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8 11:03:28
《营造法式》,是北宋时期出版的一本关于土木建筑工程方面的官方著作,主持编著者是李诫。
李诫一生与苏轼一生几乎完整重合,且比苏轼更晚去世。史料记载,李诫也具文采,并且书画兼通,又颇具音乐天赋。但在阅读《苏轼全集》的时候,却在文字中未见提及,不知道当时他们是否有过交集。
很多年前,曾经粗略的阅读过这本书。年初,推荐会洲兄弟空闲读一读,据他说,读得津津有味。最近去附近的几所寺庙,看到这些仿古建筑,忍不住又把这本书找来,重新读了一遍。
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
想一想,渣男之所以层出不穷,就跟这种劣质且顽固的基因有关吧?
习惯阅读的好处之一,遇到面熟却喊不出名字的汉字,就去记忆库里搜寻这个面熟的汉字。
这是曾经背得滚瓜烂熟的诗歌之一,所以一下子就对上了,也自然明白了这个汉字的含义和读音。
记忆中搜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理解了这句话,也精确了“枢”的读音。
平棊就是现在的天花板,古时候也叫平机、平橑、平起、承尘,清代才开始称为“天花”,并一直沿用至今。
天花板,如今除了现实中的本物本意之外,还有了象征意义,类似“瓶颈”,意思是一个人到了再也无法突破自己的高度,这个高度就像现实中的“天花板”一样。
字面上来看,在远古,生了女儿称为弄瓦之喜。这里面其实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味并不明显,“弄瓦”仪式更多是类似现实中一直存在的“抓周”仪式,不外乎是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够胜任一个女人应该从事的女工,什么纺纱织布相夫教子一类。
一个“瓦”字,除了让我们联想到“秦砖汉瓦”,更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土崩瓦解”——由土而来的瓦,土崩自然瓦解。
当然了,在这个习惯报喜不报忧习惯用正能量粉饰太平的现实里,我们还偶尔会用“一砖一瓦当思之来之不易”,借以说教孩子,或者说教那些大手大脚不知道勤俭节约的人。
有意思的是,现实中还有一种遇到一点小挫折就“破罐子破摔”的人,窃以为这种“罐子”大概率上就是“瓦罐”,不禁摔,结局自然就是越来越烂。
《释名》:『阶,陛也。』『陛,卑也,有高卑也。天子殿谓之纳陛,以纳人之言也。』『阶,梯也,如梯有等差也。』
阶级,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且坚不可破。
不论从本意还是引申义,阶级,就一直像梯子一样,等级严格而又明显。
终于明白,在很多寺庙殿阶四围见到的这种斜伸向外的石雕构件,原来就是螭首。不知道这个构件是否还是殿阶向四周排水的排水口?
螭: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上一条感触随带的疑问,在这段话里找到了答案。
之所以再次阅读,还是因为想在走过古迹古建筑的时候,能够对那些古老的建筑有一个从细节上的认知和体悟。至少,能够大概了解建筑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的来龙去脉。
其实,这也是一个阅读过程。古建筑的每一个构件,就像一个一个汉字,只有认识这些汉字,才有可能把一本古籍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