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问之: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新解——香菱的有关问题二则

2024-10-17 10:25:41

香菱,本名甄英莲,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副册之冠,她一出场就被赋予了悲剧的寓意。关于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意义,研究文章很多,本文就不再涉及了。

本文主要是就有关香菱的两个基本问题作一点分析,供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这两个问题分别是香菱判词的解读和香菱的年龄问题。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在香菱的这首判词中,“根并荷花一茎香”这句存在版本异文,学术界也有一定的认识上的分歧。

在脂评本上,甲戌本、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甲辰本等这几个版本皆为“根并荷花一茎香”;己卯本和杨藏本作“根并荷花一茎青”,不知“青”字是“香”字的讹误,还是抄写者有意的修改;舒序本作“根并荷花一水香”;俄藏本缺第五回内容,情况不明。程高本此处文字同多数脂评本一样,亦作“根并荷花一茎香”。

目前的校勘本,大多数也采用“根并荷花一茎香”。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舒序本的文字为优,如周汝昌先生校订批点的《石头记》就采用“根并荷花一水香”(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持这一看法还有梁归智先生等学者。

本人的看法是,此处文字应该是“根并荷花一茎香”。目前的版本差异,根源是长久以来大家对这句判词的误读。

针对“根并荷花一茎香”这句,有一句脂批:“却(“却”疑似当是“确”)是咏菱妙句”。这个批语可能是造成误解的源头,很多人由此以为这句话是“咏菱”的,比如,人文社本《红楼梦》针对“根并荷花”作了一个注释:“指菱根挨着莲根。隐喻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人文社本《红楼梦》,第76页);蔡义江先生对此也解释说:“莲就是荷,菱与荷同生池中,所以说根在一起。”(《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复旦大学出版2016年版,第28页。)

人文社本《红楼梦》和蔡义江先生的注释,应该都是误读。香菱的判词其实跟“菱花”没有丝毫关系。我们先来看看关于香菱判词的画面:

宝玉看了不解。遂掷下这个,又去开了副册厨门,拿起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人文社本《红楼梦》,第75页。)

我们知道,该回中的判词,都是紧扣画面而作。而在关于香菱判词的这个画面中,画面的内容非常清楚:“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大家可以看出,画面中有桂花,有枯莲,唯独没有“菱花”。

由此可见,在这个判词中,作者取的是“莲”而不是“菱”,是在咏莲而非咏菱。其中暗含的是香菱的本名“甄英莲”,而不是后来宝钗为其改换的“香菱”这个名字。

所以,理解“根并荷花一茎香”应当从莲花这个角度来理解,而不是牵强地拉扯上“菱花”。菱花与莲花也并非共生关系,并不是有莲花一定就有菱花。

那么,该如何理解“根并荷花一茎香”呢?本人的理解是:这里的“荷花”指的是狭义的莲花的花朵,莲叶与花朵同根同茎,莲叶也有着与其花朵一样的芬芳。

在《红楼梦》中,荷花是林黛玉的象征花,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是不是也含有这层意义在里面,就是说香菱具有同黛玉一样的美好品格。第48回写香菱跟黛玉学作诗,在追求诗意人生上,看来她两是一样的,二人的师徒缘分看来在香菱的判词中已经埋好伏笔了。

既然香菱的判词跟“菱花”无关,那么为何脂批却说“跟并荷花一茎香”是“咏菱妙句”呢?我猜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批书人自己搞误会了,与我们后来人一样,也想当然以为是在咏菱花;第二种可能,批书人说的“咏菱妙句”的“菱”并非指“菱花”,而是指“香菱”这个人,也就是说,批书人认为作者用“根并荷花一茎香”来赞美香菱这个人真是太妙了。

哪种可能性更大?今天已经无从知晓。不过,今天我们似乎更应当取第二种理解,因为这有助于消除批语与文本之间的矛盾。

我们再来看舒序本为啥作“根并荷花一水香”,其中的“一水”应该是“一茎”的改笔。抄写者估计不理解菱花怎么会跟荷花“一茎”?故而改为“一水”。至于抄写者为什么一定认定是“菱花”,或者是受脂批误导,或者也是如同我们今天一样想当然地认为是菱花吧。

关于香菱的年龄,在书中有两处疑似彼此矛盾的文字,本文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在第63回宝玉过生日开夜宴的时候,有一处文字:

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只无同姓者。(人文社本《红楼梦》,第872页。)

根据这处文字可知,香菱与宝钗、袭人、晴雯是同一年的人。可是在第7回中,香菱却不知道自己多大。先看看原文:

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一回。(第106页)

第七回,甲戌本的回目作“送宫花周瑞叹英莲”,可见前引文在第七回中属于扣题之笔。根据引文内容可知,香菱不记得自己的年龄。

本人倾向于认为她真的不知道,因为香菱很小就被拐子拐走了,不记得自己的家乡、父母和年龄本是正常的,这里正是透过香菱不知自己的身世来反映她命运之悲惨。这才是这处文字的主旨吧。如果是她故意隐瞒不说,那这段文字又想表达什么呢?

如果香菱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了,那么上面两处文字似乎就互相矛盾了。香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龄,那是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她与宝钗、袭人、晴雯同年的呢?知道香菱底细的只有贾雨村,但贾雨村说出来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他怎么可能会把自己忘恩负义的底细主动抖露出来呢,千方百计隐瞒唯恐不及。

第七回中,香菱不知自己的身世,渲染的悲剧效果很好。如果到了第63回,她又知道自己的年龄了,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第七回的艺术效果。

对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本人认为可能是成书过程中的失误。相比与第63回的内容,第7回的相关内容疑似晚出。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