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天涯·文学的自证”|青年作家自荐榜·三

2024-09-17 11:26:42

岁末年初,各种文学作品榜单纷纷出炉。评论家和读者从各自的阅读角度进行研判,最终产生“他者”眼中的文学作品榜单。这一过程,除了作品本身,作者的“自我身份”或多或少会有缺席的情况,往往也会因此出现理解误差或过度阐释,一些作者不太在意的作品被聚焦了,而作者极为看重的作品往往又被忽视了。既是为了纠偏,也是为了给青年作者提供一个对自己的最新作品进行自我阐释、自我推荐甚至是自我“辩解”的线上平台,《天涯》杂志公众号即日起推出“文学的自证:青年作家自荐榜”的特别策划。

此榜面向青年作者,以自我推荐的形式展开,自荐内容为2021年度公开发表、出版的个人最为看重的作品,体裁不限。这一榜单不设排名、没有评委、无固定名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流动且没有终点的榜单,全由青年写作者自荐完成。作者的自荐语,从另一个侧面,给文学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个进入文本的角度,避免真正的心血之作被忽略掉。因编辑部视野所限,特邀的青年作家覆盖面肯定是不全的,之后还会广泛邀请;有意自荐的青年作家,亦可依相应格式,给我们特设邮箱(915623037@QQ.COM)发自荐邮件,我们将在汇编后,陆续刊发。

发布排名不分先后,以收到自荐的时间先后为序。今日推送第三批。

武侠小说究竟算不算文学呢?在大的文学史中,难觅其踪迹。很长一段时间,武侠小说这种类型小说一直“妾身莫名”,也造成了关于武侠小说背后的资料尽付阙如。港台地区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香港自1954年梁羽生《龙虎斗京华》开始,掀起了新派武侠小说创作的序幕,长久以来,在人们印象中,香港的武侠小说作家似乎只有金庸和梁羽生。但是考诸史料你会发现,当年香港很多文人都参与了武侠小说的写作,与台湾武侠小说作家多为职业创作相比,香港武侠小说作家泰半兼职,可称雅趣。2017年,我和倪匡先生曾面谈武侠,又和香港《武侠世界》社长沈西城先生多次交流,回溯香港武侠历史。回望香港武侠小说的兴衰,总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它写出来,也就有了这篇文章。香港武侠小说由盛至衰,六十年间,浸染着香港作家满腔的家国情怀。

林遥,作家、编剧、说书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4期高研班学员,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代表,非遗项目“评书(北京)”代表性传承人。文字散见《天涯》《中华遗产》《锺山》《北京文学》《作品》等,出版有各类作品17部。曾获《北京文学》双年度重点优秀作品奖、孙犁散文奖等。

这是一本不得不写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就是想与父亲进行一番马拉松式的长谈,以重新认识父亲,理解父亲,与父亲达成和解。为此,我扎入记忆的万丈深渊,打捞与父亲有关的万千细节,着力探讨中国式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兄弟朋友之情,试图呈现出一位中国农民父亲的坎坷命运与精神秘史。正是怀抱这一初衷,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我渴望写出一个不一样的父亲,一个与众不同的父亲,而且有小小的野心让读者诸君在他身上,窥见自己父亲抑或父辈的影子。我还渴望创作出不一样的散文,在文体上做一些大胆尝试。这是我的第五本书,但在某种意义上,我更愿意把他当成是我的第一本书。

向迅,1984年生于中国鄂西,现居江南。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与父亲书》《谁还能衣锦还乡》《斯卡布罗集市》《寄居者笔记》等。曾获林语堂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孙犁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冰心儿童文学奖、中国土家族文学奖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等多种奖项。

