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4 13:56:20
第48章 不为而成
原典: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家门,就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懂得自然的规律。出门走得越远,领悟的道理就越少。因此,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推知事理,不必亲眼看见就能明察秋毫,不必刻意去做就能成就功业。
名家注解:
河上公: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净,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于己。
王弼:无在于一而求之于众也,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得物之致,故虽不行而虑可知也。识物之宗,故虽不见,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朱元璋:不为而成者,谓道虑备,恩及万物,即至不见其物,能知其名,所以哲。所以能成者,恩既施而物自化也。《书》不云乎: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圣人之心,其为道也,异乎?
经典解读:
这一章主要讲认识论。老子认为,单纯凭借经验认识事物,是难以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全体的,而且还会扰乱人的心灵。想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靠内在的自省,下工夫自我修炼。这样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老子看来,世上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的,掌握了这种规律,便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人的心灵的深处是通透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欲念。人们需要反求诸己,积极提高自身修养功夫,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之智、虚静之心观照外物,了解外物及其运行规律。
老子是极富智慧的人,是天才的哲学家。在这里,他只是想强调理性认识、间接知识的重要;只是想说明并不是非要亲身实践才能认识事物。那种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带有神秘色彩,认为人是生来就有知识、通天道的观念,实属望文生义,是极为肤浅、片面的。
茫茫人海,到处都是上下求索的人,可是有很多人忙碌了一辈子,一无所获。而有些人,足不出户,收获却多。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为那些瞎忙的人不懂“道”,抓不住问题的根本。
对于懂“道”之人来说,他们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能顺其自然,触类旁通,以近知远,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其实“道”不远人,人远“道”,“道”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粥一饭无不是“道”的存在,无不是“道”的载体,可是平常人往往日用而不知,故总是觉得“道”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体悟,就能发现你正与“道”同在。身居斗室之中,不用打开天窗,就能感知天“道”所在,就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人们常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并非是凭空瞎说,是有根据的,因为他们悟了“道”,把握了规律,善于举一反三。
一个不懂“道”的人好比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到处碰壁,瞎忙了半辈子,最终却一无所获、一事无成。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远离了“道”,所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那些高明的圣人之所以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是因为他们从来不逆“道”而行,他们与“道”同在,与“道”翱翔,一直在用“道”的法眼关注一切,所以这世间的一切都逃不过他们那双慧眼。
智慧典例:
你自己就是灵山塔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意思是,一个人往外走得越远,知道的道理就越少。佛家有句话与之类似:“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两句话异曲同工,都是说:真正的智慧应该反求诸己,即向内求,而不应苦苦向外索求。
对于身处职场的人士来说,“向内求”即是多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在迈入职场前,杨莹就读于某大学的广告系。那时候,为了拿到奖学金,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学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而且她从小性格内向,话语不多,从来没想过锻炼自己当众讲话的胆量……
大学毕业后,杨莹进入北京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在公司里,她凭借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意和优美的文笔,渐渐地获得了上司的赏识和器重。不过,上司也曾多次指出她性格中的缺陷——太内向,不敢当众说话。为此,杨莹专门报了一个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培训班,钱花了不少,但是收效甚微。好在她主要是写文案,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倒也不是那么重要。
不过,有一次,为了给她一个在客户和公司高层面前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上司安排她在一个即将举行的提案会上陈述提案,向客户们讲述广告策划的主要构思和执行方案。
这一下,真让杨莹着了慌。不过,她知道这是表现自己的好机会。于是,她早早就把陈述稿写好,并练习了很多遍。陈述这天,她又早早起来把稿子背了N遍,然后才信心百倍地出门。但是,一到会场,见到台下坐着那么多人,大多是客户公司的高层领导,而且还有外国人,她就双腿发软。不过,她也清楚,事到如今,临阵脱逃是不行了,只得豁出去,战栗着双腿用紧张的声音进行陈述。短短的10分钟对杨莹来说简直比一天还要漫长。陈述终于结束了,她已经紧张得汗流浃背。
不过,由于她准备充分,陈述还是比较成功的,客户对广告案感到非常满意,并追付了一部分订金。杨莹觉得,这次陈述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却已经迈出了战胜性格弱点的实质性的一步……
现在,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可真正有实际价值的又有几个?老子告诉我们:自胜者强。要克服自身的职业弱点,有效地提升自己在职场上的“含金量”,最关键的不是你花了多少钱,参加了多少个培训班,而是你能不能在实践中迎难而上,战胜它们。向外求,往往是既丢了芝麻,又捡不到西瓜。
大部分初入职场的非科班出身的人士,都做着层次较低的工作。努力充实自己来弥补非科班的不足,是这类职场人士的上上之策。
张强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他为了减轻家人的生活负担,主动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只身到城市打工。凭借着俊朗的外表,他在一个大型连锁超市谋到一个收银员的职位。他头脑聪明,工作认真,不久便熟悉了超市的基本业务流程。
有一天,张强忽然想到,既然自己已经对超市的业务十分了解,何不学点市场营销知识呢,说不定以后自己也能开一家超市呢!
这个想法令他十分兴奋,很快便为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用半年的时间学习市场营销学。于是,张强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买来了几本市场营销的书,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进行学习。但是,对文化水平有限的张强来说,要看懂这些书是相当吃力的。不过,半年下来,他还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完成了自己的学习计划。
超市的经理知道这件事后,有意提拔张强,便把他调入了公司的市场部。进入市场部后,张强发现,市场部的其他人都是科班出身,而且都有着丰富的营销经验。他再一次感到了压力,于是,他主动要求将公司过去的成功案例档案找出来学习,并且跟着其他同事做调查、做表格,很快就熟悉了市场部的工作。
与此同时,张强还一边学习广告知识,一边从工作中汲取经验教训。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锻炼,他几乎完全掌握了超市在广告和营销方面的业务。恰好这时超市成立了广告创意部,他便被任命为部门经理。后来,连一些广告学毕业的科班生都成了他的下属。
张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我学习,完全可以弥补非科班出身的不足。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在职场上同样适用,尤其是对非科班出身的职场人士而言,读书更是一种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的知识、走出职业困境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