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思】一位八零后父亲对教育的全面思考!

2022-06-29 06:56:19

自序:余自为人父,于教育便关切深矣。对体制之弊,早已察之分明,辨之精深,弃之绝然。初,慕西式素质教育,后又涉台湾资优教育,甚得其意。然亦有憾,盖因其对正统文化颇多误解,其教育理论亦有偏见,又观民国诸学者,幼时皆蒙塾教,故而转觅私塾焉。彼时尚不知有“读经”之事,因寻私塾而入学堂,几经交往考察,而成此文,尽述吾于教育之全面思考。今原文重发于此,愿欲完整了解吾人教育思路之家长朋友们,必细读此文,再作交流,方能得其所宜也。言语交谈,若无同情同理同识之基础,往往表一而漏百,易犯断章取义之弊病,易生辞不尽意之误会。切切!

本人对于教育的全面系统性思考

2015年1月19日于天台山

一、教育目的及其本末先后:

1、做一个好人

2、做一个明白的好人

3、做一个有能力的明白的好人

以上三条不是并立齐行,更不能本末倒置,而必须知所先后,明其轻重。那为什么第一条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呢?但凡做事总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否则,就是迷信,就是盲从。此所谓好人者,并非泛泛而指遵纪守法之意,而是要正其心术,全其私德,使行不猥琐,思无邪念,坦荡荡卓立世间,如此则无论何时何境,已永立不败之地。


纵观古今,只需眼光稍微放长远一点便会看清这样一个事实,好人或不一定能有看得见的好报,但坏人一定有看得见的恶报,绝无例外。即便没有被人间法律所制裁,但其心常戚戚,其言常恨恨,其行常噩噩,其欲常炽炽,其身常恹恹、智闭情绝无法感受到这世间的任何美好与光明。这难道不是天道对其报应之不爽吗?是以是做一个好人或坏人,这就是人生最最根本的一个选择。但是现在流行一个观念“好人难做,做好人很累”,其实不然,这只是一个懒惰的借口,打个比方吧,如果不会写字,要把字写的很端正,当然会觉得很吃力,很别扭,但是对于具备了一定书法功底的人,他写起来却是信手而来,轻松的很。所以,难与不难,是相对于人的能力而言的。之所以我们现在觉得做好人累,正是因为我们童蒙没有养正,幼时未受良教,让一些错误的道理和观念在我们头脑中歧生歧长,以至定型而无法矫正。在真正家教良好的家庭,从小就接受正确的、高明的道理,培养优雅的品位、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长大定型,这些优良的品质就会跟他一辈子,举手投足自然有法有度。所以,要想真正得到幸福,首先必须得是一个好人,因为这世间一切的美好与光明只有好人才能感受的到。试想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能找到真爱吗?一个不相信友情的人能交到挚友吗?一个毫无美感的人能领略到自然人文之美吗?一个充满怀疑的人能体会到信任和被信任的幸福吗?一个没有了胃口的人,能享受到食物的美味吗?很显然,这是不能的,人一旦变坏就同时丧失了感悟幸福的功能。即便他富可敌国、即便他权势熏天,他也依然活在恐惧与阴暗之中,心中有何曾有过一丝光明,不要羡慕他们,坏人所有的仅仅是一种“快活”的感觉。但“快活”是好东西吗?是值得追求的吗?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活着了,然后一直活到死了为止,所谓快活,那活完了是什么呢?那不就是死嘛,所以“快活”实际上跟“快死”是一个意思,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几乎所有让人感觉“快活”的事情都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很不好的伤害,而让人快死。想要幸福,那就必须从做一个好人开始,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毫无疑意的。


