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武侠的源流传承

2022-08-13 08:38:17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武侠”是中国千百年来社会变革、思想交汇的过程中,由文人武夫共同熔铸、不断发展成熟的文化结晶。


装腔一点来说,武侠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永恒的情怀。



狭义精神雏形

先秦百家争鸣的时候,已经有了侠义精神雏形的只鳞片爪,包括儒家讲究的仁义诚信、忠孝勇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言至今仍能触动许多侠友的 G 点。除此之外,道家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上善若水”,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都可以说是侠者先驱惠泽天下的思想基础。

墨家是个帮派



在这里,我们当然要提到墨家。墨家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不仅是先秦的哲学派别,还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团体,首领称为“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淮南子·泰族训》),门下成员到各处推行墨家主张,并将俸禄缴交团体。创始人墨翟也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宅,还是四处奔波宣传主张、墨突不黔的首任巨子,其著名案例就是与公输班较技,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的(《墨子·公输》)。


这么看来,,一个组织,一个……没错,武林帮派,门人擅造机关,又打着摩顶放踵利天下的旗号,所以墨者也成了后世武侠不厌其烦征引的题材,如动画《秦时明月》(原著温世仁)。这可以说是门派的源头。



以上诸子百家都是先秦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群知识分子有一个统一的团体名称:“士”。任他是武士、文士、谋士,大体都算得上胸怀天下。战国四君子,养士三千,而“士为知己者死”,毛遂自荐,鸡鸣狗盗,及至豫让刺杀赵襄子,都是名士们知恩图报的体现。



综上,侠义精神的先驱,大抵来源于先秦之士。但是两者决不可划等号,先秦之士,其贵族气质近乎西欧骑士精神,而献身取义

,又类似日本武士道(当然没那么偏激分分钟切腹给你看啦)。



回到武侠小说,它的发展轨迹,应该是这样的:史料——魏晋志体——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民国旧派——港台新派。



游侠是个开端!


真正形以文字记载,则应该从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及《刺客列传》开始。前者主角是郭解,后者主角是荆轲,虽然当时太史公将游侠与刺客区分开来,但游侠的“赴士之厄困”与刺客的报知遇之恩,还是为后世侠义小说的演化埋下伏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太史公将布衣之侠、卿相之侠推向台面并赞赏有加,但仍然援引了韩非“侠以武犯禁”的论调,直言游侠所为“不轨于正义”(不符合道德法律准则),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更是直接与司马迁唱对台戏,说郭解“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好话是基本没几句了。


汉之豪侠曾遭汉景帝屠戮,究其原因,无非是侠客们扶危济困快意恩仇,却背离了法律准则,公然与 ZF 对立,此后也渐渐地不为执政者所容。太史公的执拗,很难让人不想起他当初为李陵的仗义出言。


到了东汉赵晔编就的《吴越春秋》里,出现了“赵处女”的故事,这则故事描述了春秋时期赵处女授剑法与士兵,助越王勾践灭吴,重在技击的描写,并无“侠”的引申。但赵处女在武侠史上仍占据一定的地位,她是清代画家任熊所作《三十三剑客图》(根据明王世贞编撰的三十三篇唐宋小说所成的《剑侠传》而绘)中的第一图,这篇故事还成为了金庸《越女剑》小说的原型。《吴越春秋》不列正史,其史料价值有待商榷,也便无法辨明赵处女故事的真伪虚实。


事实上《汉书》以后,已然没有官方正史为游侠单独立传。但部分史家依然不吝“侠风”的笔墨(《三国志》载甘宁“少有气力好游侠”,典韦“有志节任侠”),有些私家史料更是不乏记述(三国曹魏鱼豢于《魏略》撰《勇侠传》,载孙宾硕、祝公道、杨阿若、鲍出等著名游侠)。可见帝王的冷漠,并无法禁绝侠客的踪影。所谓不平则鸣,古代的侠客,逐渐成为了平民阶层渴求社会平等的精神寄托。


