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0 10:53:24
一部《红楼梦》,写得最为成功、争议也最大的人物形象莫过于林黛玉,早在清代,就有两位读者因为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争执不下,到了几乎要挥老拳的程度。
在《红楼梦》的读者中,一直有拥林派和拥薛派之分,立场不同,加之有情感的投入,往往水火分明,谁也说服不了谁,直到今天仍是如此,形成《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上的一个奇观。
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到底该怎么评价,在这个人物的背后又有哪些深刻的内涵,这就需要从学理层面进行认真探讨。蒋和森的《林黛玉论》一文可以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该文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一是对林黛玉的分析评述,二是文章呈现的方式。
先说第一个问题。总的来看,作者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她“是中国文学上最深印人心、最富有艺术成就的女性形象之一”。她远比《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等人物丰满,有深度,因为后者“不仅没有能够像林黛玉这样地向我们展示出一个轮廓分明、概括深广、有着丰富内在精神面貌的性格;同时,这些形象所体现的思想意义也没有达到林黛玉这样的深度”。
当然,这里面有作者的情感在,他比较偏爱林黛玉,对薛宝钗的评价可就低多了。
随后,他本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许,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爱情,悲剧的爱情。不错,这是林黛玉所以能够打动人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是其中一个因素。“林黛玉所以能打动人们,因为她是一个黑暗世界里的叛逆者,她体现着那一时代妇女们的某些希望和痛苦”,这是另一个因素。
他认为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林黛玉有着“用爱情、用反抗、也用她的眼泪和痛苦以及她所特有的敏感、多疑等等,所有机化合而成的性格。这是一个由强大艺术天才的手所典型化了的性格;一个你愈是细密地注视就愈是感到同情、引起思索的性格”。
在此基础上,作者打开林黛玉的性格世界,重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林黛玉的个性特征,二是林黛玉的爱情生活。
对林黛玉的个性特征,作者将其概括为两点:一是“敏感和自尊”;二是天真任性。
这个概括是准确的,与一般读者阅读作品的感受也是一致的。作者特别强调的是林黛玉的诗人气质,他认为林黛玉“是一个诗人气质的少女;或者说,是一个女性气质的诗人”,只有在吟诗过程中她才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对林黛玉的爱情,作者用了最多的篇幅进行梳理和概括,指出爱情让林黛玉美丽,也带给她巨大的苦痛,“她爱得深沉,爱得美丽,然而她也爱得多疑和痛苦”。
对林黛玉在恋爱过程中的小心眼,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唯其因为她所献给贾宝玉的爱情,是纯真的热切的爱情;所以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也就要求得至苛至严。”
这也就可以解释她为什么特别在意贾宝玉和其他女孩子的交往,“林黛玉不是埋怨贾宝玉给予她的爱情太少,而是埋怨贾宝玉分出去的太多”。随着两人的不断磨合,逐渐建立起信任和默契,这种冲突就减少了。
作者更多的是肯定这场爱情的思想意义:“林黛玉的爱情,从发生的第一天起,就对封建传统思想提出挑战。”
对林黛玉的个性和思想,作者是高度肯定的,甚至连其缺点也曲为开脱。不过,他并没有将林黛玉的思想境界拔得过高,林黛玉毕竟不是思想家,她不可能脱离时代,也不可能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当爱情在林黛玉的心里升起时,随即就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紧紧地捏住它,这就是存在于她心里的封建传统观念”。
同时,作者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探讨造成林黛玉痛苦及其悲剧的原因,他将责任归之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私有制、封建礼教,指出“林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私有社会制度。私有制,这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总根源”。
在文中,他不自觉地将林黛玉与贾母、王夫人等人的矛盾界定为敌我斗争,视贾母、王熙凤等为封建统治者,强调他们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
淡化人物之间的亲情关系和个人因素,将个人言行及家族亲人内部的关系政治化解读,这显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对此读者可以略过。
尽管如此,作者也没有简单地用作品图解政治观念,比如他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假如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了,他们会幸福吗?他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悲剧的内容仍然不变,只不过是采取另外一条发展道路而已。”
至于为何不幸福,读者未必接受作者政治化的解释,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但提出这个问题本身,说明作者的思考是很深入的。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张天翼在其《贾宝玉的出家》一文中也提出过,答案也是否定的,但对悲剧内涵和根源的解释则与该文不同,可参看。
该文的写法同样值得关注,在人们的印象中,红学论文多是高头讲章,板着面孔讲道理,面对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死板套路式的写法总是给人隔靴搔痒的隔绝,而且读起来很是乏味。能否换一种与作品适合的表述方式呢?该文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读过该文,会对其洋溢的诗情、优美的语句印象深刻,这种感性的表达往往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说得更透彻,具体可感,读者也更容易把握,比如讲到林黛玉的自尊,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下,就愈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
对林黛玉面对爱情的复杂心理,他又是这样描述的:“爱情跑过这个少女的心,就像一只闯进幽暗房间的小鸟那样地惶乱和惊恐。”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一下鲜活起来。
全文时有隽思妙语,比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作者进行设问:“当荣国府的兽头大门,最初为这个少女打开的时候,我们真不易断定,她是跨进了幸福的门槛呢?还是启开了那绝代悲剧的序幕?”
其他如“像一片落花,林黛玉飘落在人生的风暴里”,“爱情,冻结在茫然的期待里。一种捕捉不到的阴冷感觉,暗袭着这个少女的心头”等等,读过之后不仅能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用如此优美语句勾勒出来的林黛玉形象是立体的、丰满的,甚至可以说是栩栩如生的。
如果采用那种高头讲章的写法,是不会这种感觉的。文学论文也可以写得优美一些,感性一些。可惜这样的文章太少了,也正是为此,该文的特点显得格外鲜明,在众多红学著述中别具一格,新颖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