但是,怎样做一个好人呢?当然就要靠教育,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人的习性就会向不正甚至相反的方向偏移。最有效的教育时机就是从“人之初”即童年开始,甚至是从胎儿开始,所谓童蒙养正,童蒙之时,其所闻者,必须是最纯正的最高明的道理;其所学者,必须是最睿智最优美的著作,其所听者必须是最纯净最高雅的声音;其所视者必须是最美好最光明的色彩。如此方是养正之道,养正之过程,犹如炼铁铸剑,总是要去其杂砾,纯其本质,成其形状。铁未炼精,剑未成形,最忌讳掺杂异物,一旦掺进,凝固在里面,就永远无法将其取出,杂质要少就是瑕疵,成为庸品,要多了,这个剑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成了次品,要再多,或许就成不了形而成为废品。所以童蒙之时,只宜读经,当然一些比较正面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可作为调剂,至于乱七八糟的小说、杂书则尽量少看,更别说现在乱七八糟的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了,那其实真的是在向地狱里面拉人。其实古代书香门第的家教就是这样的,所谓“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智”。笔者在这一点上深有体会,客观的说,我应该算是一块读书的料,但无人引导,少时乱七八糟的书看的太多,许多不好的东西印刻在脑中,是很难排出去的,只能人为的抑制它,这个情形就像戒烟,即便能抑制住,那也很遭罪,也很消磨人的精神。这真的是冤枉的浪费,本来这份精神可以用来做更有益事情的。庄子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凡要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高明的境界,没有纯净的心是做不到的。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些不好的信息对他的生命所造成的损失真的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现在的社会那可以说是群魔乱舞,乌烟瘴气,但越是这样的环境,才更需要做到这一点,不要看外面都是这样,就以为这样是正常的,地狱是不嫌鬼多的。肮脏恶臭的东西连碰都不要去碰它,碰了就会沾到身上,弄自己一身的臭,教育小孩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或许有人觉得这未免太大惊小怪,我要说一点都不,我惊的还远远不够,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自然而然的必须这样做。或许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这样子也没什么啊,既没违法犯罪,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缺德事,那也算个好人吧?可是真正的好人,不是说没干什么坏事,而是连坏念头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好人。动了坏念头,只是没条件、没胆量、没能力、没机会去做,那也算不得真正的好人,虽说不会受到外力的制裁,但心中那分煎熬、那份纠结,那份怨恨,就是老天对你的惩罚,你做不到坦荡磊落,做不到正气凛然,就容易被阴邪之事找上身,碰上各种的不如意,身体也容易被邪气所侵,而疾病缠身。所谓正气凛然则百邪不侵,如今这社会堪称十恶俱全,到处都是诱惑、到处都是陷阱,就更需要一身正气,这才是最好的护身之宝。如何得这一生正气呢?唯有邪念不出,才有正气可生。童年之时,只是读经,不接触任何不好,甚至是不够好的东西,既可得满腹经纶,又可养一身正气。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教育吗?


第二条要做一个明白的好人,不过对于女子来说,基于其生理和心理的特质,保持一颗纯净无染的心远比熟悉人类事务中的那些奇谋巧略重要的多,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是一种对人性有了深刻而真实的洞见之后发出的感叹,女人本来属阴性,一旦头脑中装载了太多阴性的信息是无法融化掉的,所以女人一旦精于谋略工于心计往往对人对己都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男子来说,就必须通晓古今兴衰史,洞彻人性善恶机。如果仅仅只是做一个好人,虽私德已修,但公义不明,平常虽可保自身无虞,但一旦面对大是大非的选择、重大的人生抉择,就不一定能做得好、做得对了。况且男儿志在天下,又岂可仅以“安己身”为人生之价值。明陈继儒云:“人不通古今,襟裾马牛”,就是说一个人要不知晓古今之变,通达人事之理,就是穿着衣服的马和牛。那白马黄牛勤勉辛劳,也是有私德的。故男子必需要做到博古通今,要饱览群书,要有大胸怀、大志向、要海纳百川,不仅要怀庙堂之志;也要通市井之情;不仅要悉权谋之略;也要解林泉之雅;不仅要谙人心之机,也要晓苍穹之理。这样的生命才算比较完满。而这就是所谓少年养志,童蒙养正到13岁,心智基本成熟,宝剑已经成型,再有杂质已只能污其外表,不能进其体内,此时要读史、要关注时事,要炼就明辨是非、洞察秋毫的火眼精睛,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识,并能切合的表达出来。