不受史书待见的同时,游侠则以另外的艺术形式出现了。


其一,魏晋的“志怪”、“志人”小说,即笔记小说,代表作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王嘉《拾遗记》、刘义庆《世说新语》等


佛学传入后,两汉时被捧上天的儒学受到冲击,党锢之祸后,文人士子渐渐爱上了谈玄论道不予干政,其狂放不羁、率真洒脱的魏晋风度又增加了游侠的精神内核。此时,怪力乱神的传说轶闻渐渐屡见不鲜,因而成了笔记小说的取材来源。举例来说,《搜神记》里的讲述的干将莫邪(干将莫邪为楚王造双剑三年乃成,献雌剑,干将为王所杀,其子长大后,执雄剑托侠客报仇),李寄斩蛇。(从前有大蛇为祸一方,每年需献童女献祭,将乐县李诞小女儿李寄应征前往,访求好剑及咋蛇犬,将蛇杀死。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熟悉?)但是这些故事,介于史书体裁与小说体裁之间,直线情节,缺乏人物形貌心理,且散乱地杂陈在各种奇人异事间,不成系统,当然算不上是武侠小说。


道教丹道,法术的影响


但魏晋笔记小说记载的传奇典故,包括各种真爱纠葛、降妖锄奸的桥段都充满了正能量,而个中蕴含的灵丹妙药、仙法道术等设定,也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末年道教创立(道教与道家概念不同),由先皇们追求长生衍化而出的内丹术开始流行,各修道之人都留下不少典籍著作,讲述打坐吐纳之法,以增强身体机能,是为后世各种内功心法的前身。


其二,诗歌。文人骚客们总是要拿点题材借题发挥,抒发胸臆,而一旦报国无门、朝廷险恶,游侠形象就成了他们心中的理想。疯疯癫癫的阮籍也会感慨无法“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垌”(《咏怀》),曹植更是在《白马篇》里赞美游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及至尚武之风大盛的唐朝,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将唐朝诗歌编一个数据库的话,“侠”、“剑”、“少年行”等关键词检索结果绝对成百上千,诗人们集体意淫起来,当真高潮迭起,杀人如麻(“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但究竟是不是吟吟诗装装逼,就不得而知了。要注意到的是,在唐皇武功卓绝的背景下,绝大多数人寄托的侠客理想,已不仅在穷途巷陌、不平之路,还多在边陲沙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李白《白马篇》),看吧,与 ZF 对立的游侠们,突然有了建功立业的包袱。对此,陈平原教授曾在《千古文人侠客梦》里说道,“‘衣锦回’也罢,‘赐侯印’也罢,都是为了让文明社会重新接纳‘不轨于法’的游侠儿”、“诗人已经借边关战火为游侠儿洗礼,不再存在韩非子所说的世人对游侠评价的矛盾”。没错,为不为功名无所谓,但原本只是扶危济困、报恩仇的逍遥游侠们,增加了保家卫国的外衣,在唐朝,踏上了世俗的正轨。


诗歌囿于形式格律,抒怀可以,但论及叙事功力,自然远不及小说。于是,需要为武侠重新找一个载体……唐朝,对,我们已经讲到了唐朝。

武侠小说的萌芽在唐朝


古龙曾经在他的作品序言里提到,武侠小说是传奇的,太史公的严肃传记谈不上,只有有些唐人的文言小说,才与武侠小说比较接近。诚然,经过魏晋笔记的铺垫,唐代的小说已经日趋成熟,成为了武侠小说的真正萌芽。因裴铏著有《传奇》三卷,领袖风骚,故称这段期间的小说为“唐传奇”(多收录于宋代《太平广记》)。


