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17:04:50
无
上期的陈梦吉故事,尝试创新用新会方言写、会城话讲,读者可边听、边看、边对照,很多人表示喜欢或赞赏,也有读者觉得口语化不够。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
空·
故事中确实夹杂了一些成语、书面语,如“宠幸”、“落第”、“目睹”、“名落孙山”、“一挥而就”、“拍案叫绝”、“聪明机敏”、“家喻户晓”、“初来曝到”、“恍然大悟”等,窃以为,使用这些词语,节奏有板有眼,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当今读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很高,民间文艺作品也要与时俱进,表述啰唆累赘会失去读者。事实上,传统的新会方言中就常常夹杂古语、书面语,成为一大特色。上期陈梦吉故事的创作,也试图体现这种特色——虽然不一定成功。
会城话有古风。以前老一辈会城人谈吐中带有不少古汉语,比如“臭不可闻”、“万不得已”、“先始声明”(把话说在前)、“梁强天号”、“远去他方”(赶人走的话)、“可想而知”、“得过且过”、“百无禁忌”、“抑或”(或者)、“不成”(表示反诘,加强语气)之类。其实,有的人甚至还没有上过学,这些“文绉绉”(即不口语化)的词语,只是由口语传承得来,说者也从来不会考虑别人听懂与不懂的问题。
张斌 摄
下面一段话并非文言,而是模拟一位会城妇女在电话中埋怨自己的儿子难管教的一段话:
▲《教仔》 By 青藤@紫筠
佢个遭瘟仔冇教招,唔哋(知)倚恃乜,行藏动静十足似老窦。日日如常吃饭拣碗度箸。你益佢都有生受冇多谢。可想而知几恶教,畀佢激到心口痛。唔哋(知)几时先养得佢生性。若然你话得佢听,个钱斗米任人量。你个仔就好相与啰[lǒ],淳厚又极至有礼律。你话系未一样米吃几停人嘞。
就使畀佢听倒都唔怕。应承改?承您贵言!
弊陋!煮香饭,得闲 至 倾过。
这段话文白夹杂,“说”出了许多古汉语词汇,也许说话的人未能完全懂得这些字词,仅知粗略意思而已,那是从前人口语中传承下来的。下面对这些词语作些简要分析:
“遭瘟”,见于明清白话小说,詈语,犹该死,又用作打情骂俏。新会方言中成为口头禅,还有“遭瘟窦[dǎo]”、“死遭瘟”、“遭晒瘟”等语。
“教招”又作教诏,“冇教招”是没有教育方法。《敦煌变文集》:“父母教招似不闻。”明《重刻〈颜氏家训〉序》:“意其家庭之所教诏……”
“倚恃”,依靠仗恃。《后汉书》:“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
“行藏”本指对出仕和隐退的处世态度,新会方言“行藏动静”指个性化的行止。
“如常”,即照常。
“箸”是筷子。“拣碗度箸”,小孩子挑拣碗筷被长辈责骂了。
“生受”,接受馈赠。新会俗语“有生受,冇多谢”,意思是接受了别人的馈赠或帮助后,没有感谢人家。“好,冇生受;丑,有埋怨”,如帮人做事、做媒,结局好,自己没有得什么好处,但不好的话,则被埋怨。
“心口”是心、心头。新会方言常说被“激”(气)到“心口痛”、“心口实晒”(心硬了)。
“几时”,什么时候,粤语口语,而普通话只用于书面语。唐诗宋词大量使用,如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杜甫“鸿雁几时到”;苏轼“明月几时有”。
“生性”,此处是粤语,指小孩懂事、争气,如“生生性性”,非古汉语“天性”的意义。有词典记作“生牲”以示区别。
“若然”,如果。文言词。
“好相与”,好相处,容易打交道。“相与”有相处、相交往的意思。
“淳厚”,敦厚质朴。
“极至”,也作“极致”,是最高程度、顶点。“极至××”为新会方言的句式,如“极至犀利”、“极至麻烦”、“极至丑样”。
“礼律”,谓礼法与刑律。晋葛洪《抱朴子》:“制礼律以肃风教。”新会话变为讲礼貌、守规矩的意思,如“有礼有律”、“好礼好律”,反义是“冇礼律”。
“停”是种、款。总数分成几部分,其中一部分叫一停。《三国演义》:“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曹操。”
“就使(音屎)”,即使,纵然,假设退一步。“就使系”是新会方言常说,如“就使系泥菩萨你都要去拜下”。
“应承”,应允、承诺、承认,是答应了。新会方言常用词。
“承您贵言”,为文言敬词,新会方言常说,此“承”有蒙受的意思。
“弊陋”,坏事了。新会人感到事情不妥时,自然呼出“弊”或“弊陋”,相当于“不好了!”又有人“扩展”为“弊个陋棹”,“棹”即船桨,与“棹忌”一样,可能与地方风俗有关。
“得闲”,有空暇。
“至”,在这句话中为副词,再的意思。
“倾”,倾诉,谈话,谈心。
新会方言文白夹杂成为特色,体现出地方文化底蕴,已不止表现说者的谈吐文雅了。此外,有些词语并非成语,也念成书读或像成语的样子,如“出口成文”、“三茶两饭”、“干手净脚”、“冇窦马骝”之类,平添了口语文采。
但这些词语由“口口相传”而来,因此也容易带来读音走样的问题。比如,“先始声明”有些妇女说成是“狮子声明”;“天时暑烘”是暑热气候,不少人音变为“天时水烘”。“言留王”、“阎留王”实是“阎罗王”的音讹;“骹窟底”(腋部),实是“膈肋底”的音讹;“打火头”实是“打斧头”(替人买物虚报价钱从中获利)的音讹。例子太多,不在此讨论,“得闲至倾过”。
林健欣 摄
作者:林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