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王夫人的大胸襟和宝钗的大格局,让赵姨娘自觉心虚

2024-06-28 10:50:57

心直口快的湘云对新来的宝琴说过这样一句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回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

明眼人都知道,湘云说的是赵姨娘母子。这对母子的心坏,人所共知,也只有湘云会无所顾忌地说出来。

第三十三回,宝玉挨了父亲贾政一顿胖揍,差点被打死了。挨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蒋玉菡,二是因为金钏儿,“在外流荡优伶(蒋玉菡),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金钏儿)”。然而,真正让贾政下死手的是贾环的告状,就像火上浇油般,直接将贾政心中的怒火点燃。所以,作者的回目名用的是“手足耽耽小动唇舌”,虎视耽耽的手足小动唇舌,如四两拨千斤般,彻底激怒了早就对宝玉心怀不满的贾政。

我们先来看贾环说了些什么:“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知道,贾环所说完全是莫须有,不过是赵姨娘捕风捉影捏造出来的。母亲捏造,儿子告状,母子俩完美配合,差点将宝玉置于死地。

宝玉被打之后,因祸得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关怀,整个荣国府都在围着他转。对比之下,赵姨娘母子虽然没有受到惩罚,但一个细节表明,赵姨娘自觉心虚起来。

第三十五回,贾母带着众人来到怡红院,说笑一番之后,一行人出了大观园,“王夫人恐贾母乏了,便欲让至她住的上房内坐”,这里有一个细节:“那时,赵姨娘推病,只有周姨娘与众婆娘、丫头们忙着打帘子,立靠背,铺褥子。”

没有人指责她,她却自觉心虚起来。而心虚,是省悟的开始。

在此之前,赵姨娘做过更恶的事,就是第二十五回的“魇魔法叔嫂逢五鬼”。就在宝玉奄奄一息之时,赵姨娘还敢在贾母面前出主意:“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了,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罢,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

此时的她,毫无心虚之感。

那么,为什么这次事情更小却如此心虚呢?因为“魇魔法”那次很难查证,这次却太容易查了。贾环对贾政说的话,只要王夫人和贾政当面说起来,马上就知道是赵姨娘母子从中使坏。

这么容易查证的事却没有查,不是赵姨娘太幸运,而是因为王夫人的大胸襟和薛宝钗的大格局。

宝玉挨打,王夫人有多心痛可想而知。是她在贾政面前苦求,才让贾政停手的,否则真就被打死了。

事后,王夫人“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她找袭人求证,袭人没有给她确切的回答:“我倒没听见这话,只听说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

注意袭人的话,她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只说自己“没听见这话”。

然后,这件事在王夫人这儿就再没有下文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王夫人并不想深究,不想把事情闹大。

王夫人“恍惚听见”是从哪儿听见的?茗烟说他是“听见老爷的人说的”,也就是贾政的随从说的。王夫人的“恍惚听见”应该也是从贾政的随从那儿无意中听到了一句半句。

如果她想查证,完全不必问袭人,只需要像王熙凤“讯家童”那样,把贾政的随从找过来问问,就一清二楚了。

不是她不敢,而是她不能。如果她这么做了,势必把事情闹大,最终影响的是合府的安稳、贾母的心情以及宝玉贾环兄弟的关系。

所以,王夫人即使心痛,即使明知赵姨娘母子在背后使坏,她也只能息事宁人,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

这就是她作为当家夫人的大胸襟:个人荣辱事小,家族安稳事大。无论赵姨娘母子如何兴风作浪,她都会为了家族而不予追究。

对于王夫人的息事宁人,赵姨娘也心知肚明,所以她说“分明太太是好太太”。她知道,王夫人屡屡不和她计较,不是因为怯懦怕事,而是因为宽宏大量。

正因为如此,赵姨娘不但从不忌恨王夫人,还努力向王夫人示好。第六十七回,宝钗把薛蟠从苏州带回来的土特产分给众人,也给了贾环一份时,赵姨娘不但感叹“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还拿着礼物跑到王夫人面前想“卖个好儿”,当着王夫人的面猛夸宝钗。

可以说,如果不是贾母拼命捧宝玉造成贾环的自卑和赵姨娘的不满,王夫人和赵姨娘这对妻妾会相处得更好,宝玉和贾环也能做到兄友弟恭。

正是王夫人的无限包容,换来了赵姨娘的恭敬和好评。

拥有大格局的宝钗,及时制止了袭人对贾环的指证。

宝玉挨打,除了王夫人特别心痛,还有袭人。书中说袭人“满心委屈,只不好十分使出来……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

