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09:31:28
对联是雅事,因此,对联在文人雅士们手里,有更多的著名对联,但对联同时又是雅俗共赏的,他以大白话的形式展现给普通人,或者讲明一个道理,或者蕴含一些浅显的知识,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不管是饱学宿儒,还是田间耕夫,相对于其他的文学形式,似乎对对联更加偏爱一些。
(私塾读书图)
有些对联,明显的就是大白话,比如上联:黑发不知勤学早;下联:白头方悔读书迟。语义十分明显,就是劝人趁青春年少要勤奋学习,不能等到年老体衰头发白的时候才去后悔。这样的对联虽然上下联也有极巧妙的应对,比如下联的白与上联的黑,下联的迟与上联的早,语义上都是反义词,但仍然是大白话,只要一读,就明白他的意思,没有生僻字,也不用典故。
(六经)
有些对联,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才能理解,比如上联:真学问自五伦起;下联:大文章从六经来。这副对联仍然是雅俗共赏的,其中的知识点在于上联的“五伦”,指《孟子.滕文公上》里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下联的“六经”,则是指儒家的六种经典,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两个知识点外的其他字眼,都是平常的大白话。因此,这样的对联才为人喜爱。
(读书)
有些对联,则生僻字较多,需要认字才能知晓联意,比如明代的对联达人徐渭他曾写过一副治学的对子,上联:读不如行,使废读将何以行;下联: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知。其中有生僻字,就是“蹶”念jue二声,意思是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全联的意思是,空读书不如去实践。但是如果一点书也不读的话,单纯的实践也不可能有什么成效(其实是事倍功半,实践总是有好处的,理论也是来自实践的)。经受了挫折之后,应该学得“聪明起来”,因为“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不能屡受挫折而不思考这些挫折是怎么来的,否则也谈不上什么增长知识,其实,这一副对联是读书与实践的辨证法,讲述的道理深刻,但打比方打得浅显,仍然属于雅俗共赏的范围。
(农夫讥孔子图)
有些对联,则用大白话的形式,引用典故,仍在雅俗之间。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他有一副对联,上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君子;下联: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这里的上联的话本是农夫讽刺孔子的话,陶先生拿来教育学生,希望学生们成为知识渊博但实践经验也丰富的真正的“君子”。下联的“小疑必问”是指认真的学习方法,不管多小的疑问,都要认真查究,“大事必闻”是指要关心天下大事,两件事情都做好,才算是好学生。
有些对联,虽出自名家之手,但对联却完全是大白话,比如清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著名学者包世臣,字慎伯,安徽泾县人。他有一副对联,上联:世间唯有读书好;下联:天下无如吃饭难。上下联已经不用解释,是完全的大白话,世间最重要也最好的事情就是读书,下联的“吃饭”是人生大事,吃饭就是生活,生活不易,对谁都一样。
(读书图)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小时候读书时老人们挂在嘴边的话,人都是只有到了用的时候,才发觉自己的书读得太少了。用它当上联,下联是“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事情必须亲历亲为才知道做成事情的艰难。仅看字面,上下联似乎并不工整,但善于对对联的大家,有没有更好的下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