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诗才被高估,作为专业选手,首赛输给宝钗湘云两个业余选手

2023-09-01 10:48:08

“咏絮才”是作者为林黛玉盖的章,意即她的诗才堪比七岁即能咏絮的谢道韫,属于天才。写诗是林黛玉的日常,她总爱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于是很多读者称黛玉为诗人。

诗人的称谓,确实适合林黛玉,她具备诗人的气质,但因此就认定她在众钗中诗才最高,却有些过誉了。探春发起的诗社,每次会评选出诗魁,作为专业选手的林黛玉,却首赛就败于业余选手薛宝钗和史湘云。

尤其难得的是史湘云,忙碌到每天“做活做到三更天”,却依然能作出艳压群芳的诗来。

探春发起成立诗社,最开心的就是宝玉和黛玉,因为这二人最闲,有大把的时间需要打发。另外,这二人都追求风雅,成立诗社当然是雅中之雅。尤其是黛玉,当初元春省亲时,黛玉就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但因为贾妃规定姐妹们一人一首,黛玉“未得展其抱负”,于是“不快”。

黛玉“孤高自许”,什么都想争个先,尤其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当然不甘于人后。

现在好了,成立了诗社,黛玉可以大展身手了,何况李纨提出了赛制,“评阅优劣”,作为专业选手的黛玉可谓如鱼得水。

可是,首次赛诗,黛玉去败北了,败给了宝钗和湘云两个业余选手。

先是宝钗以“含蓄浑厚”胜了黛玉的“风流别致”,后是第二天赶来的湘云写了两首海棠诗,不但从角度上独辟蹊径,“我们四首也算想绝了,再一首也不能了,你倒弄了两首”,而且赢得了众人“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的赞誉。

有读者说,宝钗胜了黛玉不算数,因为李纨在价值观上偏向宝钗。作者早就料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让宝玉代言:”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

连宝玉都说李纨最公道,大家都服,读者就不该再质疑了。

都说作者偏爱黛玉,作者却让黛玉首次赛诗就败北,足见作者的用意很深:他并不赞成把作诗当专业,倒是宝钗说得对,“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身心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

平时把心思和精力花在“纺绩、针黹”,再读一些有益身心的书,把作诗当成业余爱好,反而更容易出奇制胜。

没错,在所有诗社成员中,宝钗和湘云是把精力花在“纺绩、针黹”上最多的人,黛玉是把精力花在“纺绩、针黹”上最少的人,作者却让宝钗和湘云赢了黛玉,其用意还不明显吗?

作者盖章了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也明确指出她有“咏絮才”,却也在细节里表明了宝钗与之相匹敌:“当日有她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这里表明的是宝钗聪明、悟性高,相当于黛玉的“心较比干多一窍”。

另外,宝钗曾对黛玉说过,“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这句话可不能当闲话来看,这里表明的是薛家的读书氛围很浓,堪比培养出才女谢道韫的谢家。

其二、宝钗和黛玉都经历过家庭变故,但黛玉没有成长,宝钗却在磨难中快速成长。

从来磨难出人才,如果没有家族的变故,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经历过磨难并善于在磨难中成长的人,对生活的感悟更深,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更为厚重,更能引起共鸣。

这就是黛玉不及宝钗的地方,所以宝钗以“含蓄浑厚”赢了黛玉的“风流别致”就成了必然。

再说湘云,她能以两首诗赢得众人的赞誉极为不简单。

湘云是个粗线条的人,粗线条即代表不会很聪明,因为聪明人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从而细腻。

另外,史家虽然祖上是中书令,但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不像宝钗黛玉从小有父亲指引读书,在启蒙上就输了。

再加上史家过分居安思危,“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她们娘儿们动手”,就连湘云也被迫“做活做到三更天”。

十几岁的孩子,如此超长时间的劳作,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哪来时间和精力读书写诗?何况湘云并无黛玉那样的天赋。

可她偏偏就能写出艳惊四座、艳压群芳的诗,而且一写就是两首。

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相比黛玉主攻写诗,湘云连业余都算不上。她花在写诗上的时间,估计都不如黛玉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黛玉的诗才被严重高估,作者说她有“咏絮才”,只是说明她有天赋。脱离了生活的她,在写诗上越来越退化,最终被湘云远远地甩在身后。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