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甘肃籍学人对《四库全书》的重要贡献 你造吗?

2022-04-04 15:59:45



文:朱克雄 甘肃省平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四库全书》是在清朝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360多位高官、学者编纂,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我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同前苏联关系恶化,为了确保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安全,1966 年10月在亲自批示下,。上世纪九十年代,辽宁省有关方面向甘肃省表示希望文溯阁《四库全书》回迁辽宁,甘肃没有答应。50年来,这部《四库全书》已经成为甘肃人的荣耀,更是甘肃的一张文化名片。


《四库全书》从完成至今的两百多年间,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二次补抄。1914年在杭州图书馆第一任馆长钱恂的支持下,由徐锡麟二弟徐仲荪及其学生堵福诜自费补抄,历时7年,史称“乙卯补抄”1923年,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张宗祥得知徐仲荪、堵福诜的义举后,十分感动,但他知道“修补”量相当浩大,单靠几个人很难完成,必须由政府牵头。在他的重视下,补抄人员增加到百余人,费用全部由浙江籍人募集,徐仲荪任总校,堵福冼任监理,历时两年,史称“癸亥补抄”。解放初,由于徐仲荪和堵福洗修补《四库全书》有功,他们俩的画像曾被悬挂在杭州文澜阁,以志纪念。目前《四库全书》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如今《四库全书》只存三部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半部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据统计,《四库全书》的正本,著作18种182卷,存目中有16人,共计30人。尽管甘肃学人的著作在数量上不能同江浙等地的相比,但甘肃学人对《四库全书》的重要贡献载入史册,其著作在《四库全书》中的占有的较大分量有目共睹。


尹喜《关尹子》1卷被《四库全书》收录。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或称关尹甘肃天水人,周敬王(?-前477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敬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


《关尹子》又名《文始经》《关令子》,全名《文始真经》。道家著作。作者系周代函谷关令尹喜。书分上、下两卷,9篇171章。仿佛《老子》《庄子》《列子》一样,《关尹子》也是以作者而命名的。不过,“关尹子”只是以官代名而已。关是指老子出函关的关,守关的人叫做关令尹,名字叫做喜,所以称为关令尹喜,后人尊称为关尹子。相传老子看透了当时的形势,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所以离开周西出函关。函关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老子为他留《道德经》五千言,骑牛西去。关令尹喜研读老子之学,多有心得体会,发而为文,成《关尹子》一书。然而,兵燹灾难,其书佚失。称之为《文始真经》,乃是道教兴起之后的事情,仿佛《庄子》被称做《南华经》一样。因为庄子被封做南华真人,所以他的著作也改称做《南华经》。而关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书也改称做《文始真经》。所谓“文始”,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文明之始。因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诲,从而开发智慧,修证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他的思想片断,保留在《吕氏春秋》《庄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无”“常有”,将“太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作为万物的根本;以濡弱谦下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心空灵虚静,与万物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静处平静不杂;不为人先,与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相似。


王符《潜夫论》10著作被《四库全书》收录。王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


《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王符,、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把社会的黑暗动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他希望明君能任贤使能,忠信纳谏,天下就能太平。他建议采取考功、明选等办法,来改革吏治,反映了当时庶族地主强烈参政要求。他的政论文中有同情人民重视人民的思想,他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这是对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经济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爱惜民力,重视对边远地区的防御和建设。他反对谶纬迷信,。


皇甫谧11著作被《四库全书》收录。《针灸甲乙经》八卷和《高士传》三卷被《四库全书》收录。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享年68岁。作为一位自学成才的布衣学者,皇甫谧在文学、史学、历法学、医学方面均有贡献。他所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理论系统、临床内容丰富的针灸专科典籍,对我国针灸学,特别是针灸文献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深远影响。《针灸甲乙经》八卷,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黄帝针灸经》《针灸经》《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主要由《素问》《九卷》《明堂》三部古医经类集而成。据现行本自序,该书系皇甫谧编集,成书于魏·甘露(256-259)年间。宋·林亿校本《甲乙经》自北宋刊行后,南宋、金、元均未见重刊,现存最早刊本为明·万历吴勉学校刊《医学六经》本。此本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收入吴勉学校刊《医统正脉》丛书中,现存此书多系清代书坊重修本,断版缺字较多,并可见较多的补版。又有明代蓝格抄本,出自宋校本,但与“六经本”非出自同一底本,可校补前者脱误之处颇多。此本非精抄本,前后体例不一,错乱、残缺之处也不少。《四库全书》本与余云岫所引之所谓“嘉靖本”相吻合,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故校勘《甲乙经》一书,当以“六经本”为底本,以“明抄本”作主校本,以“四库本”作参校本。至于所谓“抄正统本”者,问题很多,作伪充古之迹显然,不宜再作为校勘《甲乙经》的依据。


