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少年时期做过的一些“孬事”,在当时是不能说的,因为说了有可能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不利。但多年以后,随着岁月的腐蚀和洗刷,“孬事”就不再是什么秘密了。正应上人们常说的那句话:“贼不打三年自招”。
“六零后”的我,,物质贫乏的年代,但却有很多美好、快乐的往事,值得永远纪念和回忆。
今年清明,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本家哥哥回老家上坟,我们弟兄有了一次相见叙旧的机会。
哥哥长我两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外地一家国企工作。十多年前,大爷大娘在世的时候,哥哥每年都回家看看,我们也经常见面。这些年,两位老人去世了,家乡成了故乡,哥哥回来的次数就少多了,只有每年的清明上坟,我们才有可能见上一面。
这次回来,哥哥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觉,交流中流露出思乡心切。这能理解,毕竟哥哥是在外工作几十年双鬓染霜的“六零后”游子了。
酒足饭饱后,我们促膝长谈,少年时代的一些往事便自然浮现在了眼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极度贫乏的年代,农村生活极端困苦。食,虽能裹腹,但都是以红芋为主食的“粗茶淡饭”;经济上,农民常年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没有任何工商活动。一家一户的“自留地”又很少,养几只鸡鸭想换点零花钱,到集镇去卖,得像“敌后武工队”队员一样机警,躲避“打办室”(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缩语)人员的盯梢,防止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人人小口袋瞎瘪着,没钱;文化生活,一年到头,能看几场戏,听几次大鼓,看几部电影,就算是享受精神大餐了。
所以,大家都在艰难的条件下,,一边半饥饿地“手提着裤腰带”参加劳动,苦笑地过着精神解放,肚子闹革命的穷困日子。
然而在这种艰难困苦的背景下,我的这位本家哥哥却能另辟蹊径,独立开展“个体经济”的“创收”活动,使少年时代的我们欢度了一段可悲可笑饥荒难忘的岁月。
当时电影《奇袭》正流行,但我要说的故事并不是这个电影《奇袭》,而是受电影《奇袭》启发,而发生的一次暴风雨中在生产队玉米地里的“奇袭”。
暑假里,七月流火,雷阵雨说下就下。一日午后,大风狂作,雷雨交加。我们哥几个割草回来,正躲在生产队的牛场子里避雨,这时哥哥突然下一道“命令”:弟兄们,挎着篮子,跟我下湖!
我和另外一个弟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狂风暴雨的天气,去干嘛?
见我俩犹豫,哥哥一把拽住我们:走,只管跟我走。说话间,我们被拽着冲进暴风雨中。
几分钟后,哥哥把我们带到了邻村一个生产队的一块玉米地里。哥哥果断下命令:快,趁下雨,掰玉米棒子!
见哥哥行动起来,我们也迅速地投入了战斗。结果不足三分钟,我们就满载而归。风雨仍在交加,烟雨蒙蒙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我们偷玉米棒的战斗胜利结束,安全回到了大本营。擦干脸上的雨水汗水,哥哥诡异地笑着说:“开学后的书钱有了吧”?我俩都会意、感激的笑了。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白玉米粒能卖一毛四一斤,黄的能卖一毛六,我们偷的是白的。一篮子十几斤玉米棒,能搓六七斤玉米粒,书费只要八毛钱,确实够了。
这次“奇袭”成功,大大刺激了少年的我们后来偷生产队“瓜果梨枣”的野心,我们在“偷”中不断寻求着刺激和快乐。
每年农历十月,是我们家乡收获红芋的黄金季节。大量的红芋,一小部分入窖保鲜,留冬天煮“红芋饭”吃,剩下的大部分都切片晒干当商品卖。
作为学生,“捞红芋”(生产队的红芋,一次性大面积收获后,地下难免还要遗留少部分,人们用撅头抓钩之类的工具把红芋从地下挖掘出来的过程)也是一项经济创收活动。但因为是清扫残余的“捞”,毕竟出力多而收获少。针对这种情况,哥哥想了个快速“致富”的新点子。
一日午后,哥哥招呼我下湖“捞红芋”,我便迅速跟进。当到达湖里时,哥哥径直朝路边一块用犁子穿过垅子但还没收拾成堆的红芋地去了。
我很纳闷,就站在路边担心地喊:唉,哥哥,那地红芋社员还没拾唻,快出来,一会看青的(生产队物色的比较凶恶的专业看护庄稼的人员)看见了揍你!