唐传奇按登台顺序,大抵分为“神怪”、“艳情”、“豪侠”三类,前期只是部分侠客穿插在神怪艳情的故事里(如蒋防《霍小玉传》里挟持负心人李益与霍小玉相见的黄衫客),直到后期才真正成为主角,虽数量不及,却仍有不少优秀代表作,如李公佐的《谢小娥传》、裴铏的《聂隐娘》、《昆仑奴》,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段成式《兰陵老人》,孙光宪(五代)《荆十三娘》等。


这里面,名气最大的当属《虬髯客传》。虬髯客与李靖、红拂女相识结拜,意气相投,本有争夺天下的雄心,谒见李世民后,知不可匹敌,遂倾尽家财相助。这个故事后人屡有引用编撰,后世称虬髯客、李靖、红拂女为“风尘三侠”,在梁羽生《大唐游侠传》里亦有提及。


聂隐娘的故事,则可以看到更多相似桥段。聂隐娘原为魏博大将聂锋之女,幼时被一女尼偷去教以剑术,送归其家后,魏博与刘昌裔不合,令聂隐娘刺杀之。隐娘慕刘为人,转而投敌。魏博另派精精儿、妙手空空儿前往暗杀,却相继被隐娘打败。

其中女尼偷走授技、聂隐娘以药水化去精精儿尸体,与《鹿鼎记》部分情节如出一辙。而聂隐娘、妙手空空儿这些人物形象,依然成了梁羽生《龙凤宝钗缘》等作品里的重要角色。

而古龙曾在作品序言提到张鷟的《耳目记》,讲述诸葛昂与高瓒烹子蒸妾的残酷,更是做足了反派变态的典范,令人作呕却叹为观止。


在唐传奇这个时期,仗义、行侠与各种高超本领相结合,在情节的架构叙述、人物的描写塑造上也更为成熟,真正激活了小说家的想象力,可谓武侠小说的雏形(技击的详述、行侠主题仍远远不够)。

宋朝是个过渡时期



到了重文轻武的宋朝,尚武的诗歌已大大缩水,唯一可见刀光剑影的,多是南宋感慨北伐收复河山的苦逼词人。传奇笔记小说在宋朝乃至明清仍有延续(如宋沈淑《我来也》),但现在,我们的重点慢慢将焦点移往宋元间的话本。随着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大量商人工匠的诞生,新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各种民间技艺向城市会合,汴梁、临安等地相继形成了“瓦舍”演艺场所,杂剧、评书等曲艺也渐成规模,而话本,就是基于这些曲艺的文本小说,多以白话写就,题材基本是历代精华,包括历史、神怪、爱情、公案等等,这里,请牢记“公案”这个词。


文绉绉的东西转型了,小说进化到了新的阶段,却也“退化”到了雅俗共赏的阶段。这个时期代表作品《大宋宣和遗事》等作或许你没有听过,但以它为蓝本的元末小说,你不可能没听过——《水浒传》。


《水浒传》的地位不用多做介绍,至于它是否为武侠小说,也一直没有公论,权威学界们仿佛不愿它与三俗文学为伍一样,一直将它牢牢卡在名著的位置。


但是,梁山好汉啸聚山林,凭借高超武艺,反抗朝廷,替天行道,不管是礼贤下士的小旋风,还是路见不平的鲁达,亦或是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还包括已成系统的江湖绰号,都算得上是后世武侠小说的教科书。书里的侠骨,既有太史公笔下仗义疏财的游侠遗风,又有勇往无畏以报主恩的士族气质,奈何反抗成了妥协,书中一些睚眦必报的凶悍行径,也多为后人诟病。

明清时期是高潮


宋元话本是小说的过渡时期,也是戏剧的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的话本引爆了明清小说的创作狂潮,也陆陆续续将三国、水浒、名将世家、唐宋豪侠传奇等勇武的故事搬上了戏剧舞台。因为这些戏剧的题材故事基本沿袭前人,只是表现形式有所改变,故不多赘述。