《俄罗斯套娃》是我的第二本小说集,距上一本小说集《离魂记》出版已有八年。积攒、等待,这个过程或许多是漫不经心的,但在回望的时刻,感慨变得分明起来。《俄罗斯套娃》收录了十二篇小说,单篇发生在一个月份,始于七月我的生日。其中收录的小说写于二零一四至二零一七年,当时在律师事务所工作,事务冗杂,写作的时刻就像交替潜水之间的一次次深呼吸。所以,《俄罗斯套娃》封面上的英译“RUSSIAN TOWER”并非仅仅是一个谐音梗。“TOWER”(塔)意味着这些从日常生活的基底中领悟到循环逻辑的小说,应当是竭力向天空指去的。在数学中,当我们得知一个数字循环之后,那么我们会将此后的重复视作一种单纯的复制;但应对生活时,写作者要跟随循环走得更深才能满足,有意思的故事才会发生。

三三,一九九一年出生,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律师。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作品发表于《花城》《收获》《钟山》等杂志,曾获二〇二〇年“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著有短篇小说集《离魂记》,《俄罗斯套娃》。杂志,曾获二〇二〇年“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著有短篇小说集《离魂记》,《俄罗斯套娃》。

在这篇小说中我尝试了小小的叙述诡计,只有读到篇尾的时候读者才会接触到“拼图的最后一块”,进而重新理解种种暗示,发现与前文迥然相异的故事。正因如此,想要在不揭露谜底的同时推荐它,也是有些困难的。它或许可以被视为“未来现实主义”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正在备孕的年轻夫妻(以及他们的家族),所以有大量篇幅涉及到对生育成本的探讨。实际上,这也是对“自我权”的探讨:我们对自我复制(生育,克隆,ETC)的渴望有多么强烈,又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所有这些“自我的副本”之间,又该如何对抗或联结。

六七年前,偶然得到这篇小说的内核,一直在心底放着,不知道怎么转化和处理。过了很多年,小说开始向外浮现,时不时的,在一大片茫茫的水面上一闪而过。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不光是找结构、语言和人物,主要是找到了情感,在水面之下暗流涌动着的情感,这大概是一部较有人世感和情感深度的作品。这个短篇起码自己是喜欢的,珍视的。

蔡东,主要写作小说和阅读随笔,出版《星辰书》《来访者》《我想要的一天》等小说集。

《啊朋友再见》写了两个漂亮女孩,无论是寻找新世界还是留守旧世界,从她们身上投下我们这代人成长的小影,所有的感情都是珍贵的。这也是我新近出版的小说集的同名作,小说集《啊朋友再见》还收录了《李垂青,2001》《西皮流水》《堤岸之间》《白噪音》。悬垂于世纪末学院边角的青年,漂移在诗力的象征中,在一场反世俗漫游中自我启蒙,爱中涉险,尔后消失于生活之崖,宛如水在水中遁形。有人驱车深入荒原,夜访银河,只为亲身感受柔软与清洁的震撼;有人在浪漫消亡的年代将老式情谊打捞,宁愿自我破碎,也要维护一份对天真的确信。他们并非传奇,只是被给与了宽阔的时间,可以离岸可以回航,而旧世界稳固如昨。

来到深圳十余年,家乡雁城的童年记忆、草木物华从未忘记,她们是一首动人的歌谣,不时响彻在我的脑海里。为此,我写下了一批乡村题材的散文作品,我并没有将乡村美化成世外桃源,更多的时候,我写到了乡村的丑陋与落后。家乡,永远是一个写作者需要抵达的地方,是归途,是来处,或者是梦的必经之地。《遍地金黄》就是其中一篇,在《美文》上半月刊发表后,被《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十期《散文新星》栏目转载,收入自己的散文集《乡村图景》(团结出版社)中。

这是我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选收了24篇批评文章,时间跨度逾15年。这本评论集基于文学史的立场,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坛和安徽本土作家作品进行了广泛扫描和细致观察,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张扬个体精神、抒写底层情怀、寻找理想诗意、重建精神信仰的内在特性和独特价值,切实践行了“在场”“对话”“求真”的批评观念和方法。我一直认为,批评家要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文学理想,要有自己的批评路径和专业技巧,才能抵达文学批评的理想境界。为此,我力求对正在发生的当代文学始终保持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坚持以“文学”为本体的批评,把批评当作一种写作,一种创造,一种介入当下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的个人言说方式,这也使我获得了与纯粹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所不同的乐趣。