谁知哥哥把我的警告只当耳边风,仍就沿着红芋垄朝前走。
我胆小,就沿大路走下去,到地头时,哥哥重又回到了路上。然而,这时我却意外地发现哥哥的篮子变得沉甸甸了,里面已有半篮子红芋。
哎呀,真是出奇了,只见哥哥从地里走一趟,没见他弯腰“捞”红芋,篮子里的红芋咋来的?
离开是非之地后,哥哥才把答案告诉我。
原来,哥哥在家事先自制好了一根带“铁针头回须”的木杆,行走间,“回须针”插下去就能带回来一个红芋,根本不用弯腰,别人看到以为他只是“走路”。就这样,哥哥只从地里过一趟,就“顺手牵羊”“地插”了半篮子红芋。
看到哥哥“不捞而获”的成果,不知是慨叹自己的“一无所有”,还是嫉妒哥哥的聪明才智,我一时愕然无语。当时,哥哥看出了我的无奈,就主动拿几个红芋撂在我的篮子里,也许是他对我与之结伴下湖的安慰,也许是他怕我告密给的奖励吧。
朋友场混得没有钱了,彼此想借钱,拒绝对方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哪有钱,我又不能“尿”钱。甭说,这句话还真在特定时期“应验”了:我哥哥就“尿”过钱。
贫穷的年代,啥都稀罕,缺衣少食,人吃不饱穿不暖,人的粪尿却值钱了:那时种地没有化肥,一年到头肥地力就靠人畜的大小便及“绿肥”(夏天把杂草树叶之类的绿色植物用土覆盖浇水使其高温后腐化,秋后还田的土杂混合物)。
所以,生产队一年四季都要派专人回收各种粪尿,按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给记工分,留年终家庭分红用。其中收尿一项,检测质量是有专业工具的,叫“测尿计”,形同温度计,大概二十公分长,上半部分显示数字刻度,下方是一葡萄大小的玻璃泡。
每天早晨,社员把自家的尿拎到生产队的大粪池边,排好队,收尿员依次把测尿计放入各家的尿罐或尿桶中,进行检验,合格的就去过称,然后发给一张计分条,当作年底分“钱”的凭证。
哥哥家有六口人,和大家一样,也每天早晨拎着尿桶到生产队大粪池边站队等着验尿,一次缴十斤八斤的,哥哥每次缴尿总嫌自家的尿少,挣不着工分。
就这样,哥哥亲自缴了几次后,他有了多缴尿的点子。
后来,再去缴尿,同样都是六七口人的家庭,哥哥家的常常都是别人家的二倍或更多。大家都纳闷了:他家的人怎么那么会尿呢?
这种令人羡慕的迷案持续有半年多,大家都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有一天晚上,我到哥哥家玩,无意中发现哥哥正往尿桶里兑水,然后又朝桶里撒下些什么东西搅拌。因为被我看见了,又加上是好朋友,哥哥就没瞒我。
原来,哥哥那时已是初二学生,知道了“浮力”和“比重”的原理。他往水里撒下的是盐,以此使水的浓度增大,第二天早上再往“尿桶”里放一些粪便,然后搅拌均匀,浑黄的颜色很像尿液。搅拌后就趁热打铁去交货,基本上都是十拿九稳,走到过关。
这些虽然都是我们童年时干过的“孬事”,但那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也是一位少年智力超常的表现。这种少年时代“投机取巧”的实践,却在后来恢复高考制度后,有了用武之地:哥哥是最早考上我们当地重点高中和全国重点大学的人。
在此我就用“孔乙己”的一句话原谅一下当年的哥哥吧:“偷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祝哥哥常记苦难岁月的童趣,化“偷盗”为力量,努力加倍工作,接受社会“改造”,为家庭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以弥补当年“犯罪”造成的损失。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丨徐静媛
校对丨曹晓霞
制作丨张朝青
曹永亮 男,1966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现本科文凭,中学高级教师。工作期间先后担任教师、团委、教务、校长等工作,业余爱好篮球和写作(近年来先后在当地纸刊和各地微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投稿须知