明清是一个关键的时点,因为这个时候,武术与冷兵器都到了辉煌、或者说是比较完整的阶段(当然冷兵器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史书的无视,中华武术一直没有一个正统源流考,一直都是靠民间传说不断加工,然后人云亦云。以至于有时候像太极这种知名拳种,究竟源于张三丰还是陈王廷,都没有定论。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清时期,形意、八卦、太极等知名拳种已经正式兴起。


文艺作品最能体现当时的社会背景,汉游侠之风盛行如是,唐尚武之风盛行如是,明清武术蔚为大观亦复如是。


如果说唐宋豪侠传奇仍是武侠小说的雏形,到了明清,武侠小说已基本成型。我们避开《三言二拍》这类汇集笔记、历史、传奇、戏曲等各色文学作品的擦边球,直指要害。


于是《三侠五义》(作者清代石玉昆)就出现了,这部作品讲述了北宋包拯在南侠展昭等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的故事,学界上称之为侠义公案小说,很明显,这部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公案小说的孕育,原本“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就很难界分,《三侠五义》风行后,就更难分彼此。


文坛上习惯称《三侠五义》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武侠小说,但个人还是认为应该是《水浒传》,不管是侠客形象,武打描写,还是一些情节设置,都受《水浒传》影响远矣。其后类似的还有《小五义》、《续小五义》、晚清《施公案》。


由于宋代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大防,自《水浒传》起,武侠小说也开创了一个不好的先河,优秀英雄势必单身,模范侠客一定处男,要不然就是性冷淡,只爱汉子不爱女子,直至明后期风月小说的流行,侠客们才开始觉得娶老婆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比如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终于在侠义小说里加入了一丝感情戏码。


清代侠义小说另一个功劳便是,开始引入点穴、蒙汗药、飞镖暗器等后世常见的手段。


清末,两次鸦片、甲午、庚子之乱后,西方列强叩响了清廷迂腐积弱的大门,有志知识分子开始图谋变法维新,梁启超以《中国之武士道》一文,,然而新文化运动,又使得清代的侠义小说萎靡不振。

——直到 1923 年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江湖奇侠传》的出版。


清代的武侠小说,基本在宋代话本、民间传说基础上加工而成,独创性较小,而到了民国阶段的武侠,已然大为迥异,原创性更多。但即便是独立创作,却由于娱乐大众的市场需求,加上仓促换钱的谋生需要,渐渐抹去了其文艺价值,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文学背道而驰,近似于现在的快餐文化,从而难登大雅之堂。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江湖奇侠传》里故事的舞台在江湖,不同于唐传奇、水浒、三侠五义等多少跟朝廷扯点关系,这时候的江湖人士,终于脱离了庙堂的束缚。这是最大的突破,从此源于庄子笔下的“江湖”,。(江湖奇侠传后改编成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红极一时)


民国武侠



民国旧派武侠的格局也逐步形成规模。由“南向”向恺然(代表作《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创造了江湖格局,并以当时民国武林真实人物为题材,区分了内家功夫与外家功夫)与“北赵”赵焕亭(代表作《奇侠精忠传》(引入“武功”的概念,近一步区分内功、外功及轻功)起,南派作家包括:

顾明道(《荒江女侠》)

姚民哀(《山东响马传》、《江湖豪侠传》,擅写帮会)

文公直(《碧血丹心》系列);


北派五大家包括:

“仙剑派”还珠楼主(原名李寿民,旧派中的奇才,代表作《蜀山剑侠传》,开创仙剑玄幻小说一脉,在小说里引入儒释道哲学,对金庸、古龙影响深远)


“讽世派”宫白羽(原名万选,代表作《十二金钱镖》,创造“武林”一词)


“技击派”郑证因(《鹰爪王》,进一步扩充帮会描写,及武功招式的详细描述)


“伤情派”王度庐(鹤铁五部曲——含《卧虎藏龙》,武侠中言情的真正发起人)


