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9 16:02:55
走进三峰
名山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名山除了有着极尽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外,还蕴含着令人品味不尽的人文内涵。唐朝有个大诗人叫刘禹锡,他所作的《陋室铭》中有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多”,每一座名山都可以寻找到神、仙、佛的踪迹,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风雅人物围绕这个主题,写啊,刻啊……积淀成厚重的历史文化。其实名山与名山之间大同小异,同者是都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物;异者是在这两点上的具体内在存在差异。
三峰山也不例外。但三峰山不同于其他名山之处,在于她以祠寺合璧的独特的人文景观跻身于名山之列。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有的宏伟壮观、有的险峻雄奇、有的景色清幽……三峰山都有所不及;而在如恒河沙数的古刹中,有的占地理之优势、有的沾高僧之光环、有的具历史之悠久……三峰寺亦逊三分颜色。但都没有一处能够如三峰山般演绎出“祠寺合璧”的一段佳话,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峰山及三峰寺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也值得去品味。
三峰之味在于“秀峰、玄妙、古刹、传奇”八个字。
秀峰——冯梦龙诗句:“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
“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这首五律是我国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白话短篇小说鼻祖、《三言》的作者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所作。诗中“三峰”即三峰山,冯氏在其所著《寿宁待志》中载其距县城三里。明代,寿宁县城小的可怜,“小小寿宁县,一爿理发店;街头刮胡子,街尾听得见。”的顺口溜形容得很逼真。彼时的寿宁县城与现代的寿宁县城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寿宁县发展迅速,已经把三峰山揽在城区怀里。三峰山则以城内公园的姿势和谐地融进寿宁县城的千楼万舍之中,成为人们登山、休闲的好场所。
三峰之美就美在其山很秀丽。寿宁鳌阳小盆地恰如《诗经》中所形容的“荷叶田田”之春日荷塘,其中有五座丘陵般的小山包环环包拱,似盛开的荷花,又似观音菩萨的莲座,另有三座较高山峰,则如莲蕊舒张,指向蓝天。由于植被保护良好,每座山头都显得绿意盎然。在无边绿意当中,间插着许多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不仅没有破坏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而且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平添几分色彩。信步林间小径,徐风习习,但闻松涛阵阵,空山鸟鸣,融身于大自然之中,说不出的轻松惬意。当春风徐徐吹进鹫峰山里,轻轻地抚过三峰山时,沉睡的杜鹃苏醒了,纷纷绽开那红的、紫的、白的翅膀,把三峰山装点得花团锦簇。夏暑酷热,晚饭后登山的人们拥向三峰山,人潮如蚁,人语如喧,着绿穿红的倩男靓女们使三峰鼓涨起来,“唯恐小小三峰山,载不下许多人”,当晚霞映红天边的一瞬,那满山的花裙、霓裳不就是春天里的杜鹃?秋日清凉,三峰山的气候最是宜人,分布在松间崖际的小叶红,似乎红得特别早,团团簇簇,红得撩人,使人立时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常常有疑是春天的错觉,因而,人们对三峰山也就有了“一年四季三个春”的赞美之词。南国的冬天虽不多雪,但鳌阳人有“三峰不见雪,鳌人不过年”的说法,因而,冬天里的三峰山常常银装素裹,白雪皑皑,耐寒挺拔的松盖最不容易积雪,如果遇雪上加霜,那松针之外便包裹一层透明的冰晶,白中泛绿,煞是可爱,拙诗有云:“山裹银装翠鸟鸣,松含微雪碧晶莹。”在三峰踏雪,望鹫峰山万峰洁白,心境亦随之清明、澄澈。
