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9 08:43:53
↑↑↑ 点击蓝字关注荷叶伞教育吧
在语文学科刚刚作为一个概念诞生的时候,吟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叶圣陶、朱自清著)的前言,实际上是讲了语文教学的步骤:通读全文、认识生字生语、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教师讲解、吟诵、参读相关的文章、应对教师的考问。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独独少了吟诵。
我们都知道叶圣陶先生、朱自清先生是语文课的主要缔造者,可是我们不知道语文课在缔造之初是有吟诵这个必要环节的,而这个环节多次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
“但在把一篇文字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或者先由教师吟诵,再令学生仿读。在自修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只要声音低一点,不妨碍他人的自修。”
吟诵,从预习,到课堂领读,到诵读练习,到课后复习,贯穿语文课的始终,涵盖古诗文和白话诗文。这就是语文课最初的设计规划。
不仅如此。叶圣陶先生还指明了吟诵的方法:吟诵的语调,虽说各地方人未必一致,却也有客观的规律。声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高低是从声带的张弛而来的分别。强弱是从肺部发出空气的多少而来的分别。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发音数少是缓,发音数多就是急。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了对于文字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类声调而已。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相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绝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未完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以上这些规律,都应合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于语言的自然。
吟诵,并不是谁发明的强加的一套方法,它就是汉语的自然,是汉诗文的固有形式,是汉诗文本来的声音,作者心里口里的声音。声音是有意义的,不仅读法会影响含义,读音也会带来情绪感觉,充分地传达出汉诗文本来的意思,使得语文教学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还再次发展了吟诵符号:上面所说的三类声调,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如把“·”作为这个字发声须高一点的符号,把“△”作为这一句该前低后高的符号,把“▽”作为这一句该前高后低的符号……在文字上记上符号,练诵就不至于漫无凭依。符号当然可以随意规定,多少也没有限制,但是应用符号总是对教学有帮助的。
叶圣陶先生还说明了吟诵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从前书塾里读书,学生为了要早一点到教师跟前去背诵,往往把字句勉强记住。这样强记的办法是要不得的,不久之后连字句都忘记了,还哪里说得上体会?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得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
这些论述,对今天的语文吟诵教学是多么宝贵!语文吟诵,在创立之初,就是如此完整,如此传统,又如此中正,只可惜它与语文失散了多年。今天,我们所做的不是标新,只是让吟诵回归语文。
cr.光明日报
作者:徐建顺,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