“推理派”朱贞木(代表作《七杀碑》,情节诡异,喜爱后宫,影响古龙深远)。


等等。


简单来说,旧派武侠已不算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它就是一个时代,没有这个时代,也不会有武侠文化,也不会有梁金古。但这个文学形式,恩恩怨怨打打杀杀,在当时,应该算打入了鸳鸯蝴蝶派的深宫,与高冷的新文化主流相斥。幸好,大师们为了谋生,为了他们的一腔热血,并没有退缩,创造了足以彪炳后世的杰作。


遗憾的是,他们后来,或出家,或挨批斗,或郁郁而终,江湖纷争后,并不是每个人都成为了退隐山林的闲云野鹤、潇洒侠士。

建国初期,大陆进入了严峻的思想管制运动,武侠小说作为旧社会“毒瘤”,难逃被禁止的噩运。此时,偏安一方的香港即将成为另一个孕育武侠文化的温床。


孕育武侠文化的香港



1952 年,香港武术界太极门与白鹤门发生争执,后来还于 1954 年设擂比武,香港报刊《新晚报》为推波助澜,打出了刊登武侠的广告,1 月 20 日,《京华》于该报刊登,署名:

梁羽生。


港台新派武侠的大幕,就此拉开。


梁羽生,1924.3.22——2009.1.22,新派武侠开山鼻祖,原名陈文统,出生于广西蒙山。因战乱往香港谋职,加入《新晚报》后,与祖籍浙江海宁的查良镛成为同事。


《京华》大获成功的次年,查良镛开始连载《书剑恩仇录》,笔名金庸(1924.3.10——??!!)。


彼时,台湾武侠界尚未掀起波澜,叫熊耀华(1938.6.7——1985.9.21 嗜酒而逝)的高二学生,刚刚在晨光杂志社上发表了第一部文艺小说《从北国到南国》。


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梁羽生、金庸在香港报刊上笔耕不辍,他们摒弃了旧派武侠中的一些语言积弊,以更为通俗白话而又不失文采的语言,构架了“天山系列”、“射雕系列”等。随着作品越来越多,两人的写作也越来越完善丰满。


梁羽生以部分作品及自己名字作为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35 部。


金庸以作品为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一部《越女剑》,15 部。


梁金盛名之下,其后数年,台湾文坛开始发力,形成了以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翎(《关洛风云录》)、卧龙生(《仙鹤神针》)三足鼎立的局面,之后,晚辈熊耀华(笔名:古龙)腾空而起,产量甚丰,在《苍穹神剑》(处女作,1960 年出版)等几部失败作品后,《绝代双骄》、《武林外史》、《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崭露头角,又以《楚留香传奇》、《陆小凤传奇》、小李飞刀系列、七种武器系列、《欢乐英雄》等作后来居上,奠定了自己台湾武侠宗师的地位。(最后共 73 部)

回过头看香港……小人就不多说梁羽生及金庸二老的影响力区别了。


我们从整个新派武侠出发,我觉得,一个很大的亮点是,外国文艺的影响,这里不多作赏析,有兴趣的人可以对比《连城诀》及《基督山伯爵》,日本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与古龙中期任何一部小说。。


可以说在前人的基础上,他们锐意求新,完善了整个武林的门派架构,详化了形形色色的武功招式,并在人物描写、对话、叙述的方式上灵活而不拘泥,情节构造更是曲折离奇,文学价值超过许多文艺作品,掳获了数代人。


尤其是金庸,它甚至成了一个文化符号,金学与红学并称,研究者著作无数。


同时代的武侠作家,大致列一个清单如下:


台湾


郎红浣:原名郎铁青,“京味儿武侠”创始人,1952 年正式连载武侠,代表作《古瑟哀弦》、《碧海青天》等,如果按时间顺序的话,他应该是解放后第一个揭开新派武侠大幕的人(比梁羽生更早),惜哉影响力不够,只能位居次席;

