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10:31:54
看《红楼梦》时,要注意时间的先后顺序,这是判断的重大线索。
比如张华向官府告贾琏偷娶尤二姐与凤姐把尤二姐赚入大观园,谁先谁后,看时间顺序,便一目了然。
这个案子曾是办案律师推崇的经典案例。
现在很多人为一点点小事,动辄就互相威胁要走司法途径,试图任何大事小情出了问题都寄希望于法治来解决,殊不知这样做,后患无穷。
凤姐就是这样的人,以为买通官府,通过官府的律法就能来解决贾琏偷娶尤二姐一事,只要肯花钱,就万事大吉心安理得。
殊不知,事实可没她想的那么简单。她以为花钱官府就会听她的,她也不站在败诉一方的角度去替人家想想,吃亏的一方会作何感想,不秉公办事的后果,不去想都鸭力山大后患无穷!
换言之,即便败诉一方不吭气自认倒霉,放过你,但人在做天在看,天道好还,老天又岂肯放过作威作福之人!
是以,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所以,孔老夫子才会说,我审判案件的高妙之处,其实和别人没什么区别啊,只不过我审案追求的目标是:最好能通过和平协商来化解双方的矛盾,让他们不至于非要弄到非走司法途径不可的糟糕地步。
孔夫子这话的意思与平儿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若得不了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的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主张有矛盾双方和平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处理问题之道,凡事息事宁人,不要有让另一方有遭受不公对待的情况出现。
凤姐又差了庆儿暗中打听,告了起来,便忙将王信唤来,告诉他此事,命他托察院只虚张声势警唬而已,又拿了三百银子与他去打点。是夜王信到了察院私第,安了根子。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赃银。
凤姐唆使张华去告贾琏后,便开始关注事态的发展,此前凤姐还担心都察院是否会受理张华告贾琏一案,现在通过庆儿了解到知道官府已经受理此案,已经“告了起来”,而且官府还有模有样要传唤贾蓉出庭了,果然一切按着她的预想在进行。
凤姐于是觉得该按计划赶快派王信提前去买通察院,以便把握局势,以避免在都察院传贾蓉讯问时,张华说错话讯出确供,损害贾琏形象,反授人以柄,让自己精心设计的局面难以收拾,反倒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以故,凤姐便很大方地拿出三百两银子贿赂都察院,目的是堵其嘴,借其威。
其一,既要受理张华状告贾府一案,又要对其恫吓暂不答应他的诉求;
其二,传贾蓉出庭,目的是不触动贾府的贾琏,但又要惊动贾府。但察院却不知张华敢状告贾府,系凤姐幕后指使,凤姐是幕后推手。
收了赃银后的都察院便成了凤姐手中的玩偶,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就能颠倒黑白。察院随即就按着凤姐的意思办案,装模作样真案假审张华一案。
察院恫吓张华,只说张华是诬告,但并未驳回张华的诉讼请求。为什么?
因为凤姐要看察院传唤贾蓉出庭后各方的反应,才好决定下一步怎么走,出什么样的牌。
都察院素与王子腾相好,王信也只到家说了一声,况又是贾府之人,巴不得了事,便也不提此事,且都收下,只传贾蓉对词。
王信出于谨慎也只随便到察院家打了个招呼,并未把事情细说。因为诉讼这种事情本来就像股市,随时变幻莫测,非常复杂难以把握。因而王信没有必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从头至尾都给察院说个一清二楚。把钱送到,交待清楚要求察院怎么来做,就可以了。
察院也是个明白人,既然你王信对这事不愿意多说半句,那他也就不细问王信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彼此心照不宣。
于是,察院通盘考虑过后,决定就只传讯贾蓉,对贾琏不提半字。那么察院是出于何种考虑做了这样的决定呢?
首先,察院是慑于贾府的权势。
其次,察院收取了凤姐三百两白花花的银子,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更重要的是,察院跟凤姐的叔叔王子腾有交情,王子腾权势熏天,察院不得不考虑到这层利害关系。
出于上面三层原因,是以明知此案与贾琏有关,但察院却只传讯贾蓉,顾左右而言他,不提贾琏半个字。
读懂《红楼梦》也要通晓法律常识。《红楼梦》无愧百科全书,也有司法方面的实用价值。
纵观凤姐两口子的表现,二人男盗女娼段位并不高明。
夫妻二人有个共性,都喜欢作,作来作去,作到自己头上,自作自受,终不得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