黄昏和鸟的意象被人写过许多次,但黄昏鸟不是黄昏和鸟,而是生活在白垩纪始新世的远古鸟类。黄昏鸟有一个上天梦,却苦练飞翔未果,最后被逼到绝境,才发现自己的天赋在别处。史书上说黄昏鸟早已灭绝,但它真的灭绝了吗?梦想和现实的鸿沟,古已有之,且在未来也将持续存在,人类的伟大不在于能消灭鸿沟,而在于虽然认识到有鸿沟,仍能与之和平共处。《黄昏鸟》2021年3月在《上海文学》发表后,获得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翻译邀约。

张象,1984年生于山西,山西文学院第七届签约作家。小说发表于《上海文学》《青年文学》《都市》《青春》等刊,出版有《一混五六年》《你高兴就好》。

《老河口》是我2021年创作的一篇比较长篇幅的散文,全文有一万三千六百多字,在《散文选刊》(原创版)发表后,年底荣获了第30届孙犁散文奖。这篇散文与我此前创作的文化大散文《西山漫记》和《池州闲笔》不同,不再聚焦于文化地理意义上的思想溯源,而是用小说的结构以及小说惯用的写人物和故事的技法来写散文,类似非虚构,但又确确实实是长篇叙事散文。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展开人物所生存的时空,围绕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以及草根人性的突围,更有穿透力地去展现一个或者几个时代下的人的命运沉浮。这里有生活本身所泛化的底层人性的觉醒,也有历史地理坐标辉映下的民族的精神画像。文中的两条主线分别代表了城乡二元冲突下的人性突围之路。一条是六子从乡村向城市的突围,一条是“我”从混沌向清冽的突围。两条主线,两个人物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老河口”这个万重山中的千年古镇做背景,静静的秋浦河奔腾不息,流向长江、流向大海。古镇在时光中泯灭,古镇也在时光中重生。这篇非虚构式的长篇叙事散文,是我在小说和散文两种不同文体之间的一种新的挑战,也是在人物和人性之间的一种新的平衡。

冷江,安徽池州人,现工作定居北京,北京市作协会员,老舍文学院第四期基层作家班学员。小说、散文散见于《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安徽文学》、《草原》、《鸭绿江》、《西部》等,有作品入选多个选本。曾获第29届梁斌小说奖、第30届孙犁散文奖以及“2018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十佳新锐作家”等,出版有小说集《永远的花朵》。

《最后一个村庄》于2021年6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用二十八个故事,讲述了西秦岭山脉中一个叫麦村的小村庄,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至二十一世纪前十年期间,一户户人家在村子里渐次消失的故事。同时,也描绘出了39幅乡村群体众生相。在麦村,这二十多户人家,或因搬迁,或因事故,或因病亡,或因失踪等,最终以不同的方式弥散在了大地之上,成为了一段回忆,一律乡愁。这本书,看似独立成篇,却又完整统一,有短篇架构,也有长篇气象。虽只书写了一个普通村庄的日常和黄昏,却是中国乡土大地上万千村庄的横切面和断代史。该书出版后,入选凤凰文艺十大好书、文学好书榜等多种榜单,并被央视《读书》栏目进行推荐。

王选,1987年生,甘肃天水人,现居兰州。出版有《南城根:一个中国城中村的背影》《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最后一个村庄》。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华语青年作家奖、敦煌文艺奖等,作品见于《中国作家》《天涯》《散文》《小说选刊》等。

《河湾》讲述了“我”与三位同学的初中毕业之旅,期间无意中发现我喜欢的男同学是一个弃婴。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但隐瞒这个秘密,还向大家编撰谎言。而“我”却在他爷爷那里获知了比那更加残酷的真相,于是陷入了身世怀疑之中。该篇小说发生在我的虚构之地“大湾河右岸”,也是一个系列的比较重要的一篇。小说运用了现实与超现实的手法,结合了历史与当下,对身份与记忆做了思考,对“计生”进行了一些反思,对生命做了一种探索与阐释。