当然,假如有兴致月夜登三峰,坐在三峰之北峰顶上的“望成亭”里观赏鳌城夜色,那又别具一番景致。举目远眺,鹫峰山里起伏突兀的山峰,在随风飘浮的岚气中若隐若现,宛如漂渺仙都,美不胜收;凭栏环视,脚下的寿宁县城灯火辉煌,直映夜空;侧耳细听,隐隐传来的歌舞笙箫,随着夜风中的松语竹喧,飘飘荡荡,如聆天籁。鄙人曾就此填了一阕《江城子》,以示附庸风雅:“拾阶高处趣陶然,倚雕栏,望关山,灯火城廓,隐隐众峰环。香麝瑶光腾紫阁,亭玉立,晚鸣蝉。如钩新月夜阑珊,水潺潺,鸟关关,客侣游踪,窃窃语斯鬟。何处笙箫天籁远,人似玉,息如兰。”
玄妙——陈汉唐言:“九龙醮水之局,五叶莲花之状。”
在老人的心目中,三峰山更是一座奇山。《三峰陈氏宗谱》记载:寿宁陈氏肇基始祖陈汉唐于公元934年出巡现寿宁茗溪一带,观察三峰山,赞叹“鳌峰胜境,天然奇山,九龙醮水之局,五叶莲花之状,得之必荫子孙,繁衍而富贵也”。陈汉唐(904-977),名隔,号崇,生于唐末,终于宋初,初任泉州提刑按察司署,后任奉训大夫,建州太守,死后追封礼部侍郎。建州即福建建瓯市,古代建宁府府治所在地。清朝雍正六年(1728)建福宁府前,闽东部分地方隶属建宁府,因此,才会有闽北的建州太守出巡到闽东的茗溪。陈汉唐十分精通地理之学,一语便道出了三峰山的地理玄妙。阴阳五行,地理玄空之说本不可信,但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能够传承5000多年,自有其一套完整的理论和一定的根基,不然“地灵人杰、钟灵毓秀”的说法,从何而来?因此,这里也就姑妄言之。
世事或者总有凑巧。纵观当地历史,自有较完整的文字记载的唐末起到现在的1000多年来,不论是居住在三峰山上的陈洪轸,还是后来定居在三峰山脚下的鳌阳人,都秉三峰灵气而生,许多人恰似青莲出于淤泥,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克勤自律,品质高雅。在这里略举几人,以作佐证:
陈洪轸,(略,详见下文)。
叶朝奏(1544-?),曾任江西信丰知县,“秉性耿介,禔身端洁”,为官为人一如他的一幅对联:
人言高官可图,必须得此馈彼以邀名誉;
我道前程有命,何用损下益上以病心田。
叶朝奏归梓后,为寿宁“止开圹”、“寝迁城”、“修邑乘”等,做了许多好事。
叶向高(1559-1627),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明神宗、光宗、熹宗三朝首辅,史称“独相”,“有裁断,善处大事”,不与魏忠贤辈同流合污,于增阁臣、补缺官、罢矿税、整顿三边防务等方面大政多有建言建树。
柳元(1533-1610),得到朝廷核准的理学名儒,曾任宗王府长史等职,不论为官为学,一生廉洁自守,四出游学,足迹遍及江、浙、陕、甘、山东、山西、河北、两湖等地,弟子千余名,著有《剑溪讲余》、《理学指南》、《四书意说》、《五经管见》、《山居文集》、《易经阐微》等书。
叶秀蕃(1904-1935),闽东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曾任闽东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主任等职,为筹措革命经费,“把自己的田地卖了干革命”(范式人语)。
范式人(1909-1986),,中顾委委员。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鞠躬尽瘁。人如其名,一生事迹,足于“垂范于后世,式人于千秋”。
郑义正,原福建省高级人民检察长、。
古刹——张文龙诗句:“忽讶老僧出石顶,俄闻孤磬落云隈。”
“古刹云深一径开,清秋虚步入莲台;风掀舞叶天花散,崖挂飞泉法两来;忽讶老僧出石顶,俄闻孤磬落云隈;须知大地都成幻,肯负幽林几度回。”这首诗是江西庐陵人张文龙游三峰寺时所作,共有四首,这里谨录其一。张文龙于明万历三十五至三十七年任寿宁知县,虽不见政绩记载,但这首诗写得还是具有一定文采的。张文龙于官场并不甚得意,与府尹关系不大好,心情很是抑闷,因而诗中充斥颇浓的出世情绪,但诗中所描绘三峰寺的景色之美,却也令人向往。
据《三峰陈氏宗谱》记载,三峰寺始建于公元960年,即北宋建隆元年,肇基者为陈汉唐,其时规模不大。说起建寺始末,这里面还有一段神异般的故事。陈汉唐先暂居茗溪,后移居三峰。一夜,陈汉唐梦见一白发老叟对他说:“吾佑于汝,何以报之?”陈汉唐回答:“既佑我,我建寺庙奉祀可乎?”第二天吩咐家人:“但我陈氏子孙后得传善出仕,愿舍此地为寺。”于是,便立即择吉动土开工建寺。其子陈洪轸于宋乾德三年(965)中进士后出仕,北宋淳化元年(990)辞官回归故里,途经扬子江时遇狂风暴雨,浪滔滚滚,所乘舟船几乎倾覆。陈洪轸束手无策,仰天祈祷:“神佛佑我平安归梓,愿舍宅报恩。”说来也巧,随后便风平浪静。陈洪轸安然归家后的一天夜里仿佛听到钟鼓齐鸣、梵音隐约,以为神佛提醒他兑现承诺,便于当年舍出全部房产及部分地产,扩建三峰寺。经过陈洪轸及其子陈明十多年的努力,重建了大雄宝殿,新建钟鼓楼、圣旨厅、园通阁等建筑13座,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殿宇雄伟,规模宏大。