第三要做一个有能力的明白的好人,今天学校的教育基本上就只谈这个能力,这还算是有点高明的,许多甚至连能力都不讲,只讲分数,那个就不值得一说了。但是关于能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开篇就讲了这个问题。他说“德才具足是为圣人、德胜才是为君子,德才皆无是为庸人,有才无德乃是小人”,圣人不可得,君子也行,君子不可得,宁愿用庸人,也不能用小人,因为小人“其智足以遂其奸,其力足以决其暴”。庸人顶多是把事情干不好,但自古以来,把事情干坏的都是这种小人,而且能力越强事情就干的越坏。打个比方,就说开车这事,德行就像车辆的控制系统,这能力呢就像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好使,动力也强,那自然是好车子,跑起来能很快到达目的地,这要是控制系统不太好使,马力也不大,慢慢跑也总能到达吧,可要是控制系统不好,速度又特别快,那十有八九是要车毁人亡的,也就永远也到不了站了。所以这能力虽然很重要,也是最能表现出来东西,但其实呢应该是教育的最后一步。必须把前面的步骤踏踏实实的做好了,才能做的这一步,前面没做,或者没做好,这一步宁可不做,那也顶多是个庸品、次品,前面没做好,就做这一步,说不定就搞出来一个危险品。其实我这里所谓的能力还不是单单指能看得见、能表现出来的那种所谓的技巧和才华。而是一种包括了“定力、耐力、勇气、性格、意志力、思辨力、心胸气度”等这些内在因素的综合性能力,也就是古人说的“心性”。为什么学习了同样的内容,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面对同样的信息资讯,不同的人做出的决定却相差甚远,做出了决定在执行中又相差甚远,导致最后的结果截然不同。如果只是日常生活琐事,这个差距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是在战场或者牵涉重大利害的时候,这个不同的结果就可能导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读史的时候常就有这样的感叹:“心性”才是核心,谋略才能只是外表,所以我要说的能力,是一种生成“能力”的能力。在现实事务中,一个信息进入头脑,然后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应对的指令再由大脑传达到肢体表现出来,这过程说起来很快,实际上是很玄妙很复杂的,在这一瞬间,你对这个信息如何辨析、取舍、应对,不仅取决于你的知识,更是取决于你的性格、胆量、还有你的精神、气度。然后你再表达出来,对别人产生的影响、执行的力度,最后形成这个事情的最终结果,这一整个过程就是能力的完整体现。为什么康熙十四岁就能搞定权倾天下又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而光绪34岁了却还被一个老女人慈禧操控于股掌,其实光绪并不像历史标签上说的那样平庸无能,他的聪明才智远远高出普通人,,也一直在谋划揽权亲政,而且也有过许多机会,但是就是因为其心性方面的某些弱点,导致其本来拥有的资源也无法充分调动起来,更无法形成一种成功的“势”,许多时候“势”成则事成,而这就是我要说的能力。


但是这种能力说实话是不用教的,也是教不来的,因为它完全是一个把所学的知识经消化吸收后应用到实际事务中的程度,犹如将兵书之应用于战场。这个过程是外部一切的因素都无法参与的,包括老师也只能在外面干看着。这是一个将食物消化吸收,然后转化成精血骨肉的过程,几乎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肠胃的功能,老师可以教你吃什么、怎么吃,但食物一旦进入肚子后,外力就无法干涉了。所以说到这个能力问题,这就像人的体质问题。先天的因素占很大的成分,但是,后天虽然不能给予,但却可以被糟蹋被压制,被浪费,故后天谨慎护持,积极开发,合理训练依然是相当必要的。


说到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教育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这些观念说起来都是很正确的,面对大众他也的确是很正确的。但是呢面对个体的时候他不一定正确,甚至有误导的可能。所谓不登堂入室,难闻真知真见。就是说即便一些大师级人物,虽弟子众多,但是他真正最高明的见识,也只能说给少数几个给能入室的弟子听,这不是大师们气小藏私,而因为有些话是不能面对大众说的,说出来,会产负面的影响,因为大众往往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他们不会静下心来思考,就断章取义,以讹传讹。而真正洞彻世情的见解往往是有些残酷的,比如说,在教育中有这么一句话。“天才是勤奋造就的,只要刻苦努力每个人都可成为天才”。多少人被这条道理鞭策,当然有少数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但是要知道,有更多的人憋足了力,铆足了劲,甚至舍弃了许多人生中其他也很珍贵的东西,最后却是以失望而告终,付出了努力,却并不一定能成。如果能对自己的孩子有更理性的认识,有更超脱的态度,既竭才尽力,又懂得“知止而定”的道理,不过于执着于结果,那就会让孩子拥有更适合他的人生。


其实天才就是天才,你如果不是天才,任你怎么勤苦,纵使有所小成,也是得不偿失。那种训练小鸡展翅高飞的行为是愚蠢也是残忍的。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然,一定要把一个普通的孩子当成天才来教训,让孩子承载超出他能力许多的压力,在我看来是一件极其残忍是事情。要知道天才他带的能量,也就是他先天的本钱和我们普通人是有差距的,而且这个差距那不是一点点的,这个在二三千年前的史书记载中是很明显的,只是到了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天才,也就是肩负了特殊使命的人也越来越少,也就没那么明显了。爱因斯坦每天只睡觉2个小时,他是因为勤奋才睡的少吗?错,他是因为睡得少才勤奋的?他睡两个小时可以是因为他就是只需要睡两个小时就够了。天才的故事看看励志是可以的,生硬模仿就错了。虽然这个道理是实际情况,但是却是“歪”理哦,千万不能让孩子们知道,否则,就会成为他偷懒的借口。也就是说呢我们要把每一个孩子当天才来看待,但是呢我们也要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一定是天才,这种才是比较好的一种教育心态。不要过于执着孩子今后能不能给你争光,只要他一生光明坦荡,现实生活中的成就,那是做人的副产品,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所以我们即便经历了童蒙养正、经过了少年养志,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能成为人中龙凤吗?不一定。因为龙凤是天生的,现实中的成就,还取决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那我们的教育没有意义吗?当然不是,如果我们的孩子真的是一条龙,就必定能飞龙在天。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是一条龙,那又怎么样呢,那也是一个正气凛然、品位高雅、明白通达的社会公民,这样的人即便没有机会成就丰功伟业,但是也绝不会碌碌无为的。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应把那功利之心放一放,不然徒给孩子增加压力,给自己增添烦恼。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愿望是不坏的,只要不要太过执着,甚至于当成教育的最高目标、唯一目标,所谓无求而自得,只要取之有道那就当仁不让。让学习的种子结出功名的果,并不在教育的范畴中,但是呢有个规律应该是不会错的:给他更好的养分和培护,终归是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二、什么是教育

