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大吉|虎年说虎

2024-07-27 10:10:16

虎,梵语称之为“VYAGHRA”,印度语“BAGH NAKH”、南印度的泰米尔语“PULI”、爪哇语“MACAN”、马来语“HARIMAU”、阿拉伯语“NAMUR”等都各有其名。英语称之为“TIGER”,其他欧洲各国的名称则大同小异。这些名称都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的“TIGRIS”。所谓的“TIGRIS”,在希腊语中,原意为弓箭,这大概是因为古人认为奔驰的猛虎好似飞驰的弓箭一般迅捷。在日本古代,人们并没有亲眼见过虎,但是仍然相信虎行千里之说, 因此,在戏剧中用“千里一跳虎之助”的美名来赞扬身手敏捷的打虎英雄加藤清正。

据老普林尼的《博物志》记载,古罗马人最初看到虎,是在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执政时期。在此之前欧洲人很少有机会能看到真正的老虎,因此,在听到希腊人描述猛虎捕食好像飞驰的弓箭一样快的传说之后,老普林尼在《博物志》第八卷第二十五章中这样介绍虎:“虎出没于比哈尔及印度,行走如飞,多产子。当虎崽被掠走时老虎奔跑得最快。比如,有一次猎人从虎穴中悄悄地偷出了虎崽,然后快马加鞭地飞驰离去。雄虎视而不见,而雌虎回洞后发现异常则寻迹穷追不舍。当雌虎追近时,猎人从马上丢下一个虎崽,雌虎马上叼回洞后再继续猛追。于是,猎人再丢下一个,虎又叼回洞里。当虎重新赶回来的时候,猎人已经带着余下的虎崽逃上了船,雌虎只能望洋兴叹。” 从17世纪起,欧洲人开始航海寻找新大陆,从而有机会在自然界目睹虎的雄姿,知晓虎并不能像想象中那样长距离飞奔。于是,英国的托马斯·布朗在《俗说辨惑》中纠正了老普林尼的误解。

李时珍曾说:“虎,象其声也。”也就是说,虎名取自其吼声。这一见解极为精辟。自古以来,动物的名称多源于其吼叫之声。滨田健次郎曾经在《学艺志林》中以日语的事例验证了这一观点。另外,虎还有许多别名。在中国晋代和梁代以后的书籍中,多称虎为“大虫”。这如同瑞典的牧牛姑娘尊称狼为“沉默者”“灰脚兽”“金牙”,尊称熊为“老爷”“大伯”“十二人力”“金脚”一样,绝不直呼其名。瑞典的农民为了避邪, 在耶稣升天节的前两周忌讳直呼鼠和蛇的名字。坎纳拉族人也不直呼虎名,孟加拉人则尊称虎为“舅父”。在日本的各行各业中也有许多隐语,据《北越雪谱》记载,伐木工和猎人都用隐语称呼熊、狼以及女子的阴部,在熊野地区则称兔子为“巫女”,把狼叫作“山神” 或者“客官”,在山中绝不直呼天狗的名字而称其为“上人”。

在中国,有时还称虎为“李耳”。晋代的郭璞曾说:“虎食物,值耳则止,故呼李耳。触其讳。”汉代的应劭则说是因为南郡李翁化为虎才称呼为“李耳”。明朝李时珍则认为这些解释都是“穿凿不经之言”。李时珍解释说:“李耳当作狸儿,盖方音转狸为李,儿为耳也。今南人犹呼虎为猫,即此意也。”日本人将貉称为“狸”,在中国,人们习惯将狐狸和野猫统称为狐狸,而将猫叫作“家狸”。

由此推断,“狸儿”是虎的一种贬称,正如佛经中贬称龙为“小蛇子”一样。与此相似,日本人将猫比拟为虎,《世事百谈》中有这样一段:“虎与猫在大小刚柔方面虽有很大悬殊,但其外貌极为相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猫是驯养的虎的说法。”《古今和歌六帖》中的和歌以及《源氏物语》中的女三宫篇里也有相应的记载。中国的小说俗称虎为山猫《西游记》 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中有“伯钦道:‘风响处,是个山猫来了……只见一只斑斓虎,对面撞见。’”这样的片段,这段描述表明伯钦恃勇蔑视猛虎为山猫。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