传世本《甲乙经》至少有四重构成,即:皇甫谧所编之原集,宋以前医家补注之文,宋代林亿校注,宋以后注文。其中标有“素问曰”“九卷曰”等文字及注有“解曰”之类注解性文字系原书旧文,非唐宋间人所增补。“六经本”中双行小字注文绝大多数系宋人注文。


现行本卷首所载“序例”一篇系原书旧有,非林亿新增。宋以前医书所引《甲乙经》之文体例多与此“序例”相吻合,宋本《甲乙经》仍与“序例”基本相符,而传世本颇与此“序例”不同者,系后人,特别是宋以后人所删改。


现存的《高士传》分上、中、下三卷,采尧、舜、夏、商、周、秦、汉、魏古今八代之士,立91传,其中《长沮桀溺》《鲁二徵士》一传记2人,《四皓》一传记4人,共记96人。立传的标准,用皇甫谧自己的话说是“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皇甫谧·高士传序》)。按照这个标准,被孔子、司马迁称颂过的伯夷、叔齐,被班固表彰过的“两龚”即龚胜、龚舍,也不在立传之列。伯夷、叔齐宁肯饿死,耻食周粟,执节很高,但毕竟有过“叩马而谏”的自屈行为;两龚断然拒绝出仕新莽,晚节很好,但早年总是出过仕的。因此,皇甫谧《高士传》记载的96名高士全是经过旁推毖纬、钩探九流、水中澄金而得到的没有出过仕的“高让之士”(《高士传序》)。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及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社会生活,甚至于一个侧面的社会历史。


傅玄《傅子》1卷被《四库全书》收录。傅玄(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县人。西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傅燮之孙、傅干之子。


《傅子》是傅玄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部政论、道德论和史论文集。尤其是其《贵教》《通志》《戒言》《正心》《礼乐》《大本》《法刑》《义信》《治体》《信直》和《举贤》等儒学教育思想十分丰富。


王嘉《拾遗记》10卷被《四库全书》收录。王嘉(?-390),字子年,陇西安阳人。是当时的一个方士,滑稽好语笑。王嘉初隐居于东阳谷,凿崖冗居,有徒弟数百人。石季龙之未(348),由于战乱,王嘉丢下徒弟到长安,潜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他的徒弟寻着他的遗迹也到达终南山,他又迁隐于倒兽山。苻坚屡次征召他出山做官,他都没有答应。后被逼无奈,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冬入长安,居于宫中外殿。王嘉“能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所以公侯以下,都到王嘉处参拜,询问世事。太元十一年(386),姚苌入长安,仿效苻坚的做法,在礼节和待遇上都超过了苻坚对王嘉,并逼迫王嘉随从他,每件事情都要向王嘉询问。当归姚苌和苻登相持战争,姚苌问王嘉:“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王嘉回答说:“略得之。姚苌愤怒地说:“得当云得,何略之有?”于是一气之下便杀了王嘉。但后来姚苌死后,事实上确实是他的儿子姚兴杀掉苻登的。遗憾的是姚苌不曾听懂王嘉的话,怒气之下杀了不该杀的人。


前秦王嘉的志怪小说《拾遗记》(一名《王子年拾遗记》)原书19卷220篇,由于苻秦之际的战乱,典章散失。南朝梁代的萧绮缀拾成文,合为一部,改编为10卷,今行于世。《拾遗记》中的一些篇段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初具短篇小说规模。王嘉可谓中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刘昞《人物志注》3卷被《四库全书》收录。刘昞,字延明,敦煌人,十六国时期河西著名学者。