司马翎:原名吴思明,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代表作《关洛风云录》《剑神传》《剑海鹰扬》《丹凤针》《檀车侠影》;


卧龙生:原名牛鹤亭,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代表作《飞燕惊龙》、《玉钗盟》、《金剑雕翎》、《仙鹤神针》等;


诸葛青云:原名张建新,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代表作《紫电青霜》、《夺魂旗》、《傲笑江湖》等;

古龙:原名熊耀华,籍贯江西南昌,台湾武侠“四大天王”之一,台湾武侠宗师之首座,代表作《绝代双骄》、《武林外史》、《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白玉老虎》、《楚留香传奇》、《陆小凤传奇》、小李飞刀系列、七种武器系列、《欢乐英雄》、《萧十一郎》、《圆月弯刀》、《流星蝴蝶剑》等等等等。


上官鼎:据称为刘兆玄、刘兆黎、刘兆凯三兄弟共用笔名,为古龙续写《剑毒梅香》出道,代表作《沉沙谷》;

萧逸:原名萧敬人,代表作《铁雁霜翎》、《饮马流花河》、《甘十九妹》、《长剑相思》等;


柳残阳:代表作《大煞手》《大野尘霸》(《冤月刀》)《鹰扬天下》等;


独孤红:原名李炳坤,号称台湾第一快手(咳咳),代表作《紫凤钗》《丹心录》,《满江红》《玉翎雕》,《孤骑》;

云中岳:原名蒋林,代表作《《古剑忏情记》、《大地龙腾》、《京华魅影》等;


香港: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原籍贯广西蒙山,港台新派武侠开山鼻祖,代表作《京华》、《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云海玉弓缘》、《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大唐游侠传》、《侠骨丹心》等等等等;

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首屈一指的新派武侠宗师巨匠,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作品《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

黄易:原名黄祖强,作品风格黄色 + 易经,代表作《破碎虚空》、《大唐双龙传》、《边荒传说》、《寻秦记》、《覆雨翻云》等等;


温瑞安:马来西亚华侨,代表作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等;


倪匡: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祖籍浙江宁波,曾代写《天龙八部》,代表作《六指琴魔》等。


过了几十年,二十一世纪,大陆及台湾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生代的武侠作家。包括凤歌(山海经系列)、时未寒(明将军系列)、小椴(《杯雪》、《洛阳女儿行》)、沧月(镜系列)、步非烟(华音流韶系列)、孙晓(《英雄志》)等,绝大多数还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大部分代表作均看过,质量参差不齐,不予置评。

最近的武侠


而最近呢,可观望徐皓峰吧,《一代宗师》编剧,代表作《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等。擅描写中国武术黄金时代:民国武林。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是受武侠的滋养长大的,影视剧也好、连环画、小说也罢,街头巷陌,闭上眼睛,或多或少都能说出白发魔女、降龙十八掌、小李飞刀等字眼,仿佛千百年前,“侠”所代表平民阶级的桃源梦想,与生俱来,便扎根在我们的心头,或许还将陪伴我们一世。


新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少,翻来覆去都是炒冷饭翻旧账,或者换个角度,叫经典不断传承。很多人感慨武侠式微,其实天道有常,一个历经千百年而孕育出的文化,是有它存在的价值及意义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有人讨论过,武侠究竟与西方骑士精神、日本的武士道有什么区别,是仗义助人?是报主恩?是卫国民?……


中国的侠道涵盖了儒家之仁义,道家之隐逸,禅家之坚忍,他在入世与出世间游走,他可以尚武,也可以止戈为武,他代表了人本为人的思想独立与个体自由,他不平则鸣,他长歌当哭,他笑泯恩仇,他轰轰烈烈横剑天下,再潇潇洒洒相忘江湖。

所以去看看武侠吧。武侠不会死,热血将永存。


本文作者:言少

转载于知乎日报


喜欢就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吧~

寻道网公众号内容在每日清晨9:00发布,敬请期待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