一、征稿要求
(一)本园地欢迎残障人士及社会公众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文责自负,谢绝侵权、抄袭、一稿多投及重复投稿。
(二)来稿目前征集文字和图片。体裁、题材不限。主题须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及“爱传递”公益宗旨。
(三)来稿篇幅要求:诗歌不少于300字、不超过60行;散文、随笔宜在1000-3000字之间;小说若是长篇,可连载,请作者自分章节,每章节不超过3000字,欢迎自配插图。
(四)投图片稿件的,请编撰图片简要说明。书画作品必备印章、款识、题跋,若能提供创作后记、推荐配乐更好。
摄影作品,每次投稿至少15张,最多30张。必须是原创首发,附简单扼要的文字简介更好。
(五)投稿要素
1.作品标题、体裁及正文
2.作者简介(100字以内),通讯联络方式,个人照片尊重个人意愿,如愿登载作者照片的,请上传照片原图。
作者若是残障人士,请附残障证明影印件(用于确认撰稿人身份,仅限于编辑部内部审核使用,绝不公开,确保隐私)。残障撰稿人若选择以普通作者身份投稿时,无需提供上述证明。
3.作者联系方式:通联地址及电话号码、微信号或QQ号。
4.贴群及委托投稿作品,请附作者简介和通联方式及在主题处标注【投稿】字样。
(六)来稿若入选,会在投稿之日起15天内刊出,在此之前请勿再投稿他处。超过15天尚未发稿,才可另投他处。作者向投稿邮箱投稿,已收到自动回复者即投稿成功,请勿重复投稿。
(七)来稿编审过程中,编辑有权修改或对个别稿件提修改意见。
二、投稿邮箱:
icd000000@163.com
为便于文稿处理,请作者投稿时以邮件附件模式发送。
请务必写明作品标题、作者姓名、文章体裁。
三、《爱传递园地》编辑部对作品有修改权、全媒体推广权、以及出版权。对爱传递园地优秀作品,在条件成熟时,推荐纸媒发表,或结集出版专辑。
四、稿费及奖励方案:
(一)稿费
本园地为体现对残障作者的帮扶宗旨,入选作品中,区分残障撰稿人作品和社会公众撰稿人作品两类:
残障撰稿人作品,每篇可获基础稿费20元;
社会公众撰稿人作品,每篇可获基础稿费10元。
稿费于刊出次月发放,每月终了后5日内,发放上月刊出作品稿费。
(二)打赏
作品刊出后的10日内,每篇作品所得打赏,全额归作者,10天后所得打赏归平台作运营基金。打赏于次月5天内发放。
(三)为鼓励作品推广,本平台除稿费、打赏发放外,增设人气奖和最佳留言奖。
人气奖按月评选一名。于次月10日统计上月作品点击量,点击量最高者获得月人气奖。
最佳留言奖每旬由编辑部成员评出一名。
最佳留言奖和人气奖各得15元奖励。
(四)为了便于稿费、打赏、最佳人气奖等发放及相关事项沟通,稿件经平台采纳刊出的作者,请通过联系爱传递百花园外联人员:
(董传秀微信号:dcx1133 侯美丽QQ:624731791)微信或QQ号加入作者投稿群,不加群的作者,视同放弃相关作者权益。
爱传递公益平台
编辑部组成
主编:罗红
主编助理:雍爱勤
副主编:刘福申 陈欣鸿 徐静媛
顾问:史军昌
编辑:刘福申 陈欣鸿 陈玉梅 徐静媛 孙莲英 杨忠颖 程丽 熙雅安 黄俏红
原创首发检查:耿朋飞
校对:萧协章 曹晓霞
平台制作:张红杰 萧协章(兼) 张朝青
后勤:黄翀 雨婷
诵读:杨洁(主持) 李雪霞 邱永康 杨锋 卢剑 张岳香
编辑部外联:董传秀 侯美丽
投稿邮箱管理责任人:孙莲英(兼) 曹晓霞(兼)
微信作者群管理员:董传秀 陈欣鸿 孙莲英 耿朋飞 侯美丽(皆为兼任)
版块分工
根据版块设置和编辑工作需要,编辑部分工如下:
文学园地子版块:
★小说、故事版责任编辑:徐静媛(版块主持) 陈欣鸿
★散文、随笔、杂文、评论:
刘福申(版块主持) 熙雅安 黄俏红
★诗歌(现代诗、古典诗词):陈欣鸿(版块主持) 杨忠颖
★摄影艺术:程丽(版块主持)
★书画:陈玉梅(版块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