刘昞编著的《人物志注》一书经近代学者翻译在美国出版后,曾经引起极大轰动,被誉为“早于西方千年的人文主义著作”。


李世民《帝范》4卷被《四库全书》收录。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帝范》书成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为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出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其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不但闪露着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也隐含着论理的深邃透彻。《帝范》一书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他曾经这样告诉太子:“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可见,他对《帝范》的高度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帝范》中,他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家国事务都做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解答。 “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即:李世民平定四方,用怀柔政策,不急功近利,劳民损兵;不贪图游乐,每早视朝,用心听取各种建议,出言周密;罢朝后和大臣们推心置腹讨论是非;晚上同人高谈经典文事。”对这位古代领袖俊杰的为政能力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李隆基《孝经正义》3卷被《四库全书》收录。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祖籍陇西成纪,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唐开元七年(719),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至天宝二年(743),玄宗又重注《孝经》,为开元注作了增补及修订。《孝经注疏序》称,“唐明皇遂于先儒注中采摭菁英,芟去烦乱,撮其义理允当者,用为注解。至天宝二年(743)注成,颁行天下”。玄宗注参用孔、郑及韦昭、王肃、虞翻、刘劭、刘炫、陆澄等家之注并举出六家注本之异同,分别列于经文后。而“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御注序》)。《孝经》今古文之争的论战,由玄宗注而肯定了今文。至天宝三年(744),“诏天下家藏《孝经》,精勤教习,学校之中,倍加传授,州县官长,申劝课焉”(《唐会要》卷七十五)。天宝四年(745),玄宗更亲以八分书写《孝经》并刻石于太学,谓“石台《孝经》”,对后世影响很大。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诏令邢昺为《孝经正义》作疏。今存《十三经注疏》之中,为后代流行之注疏本。


李绛《李相国论事集》 6 被《四库全书》收录。李绛(公元764-830年)字深之,赵州赞皇人,祖籍陇西成纪,宰邑臣李刚之孙,襄州录事参军李元善之子,大唐王朝官员。擢进士、博学宏辞,授秘书省校书郎,补渭南尉。德宗皇帝贞元末年(805年),拜监察御史,以本官充翰林学士。宪宗皇帝元和初年(806年),改尚书主客员外郎,未几,转司勋员外郎。元和五年(810年),迁本司郎中、知制诰。继历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帝数赐对三殿,甚敬惮之。每有询访,随事补益,累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爵高邑县男。言愈切直,与李吉甫等不协,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寻改检校户部尚书,出为华州刺史。复入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旋出任河南观察使。穆宗皇帝长庆元年(821年),改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判东都尚书省事,充东都留守、检校司空。敬宗皇帝宝历初年(825年),拜尚书左仆射。李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屡为谗邪所伤。被李逢吉累贬太子少师,分司东都。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大和初年(827年),征拜太常卿,加银青光禄大夫,兼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位至上柱国,封爵赵郡公。后为乱兵所害,赠司徒,谥号曰“贞”。


《李相国论事集》是一部记载中唐宰相李绛奏议之文和论谏之事的文集。由于涉及的领域广泛,、经济、藩镇、宦官、民生的重要文献之一,同时也是今人研究李绛生平、思想、精神、品格的重要著作。


李翱22卷著作被《四库全书》收录。(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人。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


《论语笔解》2卷作为韩愈、李翱二人合著的一部解经之作,以“对话体”的形式进行解经,并以“己意解经”,突出了他们尖利大胆、直白达意、相互推崇补充的一面。这些足以说明了《论语笔解》是一本有特色的解经之作,在中国思想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卓异记》1卷,记唐室功业殊异者,二十七类。


《李文公集》18卷,李翱是韩愈的追随者,是宣扬孔孟传统思想的唐代代表人物之一,《李文公集》中《复性书》一篇,就是作者祟尚孔孟思想的代表著作。李翱同韩愈一样,也反对,但其思想,却有一定程度的不彻底性。在《复性书》中,他的主要理论根据是《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的说法,把“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其唯心主义思想较《大学》更为明显。李翱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说,并为性善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所谓“复性”的“性”是指人先天就具有的封建伦理纲常这种本性,这种本性天生就是善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所以,他提出用“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的“情”,这才是到达“圣人”的基础。才能够“复性”为“圣人”;有些人失去这种本性(善性),既然是由于“情”,也即受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干扰的结果,那么,也只有彻底消灭人情感欲,本性(善性)才能复归。由于作者受佛学影响较深,反佛思想不彻底,故《复性书》中亦夹杂了一些思想。李翱在此书中推崇的《中庸》及其师韩愈所推崇的《大学》,到了南宋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封建学者必读的经典,所以,李翱与韩愈同开宋明理学的先河。除《李文公集》外,《习之先生全集录》亦收载,前者主要以《四部丛刊》,后者主要以《唐宋十大家集》本行世。