我知道写这篇小说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我不得不写。这等于把自己的伤疤揭开,暴露在所有人面前——一个困扰我十几年、在别人看来小得不能再小、在我看来大得不能再大的问题,一段最痛苦、最煎熬、最焦虑、最尴尬、最隐秘也最无奈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我曾做过多种尝试,最终决定采用对话这种方式——在特定的人面前,我们往往会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我迷恋那种不紧不慢、繁复绵密甚至是喃喃自语式的讲述,因此,这篇小说里的两个人只是平静地讲着各自的故事,不仅没有任何哀伤和悲叹,反而在平静中潜藏着一丝丝俏皮和诙谐。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虽然虚构了里面大量的桥段,但内心深处“隐秘的角落”足够敞亮。我喜欢这样的形式、节奏和题材。

《刀笔》的灵感来自于我与小侄女在学校对面的文具店对话,我们随意聊起了初中作文应该怎么写。想都没想,我便指着货架上陈列的形色各异的笔和一旁的铅笔刀: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中很好的意象啊。她有些不可思议,这怎么能写成文章。于是我便与她约定,写一篇关于刀笔的散文。从一根树枝到一棵树,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从一支铅笔的诞生到被买走到遇到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刀。这是一个不断突破与自我毁灭的过程,刀与笔的日常,也是人的日常。由物及人,不得不提一下在体制内艰难生存的小人物,他们是刀笔小吏,也是大千世界中的谨小慎微者。

葛小明,山东五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天涯》《人民文学》《钟山》《散文选刊》等发表百万余字,入选各类年度选本30余次,获第五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大地文学奖、全国打工文学奖、齐鲁散文奖等多项,著有《集体失传》。

那是两年前的腊月,我像只断了翅膀的“囚鸟”,今天重复明天、永远没有惊喜的生活像个大牢笼,我的灵魂被一种无法形容的虚无紧紧包围,我迫不及待想去吹远方的风、去看异乡的月,于是就有了这次短途游。这些年,我独自跑过很多地方,我经历过迷路、坐错车、被人跟踪,可类似独宿小山楼的经历从未有过。文章或许有些许夸张,细枝末节有些虚构,但情感是无比真实的,文章的“主干”也基本是真实的。青旅、老板娘、画家、7平米不隔音的破旧小房间、劣质薄棉被、漏风的窗户、男女共用的卫生间、青旅内喧闹的夜生活,甚至于那只油光黑亮的肥猫,全都是真实存在的。从镇江回来后,小山楼诡异的夜晚反反复复在我脑子里出现。从入住小山楼到入睡,只有短短五、六个小时。如何把这五六个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千字文我觉得浪费素材,无法太细致地描写刻画,太长又怕内容不够饱满,下笔时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会写什么样、能写多少字。从看到小山楼的激动到最初的失望,再从失望想到逃离,我运用了大量细节和心理描写,抽丝剥茧、层层推进。这篇文章非传统意义上的游记,我想表达的,无非就是人陷在某种困境中的无力感。

傅淑青,1993年10月生于浙江浦江,供职于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政治处。现为浙江省作协会员、金华市青年作协副主席、浦江县作协理事,多家报刊专栏作家,入选省作协“新荷计划”人才库,已在《江南》《散文百家》《延河》《文学港》《岁月》《牡丹》《延安文学》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50余万字。

长篇小说《大门户》是一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说,小说在塑造内涵丰富、意向高大的人物形象,也连通了民族精神的血脉,从而唤醒了广大读者的民族意识,在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体系中,真实还原中国商人的发展历史,立体塑造故事经典人物形象。

尚启元,1990年出生于山东,中国作协会员、编剧、导演,担任多家杂志专栏作家,多次获文学艺术大奖,出版散文随笔集:《在路途中,遇见爱情》《牵我双手,倾世温柔》《但愿,时光如初见》《你若不伤,岁月无恙》,出版长篇小说:《芙蓉街》《帝国宝藏》等,著有网络长篇小说:《微风吹拂过的时光》《刺绣》《长安盛宴》等。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