一向稳重的袭人关心则乱,这次也不冷静了,不但找茗烟问挨打的原因,还一五一十地说给宝玉听。

要知道,这种做法是相当危险的,但凡宝玉心眼小一点,他就可能对贾环怀恨在心。那么袭人无形中就起到了离间宝玉贾环兄弟关系的作用。

幸而在场的还有宝钗,她及时把危险的苗头扼杀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去,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要对景总是要吃亏的。”

袭人是聪明人,一下就听出了宝钗的话外之音,“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说的是不要把贾环告状的事说出来。

这里有个信息差的问题,《礼记》中说:“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内院的话,不往外面说,外面的话,不向内院传,这是懂礼之人该守的礼仪。所以,即便贾政王夫人是夫妻,他们也谨守着这个礼仪。贾政不会把他为什么要打宝玉的事说给王夫人听,王夫人也不会主动去问。因为父亲教育儿子属于外面的事,内院不能打听。

正因为如此,宝钗才说“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去”,袭人这里说出去的话,属于内院的事,但要是说开了,闹大了,难免被贾政听到,就像王夫人“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

等贾政听到时,他主动问起来,就属于“将要对景”,三头六面对质,赵姨娘贾环母子捏造事实告刁状就再也瞒不住了。所以宝钗说“总是要吃亏的”。

谁吃亏?首先当然是赵姨娘贾环母子要受惩罚,然后茗烟和袭人乱传话也脱不了干系,最终吃亏的还是宝玉,彻底得罪了赵姨娘和贾环。

情急之下的袭人没想到这么多,经宝钗这一提醒,意识到自己差点酿成大错,所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

自此以后,袭人再也不提贾环告状的事了,就连王夫人问她,她也说“没听见这话”。

这就是宝钗的大格局,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周全,于是避免了一场牵连众多人的祸患。

王夫人的大胸襟和宝钗的大格局,让赵姨娘自觉心虚。

曾经有人问我:难道赵姨娘和贾环这样的坏人受到惩罚不是应该的吗?为什么要委屈自己替他们隐瞒?

是啊,善良的人总希望看到恶有恶报,像赵姨娘贾环这样总是使坏的人就应该遭受最严厉的惩罚。

可是啊可是,再怎么严厉的惩罚,贾环也是贾政的儿子,赵姨娘也是贾政的爱妾,总不是把他们弄死或赶出府去吧?

对于心眼小而又心理阴暗之人,以恶制恶只会遭到反弹,使得他们更加不择手段。如果不能一招制敌,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宽容使之反省。

注意,这里说的是心眼小而又心理阴暗之人,并不是指本质上就奸恶之人。作者给赵姨娘的定位是“愚妾”而不是“恶妾”,说明她只是愚笨而非奸恶。

也就是说,赵姨娘的作恶,都是心眼小而又心理阴暗所造成的。比如她说金钏儿之死是“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这并非是赵姨娘恶意捏造,而是以她有限的见识,凭借她所能掌握的信息脑补出来的。

她掌握了哪些信息?金钏儿先是被打然后被撵,宝玉则灰溜溜地跑了。几天之后,金钏儿便投井了,而且这几天金钏儿都“在家里哭天哭地的”。

这些信息连起来,再联系宝玉“色鬼”的名声,是不是容易往上想?凭赵姨娘的见识,她绝想不到这件事其实和她的儿子贾环有关,也想不到王夫人是为了维护贾环才掩盖真相、封锁消息。

得不到真相就自行脑补,而且往阴暗里脑补,这正是很多愚者的共同点,也是谣言得以流传的原因。所以有句话说“谣言止于智者”。

赵姨娘自以为靠脑补出来的情节就是真相,得意洋洋地说给贾环听。她没想到,贾环会有机会向贾政告状,更没想到贾环告状的时机居然这么巧,就撞上了贾政正为琪官的事震怒。

赵姨娘再是“愚妾”,她也知道,这件事很容易查到她头上。后果有多严重,她也能想到,即使老太太不发威,她在贾政那里也会遭到一顿训斥,儿子贾环也免不了一顿打。王夫人能不能放过他还未可知。

说是“暂时放过”,是赵姨娘的心理。以她的小人之心,她想不到王夫人会彻底放过她。于是,这件事就成了悬在赵姨娘头上的一把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砍下来,因为秋后算帐也是阴暗小人常有的心理。

有了这柄利剑的存在,赵姨娘老实多了。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他们母子谋害宝玉的行为。

这就是包容的力量,往往比对抗和重罚更有用。王夫人用包容化解了赵姨娘的阴暗,同样,宝钗用包容化解了黛玉的揣度。王夫人用包容羸得了赵姨娘“分明太太是好太太”的评价,宝钗则用包容赢得了黛玉的“金兰语”和“金兰契”。

一个拥有大胸襟和大格局的人,是无敌的。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