《五木经》1卷,有“樗蒲五木,玄白判。 樗蒲古戏,其投有五,故白呼为五木。以木为之,因谓之木。今则以牙角尚节也。判,半也,合其五投,并上玄下白,故曰玄白判。”


李贺5卷著作被《四库全书》收录。李贺(790-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唐代诗人, “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昌谷集》4卷,《外集》1卷,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白《李太白文集》30卷被《四库全书》收录。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成长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今存990多首诗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被《四库全书》收录。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权徳舆《权文公文集》10卷被《四库全书》收录。权德舆(759-818年), 唐代文学家,大臣,字载之。汉中略阳人。后徙润州丹徒。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 ,后人称为权文公。


《权文公文集》共五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清嘉庆朱琏刻本,再版时据长沙叶定侯藏残本附录校补和拾遗。《四库全书》所收《权文公诗集》十卷,有诗无文。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4卷被《四库全书》收录。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其先祖太原人,祖父王义甫任成州军事判官时,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文学家,历事歧王李茂贞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开封宝积坊私第。


五代后周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根据社会传闻,列146个标题,分别记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逸闻遗事,内容以记述奇异物品为多,人物事迹也以传说为主。其中如记唐代宫中七夕、寒食等节日习俗以及豪支、传书燕等事有一定的社会史料价值。后世习用的不少成语、典故如滔滔不绝、梦笔生花、解语花、有脚阳春等均出自该书。 


余阙《青阳集》4卷被《四库全书》收录。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元末官吏,先世为唐兀人。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此后五、六年间,余阙率兵与红巾军激战十余次。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红巾军再次集结,战船蔽江而下,急攻安庆城西门。余阙身先士卒,亲自迎击。拼斗中,突见城中火起,余阙知城池已失守,遂拔刀自刎,自沉于安庆西门外清水塘中,时年五十六,谥忠宣。其与北宋包拯、明代周玺,并称庐阳三贤


《青阳集》是余阙的诗文集,由门人巢县人郭奎辑,也称《青阳先生文集》《青阳山房集》。余阙出于文人的爱好和使命,把对家乡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倾泻于笔端,这些篇章多数被郭奎辑录在《青阳集》中。《青阳集》具有极高的地方史料价值,是极其难得的地方历史文献。余阙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西域人华化的代表,学界对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评价极高。


李梦阳《空同集》66卷和《二李先生奏议》2卷被《四库全书》收录。李梦阳(公元1473年-公元1530年),字献吉,号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1473年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


李梦阳《空同集》倡言“真诗在民间”,还重视“调”-主要指诗歌音调的和谐完美。《二李先生奏议》(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明徐宗夔所编李梦阳、李三才二人奏议也。梦阳以风节振一世。三才结纳东林,亦负当代之望,而智数用事,不及梦阳之伉直,其为人不甚相类。宗夔以二人俱产关中,故合刻之。末各附诗数首,於体例亦为不伦。宗夔字效虞,苏州人。


牛僧孺《幽怪录》1卷被《四库全书》收录。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他既是政界的贵胄,又是文坛的名士。


牛僧孺作《玄怪录》,杨用修改为《幽怪录》。因世庙时重玄字,用修不敢不避。它古代汉族传奇小说集。原为十卷,或作十一卷,今存三十一篇。《幽怪录》一卷、《续幽怪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所作多怪异之事,是较早的传奇小说专集,为唐代文言小说精品,对后世影响较大。


李复言5卷著作被《四库全书》收录。李复言(775年-833年),名谅,字复言,唐小说家。陇西人。顺宗时,王叔文曾荐其为谏官,推许甚至,元和时任彭城令,后历任苏州刺史、汝州刺史、泗州刺史等职。大和间尚在世。与白居易友善,有诗倡和。应举时,缴纳“省卷”中有小说《纂异》一部,被斥为“事非经济、动涉虚妄”,因此罢举。


