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高考作文的《红楼梦》,经典百读不厌

2023-11-14 11:14:47

在21 世纪看《红楼梦》,不得不深深佩服曹雪芹的思想远远超越他那个时代,也仍然提携着我们这个时代。举几个例子来谈。

曹雪芹认为人天生的性情应该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就像园丁种植花草,就要让花草自由自在地抽芽、茁长、含苞、开花、结果……最终自然地凋谢,才是完满的“一生”。

可是,我们看到书中人物,绝大部分来自强迫性且僵化的“教养”: 强加人以价值观、压抑每人原来的本性、扭曲个人的性格。在传统价值观中最完美的“成品”就是薛宝钗。这位天生美丽、聪明、有才华又博学的女子,我们看不到她快乐的时刻,也不知道她认为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我们只知道她所作所为全部是社会要求她做的。因此,她不仅被教育得太世故,失去了真性情,还被调理得生命毫无润泽。不论她的住所甚至生活,都单调乏味、毫无情趣。

实际上,宝钗也没有爱情的观念,她只有婚姻观,要嫁一位门当户

对的富贵人家。她从来不曾爱过贾宝玉,只不过金玉良缘说法“盛行”,她不免想到宝玉可能会是她婚姻的对象。她从小到大都听命于父母社会,所以一生都在为别人、为社会而活。最后接受母亲之命,和已经半痴呆状且也不是“门当户对”的宝玉结婚,她心底其实非常懊恼。当她母亲告诉宝钗已经答应把她嫁给宝玉时:

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薛姨妈用好言劝慰解释了好些话。宝钗自回房内,宝琴随去解闷……(薛姨妈)便是看着宝钗心里好像不愿意似的,“虽是这样,他是女儿家,素来也孝顺守礼的人,知我应了,他也没得说的。

这样的文字,谁能说《红楼梦》是三角恋的爱情小说呢?

也正如薛姨妈认为的,宝钗婚后压抑自己的意愿,顺命地做着贤妻良母。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宝钗身受这样的教养是否健康,是否幸福呢?其次,这样的“教养”,是否都能培养出真正的贤妻良母呢?

我们先看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她出身“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富贵人家,跟贾府结亲当然是金玉良缘,又生了做贵妃的女儿和衔玉的儿子,地位更加尊崇。她把管家大权交给自己的侄女王熙凤,她的工作只是陪伴贾母,做着富贵闲人。

可是,这位外表吃斋念佛、好行善事的王夫人,不但自私自利,而且昏庸无能,她亲手害死几条无辜人命。首先是,她不分青红皂白逼死自己贴身的婢女金钏儿。她的儿子宝玉跟婢女之间嘻弄玩笑,本来就很平常。偏只这一回,她在打盹时,宝玉过来撩拨金钏儿,两人来回开了几句玩笑,王夫人大怒,立刻把金钏儿赶出贾府,金钏儿求饶再三不成,只好跳井自杀。这事归咎责任,当然错在宝玉,她却把气全部出在金钏儿身上。

之后,她发现司棋和表弟恋爱之事而赶走司棋,也导致她自杀身亡。

她不辨是非、昏庸无能,耳根软,听信袭人谗言,撵走病重的晴雯,又害死一条人命。接着遣走优伶,逼得芳官等人只好出家。

晴雯原是贾母派去给宝玉的人,王夫人撵走晴雯,得向贾母交代。于是“见贾母欢喜”时,才“趁便”说。其中又刻薄地编谎说晴雯患了会传染的绝症“痨病”,不得不遣走。贾母回答:“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贾母明明话中有话,她看准了的人,怎么会变坏?“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意思是只有她还可以给宝玉做妾呢!

昏庸的王夫人,总是要靠说谎来解释自己的罪行。窝囊的是,她做这些事情,又很心虚。金钏儿死后,她对着宝钗编谎,说金钏儿弄坏一样东西,被她打骂几下,撵出去几日,没想到气性大,投井死了。得到宝钗的支持与安慰后,她就好过多了,这样才有力气继续犯下一个错。

王夫人的资质比薛宝钗差很多,所以被调教出来的人格既木讷又扭曲。整本书里,看不到她任何可贵的人性。不论侍候贾母、陪伴丈夫、扶养儿子、对待下人,都看不出她有什么感情。她最“冲动(情)”的一次表演是儿子宝玉挨打,她大哭特哭,可是口口声声说如果打死儿子,她老了靠谁?真是一个自私的动物。

这样的人,曹雪芹不喜欢,相信读者也不欣赏。这就是为什么曹雪芹宁愿偏袒率性而为的晴雯――即使她时常有耍过头的任性――也不喜欢那些表面中规中矩的“礼教”中人,虽然前者可能难以相处、后者也许比较实用。可是,人之所以可爱,不就在那率性纯真中所闪烁出来的光芒吗?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