三峰寺初名东华禅寺,后来奏请皇帝赐名宝林禅院,御笔亲书“天下第一禅林”。虽然这些文物已在后来的大火中烧毁,只能从《陈氏宗谱》中找到“鸿爪雪泥”般的记载,但以当年陈家的辉煌来看,给一座寺院奏请个什么名号,想来并不是难事。因此,《宗谱》中的记载,也就姑妄信之。大约到了明万历年间,《寿宁待志》载其因寺僧“淫纵奢侈,乘马索租,佃家烹豕设馔,购美妇以媚之,为地方举首,乃没入召佃。”以致“衣钵遂虚,殿宇倾圮”,加上火灾等原因,三峰寺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以后经过多次重建、修葺,又恢复原来规模,寺名也因地势而改名三峰寺。
大凡古刹景观基本大同小异,三峰寺能够与众不同,除了寺前“S”形石板金街曲径略具特点外,应数寺后的陈氏“宗伯家庙”最具特色。
金街古径,长约200多米,宽约4米,中间条形青石直铺,两侧乱石铺就,蜿蜒曲折,穿过三座街亭,一径通幽,直达寺门。碎步金街,渐近渐浓的氤氲麝香迎面扑来,接引你远离凡尘而走进清虚禅境。石径何以取名“金街”,已无从可考,大概跟当时陈家五代为官的一缕情结有关。
“宗伯家庙”是寿宁境内仅存的一座宋代建筑,公元990年,陈洪轸舍宅建寺后,为给后代子孙留一点纪念,特意请旨构建。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峰寺历劫数次火灾,多数建筑难逃劫数,唯“宗伯家庙”均安然无恙,可说是一个奇迹。其间,虽然经过清雍正元年和清同治四年及1990年三次较大规模修葺,但基本结构和建筑风格仍保持了宋代的式样。门口右下侧的墙基涵里有一口曾经陈洪轸及其家人饮用过的千年古井,至今仍旧碧水盈盈,清甜甘冽,那源源不歇、汩汩涌出的泉水,似在诉说那曾经的传奇和千百年的沧桑变化。
每一个前往三峰寺朝圣的脚步,无不移趾“宗伯家庙”,一瞻前贤风采;而每一个归来朝宗谒祖的陈姓后裔,对三峰寺则都情有独钟,留连忘返。
祠与寺就这样和谐地融合于三峰山的“莲蓬”之中,“寺因人而富内涵,人借寺以流芳”,伴随古刹的晨钟暮鼓,和奏一曲曲动人的千古乐章。
传奇——严州太守语:“掌宗伯一轮之浩月,垂司马万古之英声。”
“在天有星辰之明,在地有湖海之清,在人有济世之明,先生出正气之臻;掌宗伯一轮之浩月,垂司马万古之英声;喜螽斯之蛰盛,开弈世之升平。”这篇赞语出自古严州太守之口,载于《三峰陈氏宗谱》。古严州府治在今之浙江建德梅城,辖区有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等地,至于这位太守是何许人,与陈洪轸是何关系,这里不作考证,但他对陈洪轸的这段赞语却十分中肯贴切,不论是陈洪轸的品德情操,还是生平政绩都做了高度概括和评价,从中可见陈洪轸之贤。
陈洪轸,字汝谦,号静安,乳名鳌添,是寿宁自有先民以来的第一位进士,他的高祖陈檄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固始入闽。同时也带来了中原文化精髓,陈氏家族对读书出仕一直十分重视。在陈家的影响下,寿宁这片蛮荒之地自此后书声不断,读书出仕者层出不穷,人才辈出。
陈洪轸生于后晋天福二年(937),终于宋淳化五年(995)。才五十多岁的人生旅程,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尽缅想。
相传,陈洪轸12岁前还不能开口说话。有一天,一只猛虎袭击了陈家,叨走一口猪,恰于此时,陈洪轸开口说:“前山虎驮猪,陈家出尚书。,认为孺子可教,从此对他严加督促,刻意教导。陈洪轸不负众望,刻苦努力,《四书》、《五经》无不过目成诵,诗词曲赋样样精通,于北宋乾德三年(965)高中进士,后果然官至一品尚书,掌宗伯之职。
古之“宗伯”即礼部尚书,其职责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即为帝王家掌理宗庙事务,这是一项很重要而且光荣的工作。皇帝把“祖宗”交到陈洪轸手上,说明皇帝对他是十分倚重的,这在讲究“忠孝节义”的中国古代是一件大事。历来的朝廷对每一任礼部尚书的人选,都要慎之又慎地选择。
陈洪轸在这个职位上尽职尽责,“忠烈于国政,广惠于庶民”,能够“每以朝政、江山、百姓为重”,最感人的莫过于为福建百姓做了件大好事:陈洪轸任礼部尚书时期,正值宋朝开国不久,百废大兴。一年,宋太宗欲大兴土木建造皇宫大殿,下旨地方官员各取当地良材样品,以备皇家遴选,陈洪轸累谏不被采纳,便联合福建地方官员,以箬竹为样品进献。太宗皇帝见福建样品“叶大而薄,杆细而中空”,叹息福建地瘠民贫,就下旨免征福建山地赋税,从此后,福建只纳耕田而不必交纳山地赋税,这对老百姓来说可谓是一项德政。至今,在福建的许多地方仍流传着“陈洪轸做官为全福建人”美誉。
故事听起来很美,但认真想一想,难免去商榷其中的可信度,难道宋太宗就那么可欺?历史上的宋太宗也算是一位马上皇帝、英明之君。但民间口口相承、言之灼灼,历千年而不致失传,其中的细节或许有误,而福建比之于其他省份,百姓不需交纳山地赋税倒是千真万确的事。
请作者到寿宁在线总部领取纪念品一份
觉得不错,别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