李复言《续幽怪录》1卷和《续玄怪录》4卷为唐代传奇小说集﹐因续牛僧孺《玄怪录》和杨用修《幽怪录》而得名﹐写的都是流传较广的故事。


李垕《续世说》10卷被《四库全书》收录。李垕,1179年,李焘次子,字仲信,唐代陇西人,乾道五年(1169),李垕得吏部尚书汪应辰荐,试贤良方正科,果中。擢为秘书省正字,旋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编修官,与父李焘共典国事,同为南宋史家重臣,明显于缙绅达官之间。李垕性刚直,忠言极谏,多次上策奏议国家大事,后人评价很高。


李垕撰《续世说》10卷,谓“其书惟取李延寿南北二史所载碎事,依《世说》门目编之”, 通过分门别类的编述,“发史氏之英华”,寄托作者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抱负,同时也有一定的史学、文学价值,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变化特点、文人的生活习俗、人格典范等具有参考价值。


洪瑹《空同词》1卷被《四库全书》收录。南宋词人洪瑹字叔玙,号空同词客,平凉人。空同有二义:一指道之境界,《关尹子·九药》有“昔之论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或曰空同,或曰晦冥,慎勿遇此而生怖退。”二为山名,又称空桐、空峒、崆峒,在今甘肃平凉西,险峻雄伟,山上道观极盛。《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如此,洪瑹或逍遥江湖,并未入仕。


《空同词》1卷此集仅词十六首。据毛晋跋语,乃全自黄升《绝妙词选》中摘出别行,非完帙也。卷末咏渔父《清平乐》一阕,据《花庵词选》本连久道词,且载其本事甚明。因二人之词相连,遂误入之瑹词中,实止十五首耳。


赵时春46卷著作被《四库全书》收录。在《四库全书》这一中国文化事业的巨献中,能收录赵时春的《平凉府志》《赵浚谷集》《别本赵浚谷集》共计46卷,确实是很不简单。


赵时春(1509年-1566年),字景仁,甘肃平凉城南浚谷村人。一生著述颇多,是《明史》立传的甘肃籍人物之一,明朝中叶著名文学家。14岁中乡试,嘉靖五年(1526年)18岁时荣中会试榜首,是被人们称之为“宋有欧苏,明有王赵”的嘉靖八才子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曾三起三落。两次因秉直上疏,被削职为民。二十九年(1550)五月,京师被寇,鞑靼进犯。经兵部左侍郎王邦瑞推荐,同年九月再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协理京营军务。因反对大将军仇鸾向蒙古开设马市的倡议,为仇所忌恨。次年,调任山东按察司统民兵佥事、佥都御史,为正五品。三十一年(1552年)为四品按察使司副使。三十二年(1553年)春,任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统领雁门三关防务,为正四品,全面负责山西御戎事务。是年九月,鞑靼进犯神池(今山西境北)等内长城,遂率兵急趋御敌,行至广武(今山西雁门关一带),遭敌伏击,兵败,解职归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时春被免官后,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平凉故里以《史记》为范本,遍访乡野,寻觅古迹,查阅史料,广采博录,直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历时5年,才完成的10册13卷29万字的《平凉府志》,是平凉有史以来首部府志,因取舍精详,记事赅确,成书后,名重一时。在明代平凉府辖3州7县,该志前3卷为府志,此后各卷为州县志,依次为平凉县、泾州、灵台县、静宁州、庄浪县、固原州、镇原县、华亭县、崇信县、隆德县。《平凉府志》以平凉为西北要地,旧未有志,因创修之。分十七门:建革、山川、户口、田赋、物产、坛祠、藩封、官师、兵制、学校、人物、孝节、风俗、河渠、寇戎、寺观、祥异。其考证叙述,具有史法,在关中诸志之内最为有名。


《平凉府志》成书早,刻印较迟。民国23年(1934年),甘肃方志学家张维在北平图书馆见之“漫灭虽多,大体尚可缮录”,归过平凉,告时任专员范朴斋,函平抄录一本。10年后,张维又亲抄录并“正其文字”,使此志大略可读。《平凉府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主要特点有四:一是考证有据,记述准确;二是“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体例简而有序,自有创新;三是关注民生疾苦,对当时王府亦敢抨击;四是不设“艺文”,避免滥收诗文,颇见自知之明。


