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4 11:23:41
李渔系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小说家,其一生著述颇丰,有《李笠翁戏曲十种》《十二楼》《无声戏》存世。《秦淮健儿传》即其所著小说之一篇,虽篇幅不长,仅有两千余字,但却写得情节跌宕,回环往复,读来饶有趣味。作者刻画秦淮健儿尤其传神,先写其自恃勇力,横行乡里,不可一世。再写其贩牛皮于瓜、扬间,在酒馆里大言恐世,被真正的豪侠后生一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结果就有了健儿上路后,后生尾随,路遇比武一事。一比之下,健儿为其气夺,受到羞辱打击,乃匍匐于地,膝行乞命,最终隐名他乡,以卖酒为生,苟活于世。笔触颇似漫画,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而写后生,用的是先抑后扬的方法,通过闲闲数笔,寥寥数语,便使一个武功盖世的人物活脱脱地伫立在读者面前。写后生一伙的首领十弟,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更是笔墨简净,即健儿欲温酒飨客,又无薪无斧时,十弟适时出手,抱住院中一棵桶粗的大枯树,三摇两摇,竟将其揉倒的情节,刻画出十弟的孔武有力,再加上所有豪侠对十弟的尊崇,使十弟的盖世武功,一下子凸显出来,真可谓是无声胜有声,闲笔不闲。
明末社会动荡,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便多了侠盗类的作品,这表现出了人们希望以强抑强的一种愿望。从思想角度来讲,此作谈不到上乘,但作为一篇武林故事来读,却极有味道。
晚在家休息,读范用先生《泥土・脚印》。从其文中可看出,范先生是一位重情念旧之人,譬如他写书店,写老家,写弟弟外婆诸文,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于平淡中见出一种真情,让人感动。好像是汪曾祺先生说的吧,说范先生是世界上最不会做文章的人。我看未必。不过我想,汪先生也许是说范先生作文太老实吧。如从这一角度来讲,汪氏所言,大约是对的。
常有论者言,汪曾祺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这话表面看似正确,实则非也。读汪氏小说选,或翻阅其文集,从中不难发现,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其已开始了小说写作,且作品在报刊多有发表,有《戴车匠》《囚徒》《复仇》《异秉》《鸡鸭名家》诸篇为证。小说全写的是底层人物,有当兵的,有囚犯,还有普通手工业者,文中充满了悲悯情怀,且不乏上乘之作。
汪曾祺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日几乎不写小说,仅有一篇《羊舍一夕》。这一则大概受政治气候影响,一则怕和老师沈从文影响分不开,事实上,那一段时日,确实不适合写作,因为,文艺作品太被政治化、庸俗化了。即以他和别人合写的京剧《沙家浜》为例,亦多那个时代特有的影子。汪氏真正开始大量创作小说,且有一定质量、高度当在1980年后。其时,作者已进入晚境,但其有生活的积累和热情,且思想活泼如水中之鱼,故其小说创作活动进入了一个喷发期,每年都要写出许多高质量的小说,譬如《大淖纪事》《受戒》《八千岁》《故里四陈》等,其作品思想,皆传达出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温情。汪氏被誉为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信然。
汪曾祺小说的特点是故事性不强,但小说所营造的氛围好,称其小说为散文化小说、诗意化小说,皆可。其小说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深,语言简净,句子短,文中时有俚语、俗语,文字筋道,有张力,有嚼头。小说所造之境,如民俗画,优美、自然,由中可以看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偏爱。
汪氏已谢世,但其作品我相信一定会常留人间。
《人物考》系“大家小书”之一种,为王昆仑上世纪五十年代所著。文中对《红楼梦》一书中的主要人物,或单独,或集中进行了论述,且所论有一定的见地,是那个时代里研究《红楼梦》的主要成果之一。书中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的论述有卓见,即就是对袭人、妙玉等的论述,也很有见解。如其论妙玉之死,即言高鹗在续记中将妙玉之死写得太惨,且分析这种原因是高鹗觉得妙玉虚伪、假清高。而这种续写,很可能违背了原作者的本意。
此外,该书也受那个时代的局限,对人物论述有阶级分析痕迹,此不足为取,但亦不可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