方言。
广东的三大方言;白话、潮汕话、客家话都属于汉语,只因为南迁的年代不同而存在了差异;白话也称省府话,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广西的东部部分地区;潮汕话分布于粤东和福建南部的东山岛、诏安县、云霄县和漳浦县及闽南部分地区;客家话分布粤北和赣南、湘南、闽西部分地区。
中国人历来习惯以先入为主,慢到为客的说法,故明、清后陆续南迁来的移民被称为“客家人”,所以客家话是比较接近北方各省的语言。但都分别保存了各时期中国汉语的特点,广东这三大方言是古代汉语发音特点最多的语种,被研究古汉语的语言学家称之为;“汉语的活化石”。普通话则是几千年来北方战争不断而形成各民族融合了的通用语言,许多消亡了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都融合在普通话里;如北魏、五胡十六国、西夏国的党项族、辽国的契丹族、鲜卑族等等,民族虽然和北方汉族融合了,其语言也必然融合到了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可以互相交流的“普通话”。由于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各省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是越远越大、越往南方越不相同,就如美国的英语和英国本语才分开几百年就有差别一样,如果没有现在的通信、广播、电视手段的勾通,像古代那样的交流水平,用不了多少年他们就肯定互相听不懂了,起码和我们北方人听广东话一样像听外语那样难了。
所以各位看官也不必较真,对于早期百越土人来说,粤语其实和潮汕话,客家话一样都是,都是“外化户”,也都是我们华夏文明的遗存,曾经也是历史上的中原民族官方的语言(差不多吧),和现今中国推行的普通话一样,无所谓高低,都是各时期的通用语言而已。所以那些以固守地方文化盲目排外之流,随历史发展,终将被遗弃。
所以哪天你突然听到有人说秦始皇是说粤语的,也不必在意较真,因为粤语曾经也是北方语言,一步步发展才有今天的模样,说不定秦始皇老人家说话真的用的是古粤语也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