黄谏《从古正文》5卷被《四库全书》收录。黄谏(1403年-1465年),宇廷臣,号卓庵,又号兰坡,明代庄浪卫人。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成书的《平番县志》的《人物志》中记载,黄谏于明英宗正统七年(壬戌,1442年)考中探花(殿试一甲第三名)。按定制赐进士及第,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之职,人称“黄探花”“黄学士”。


《从古正文》其书本《皇极经世》为准,自太皞以下诸帝王,各载其在位年数,而略述兴废大旨于每代之前。察罕成此书在皇庆元年,尝奏进于朝,程钜夫为之序。至明景泰中,谏复为《续辑》,改原本每代下至延佑戊午若干年为下至洪武戊申若干年,并补入元代诸帝纪年。然简略太甚,不足以资考订也。


胡瓒宗《嘉靖安庆府志》30卷、《愿学编》2卷、《鸟鼠山人集》29卷、《拟涯翁拟古乐府》2卷、《拟汉乐府》8卷、《雍音》4卷被《四库全书》收录。胡缵宗(1480-1560),字世甫、孝思,号可泉,甘肃天水秦安人。明正德进士,官都察院右御史,历任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为官廉洁,政绩卓然。 任安庆知府时,兴利除弊,大兴教育之风,改建皖山书院,移修山谷书院,兴水利开吴塘、乌石工程,于三祖寺建三高亭,并撰记,于安庆建天柱阁,以便眺望天柱山。擅诗文,是继宋代名相王安石之后,赋诗题刻最多名人。


《嘉靖安庆府志·三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是嘉靖元年胡缵宗为安庆知府时所作,为记二、表二、志十二、传十二,不分细目。其门人王汉序之曰:今《郡县志》分门立类,撮要标目,为类书之体,而非史之例。是志一循古文,无复分门立类之规规也。然第四卷已作《职官表》,第七卷又作《职官志》,则於例亦颇不纯。又顾炎武《日知录》曰:“胡缵宗作《安庆府志》,於正德中刘七事大书曰:‘七年闰五月,贼七来寇江境。’而分注於贼七之下曰:‘姓刘氏。’举以示人,无不笑之。不知近日之学为秦、汉文者,皆贼七之类也。”是亦好古之过矣。


《愿学编》是胡缵宗七十五岁时完成的生平最后一部著作,也是其一生学术思想的结晶。《愿学编》在经学、理学、。经学方面,主要讲解了儒家经书内容,紧扣当时教育现状,阐述经书重要语句;理学方面,在继承宋明理学家思想的基础上,阐发了大量的个人思辨哲学观点;,提出实行王道、任用贤臣良相、,希望以此建立理想的封建王朝;文学方面,注重学习杜诗,倾向现实主义的创作;另外,他在书中阐明了排斥佛老学说的观点,并且著录了关陇的名胜和文献及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愿学编》的艺术特色主要是阐述学术思想时,穿插有平铺直叙的叙事形式和生动形象的场景描写;阐明观点时,以引用典故辅助议论;在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排比来表达。《愿学编》语言通俗易懂,行文流畅。


《鸟鼠山人集有文,其文有序、、引、题词、解、、喻、文、、碑、箴、戒、對、、啟、、跋、引、墓志、墓志、祭文、墓、哀


《拟涯翁拟古乐府·二卷》(陕西巡抚采进本)胡缵宗游李东阳之门,乃取《东阳古乐府》二卷,以次属和,立题指事,率由“东阳”之旧,亦间有所釐正。凡一百八首,太康张光孝为之评,而其弟统宗为之注。


《拟汉乐府》是书少见,《四库总目提要》有云:“一名《舆上集》,以其多成之舆上也。汉乐府多声词合写,不能复辨,沈约《宋书》言之甚明。胡缵宗乃揣摩题意为之,殊类于刻舟求剑,况唐人歌诗之法,宋人不传,惟《小秦王》一调,勉强歌之,尚须杂以虚声,乃能入律。宋人歌词之法,元人亦不传。《白石道人歌曲》自度诸腔,所注节拍,今皆不省为何等事矣”。


《雍4卷是元代以前陕西作者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所选的诗自西汉至元代,共150人,绝大部分是陕西人的作品,或少数非陕西籍者,但也是曾一度寓居长安诗人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等。是研究陕西古代诗歌的重要书籍。此书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清渭草堂刻本,4册,每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版心下镌“清渭草堂”。今藏西北大学图书馆。另有甘肃交何王任贤刻本。

李应奇《崆峒山志》3被《四库全书》收录。李应奇,字鹤崖,明代平凉人。官延州、庆州知州,开封教授。


《崆峒山志》3卷,是书成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凡分七门,曰《分野》《建革》《疆域》《形胜》《田赋》《仙迹》《题咏》。然一山之志,即不应及分野、建革,而中间兼记及瓦亭关、会盟坛之类,又殊似府志之体例,殊丛杂无限断也。


《世谱增定》2卷被《四库全书》收录。吕颛,字梦宾,宁州人。嘉靖进士,官至应天府尹。


《世谱增定》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是编因陈璘所刊《世谱》一书,益以司马光《历年图》、梁氏《总论》,而以黄继善《提要》割属历代之下。以上古至东晋为前卷,刘宋至元为后卷,盖乡塾课蒙之本也。


龙正《八阵合变图说》被《四库全书》收录。龙正,字严从,明武都人。


《八阵合变图说》是一本兵书,正德中,蓝章巡抚四川,驻兵汉中,遣人至鱼复江,图八阵垒石。龙正当时正在蓝章幕中,遂推演为图说,刊于蜀中。该书以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八阵图”结合《易经》思想所著。


沈云翔《楚辞评林》8卷被《四库全书》收录。沈云翔,字千仞,明代庆城人。


《楚辞评林》明崇祯年刊,沈云翔辑评,明崇祯十年刊刻的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一书,亦号称“八十四家评楚辞”,但它实际是在明天启六年蒋之翘评校本《楚辞集注》七十二家评点的基础上,略加增益、改动而成。《四库全书总目》点出其“射利”的实际居心:“是书成于崇祯丁丑,因朱子《集注》,杂采诸家之说,标识简端,冗碎殊甚,盖坊贾射利之本也。”但也是明代研究《楚辞》很有代表性的古籍之一。


李学孔《皇王史订》4卷被《四库全书》收录。清渭州人李学孔撰《皇王史订》4卷是“编以刘恕《外纪》义类未确,端绪难明,因订正其文。上自盘古氏,下讫周幽王。东迁而后,春秋既作,则不复录焉。大抵摭拾罗泌《路史》之说,加以臆断耳。


张晋《张康侯诗草》11卷被《四库全书》收录。清朝张晋字康侯,陇西狄道人。顺治壬辰进士,官丹徒县知县。其诗颇学李白,兼及李贺之体。


《张康侯诗草》11卷第一卷为《黍谷吟》,第二卷为《秋舫一啸》,第三卷为《蓟门篇》,第四卷为《劳劳篇》,第五卷为《石芝山房草》,第六卷、七卷为《雍草》,第八卷为《税云草》,而以诗馀附焉;第九卷为《律陶》,集陶诗为五言律也;第十卷为《集杜》;第十一卷为《集唐》,亦皆五言律。据《后跋》云:尚有七律集句,未经编入。


巩建丰《朱围山人集》12卷被《四库全书》收录。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清前期教育家,巩昌府伏羌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务,以灌园吟咏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著有《朱围山人集》《伏羌县志》等。


按照《四库全书》著录书作者的分类,、哲学、宗教、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从著录书和存目书综合情况来看,甘肃籍人在清朝以前被《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具有陇右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些人是清朝以前甘肃文化界的典型代表,更是古今甘肃人民的骄傲。


热诚欢迎广大微友投稿,我们将在最显著的位置注明作者姓名、来源或作者的微信打赏二维码等。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回复“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有问题请添加小编微信(lishibuluo)

| 读史阅世 | ID:dushi828

笑谈历史风云,戏说野史轶闻,以史为鉴,丰富阅历!

○温馨提示:亲 错过就是一辈子 请长安识别关注吧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