首先要强调教育绝不能是训练、更不是改造,而是完善,成全。那些,,把其成员训练的文武全能,却没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意志,没了自己的情感,那是教育吗?一个人没有了自己,再有本事又如何,何况这本事还是被别人操控的,神怪小说中那些被妖魔附体的人,本事都很大,但那是好事吗?现在的影视作品大肆渲染这些东西,变异了人的观念,使人崇拜这些东西,追求这些东西。盲目的人是可怜的,他们就像那无根的浮萍,社会的风气往哪吹,他们就往哪飘,随波逐流,一辈子浑浑噩噩,自己是半辈子过去了,已经无所谓了,最可怜就是那些生在这种家庭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中不乏可造之才,却被父母的愚昧障碍着,见不到光明,生生被糟蹋,被毁掉。


训练不是教育,改造就更不是,所谓改造,就是不管你是什么人,我都要把你往那个模子里面摁,出来之后就是那个模子的形状,“改造”这个词是某黨的专用名词,改造人的事,也是某黨的专利,从“苏共”开始,某黨的学校就是职业干这个的,很可怕的,改造的过程是很残酷的,如果是一块泥巴还好,往模子里面一摔,形状就出来了,可要是一块硬骨头啊,那真是要轧的血肉模糊,磨的骨肉横飞啊。所谓的思想改造那与真正的文化精神相差甚远。“学儒不真伪君子,学儒不深成乡愿”,朝廷的教育往往要故意制造这两种产品。


教育既然是完善,是成全,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特质,只要这特质不是坏的,不会给自己和他人身心带来伤害,那就没必要一定要改变他。孔子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是万世师表,那是因为他真的会教人,真的太会因材施教,而且识才极准。《论语》子张第十九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贤者矜善而嘉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悦,我之不贤舆,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说明同样关于与人交往,孔子教给了子夏和子张截然不同的道理,那我们再看看子张和子夏有什么不同呢。论语里面有一句是专门对比他们两人的,因为他们两人的确都很典型。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说“然则师愈於”。子曰:“过犹不及”。用现在的话来说子张能言善辩很外向,子夏木讷老实很内向,子夏内向,孔子就教他,合得来的你就跟他交往,合不来的就不要理他。子张外向,孔子就跟他说什么人你都要跟他交往,如果人家跟你合不来,那是你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这是多么高明的老师,这样子夏就可以埋头专心做学问,一部《春秋》就靠子夏的两个弟子公羊高和谷梁赤而传下来的。反倒是子张,除了在论语上听到他高谈阔论,历史上做了什么却没什么记载。要搁在今天的学校,那就完了,子张定是做了学生会主席,学会了应酬敷衍,溜须拍马。子夏呢?老师不待见,同学不搭理,说不定还成了班上的自闭症问题生了。看看现在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在灌输,就在改造,似乎所有的小孩都要能说会道,都要八面玲珑,都要善于讨巧卖乖,其实这不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吗?根本就不管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往一个模子摁,惨不忍睹啊。性格开朗固然好,现实性的事务需要这样的人来处理。但是许多性格内向的人,他往往心思安定,专注力强,一些有深度的有难度的工作却是必须要这样的人才做得了的。为什么自民国之后就再也没出大师级的人才,就是因为许许多多的“子夏”都被这个教育系统的虚浮给毁掉了。


教育的过程就是老师价值的体现,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工作的内容,怎么去做这个事呢?老师,尤其是启蒙的老师,所面对的都是一块块璞玉,老师就像一个雕刻师,对于雕刻师来说,八成的功力,不是雕琢之功,而是识才之眼,一块璞玉拿过来,眼光穿透外面的石衣,看出里面的胚子适合做什么,其状若龙,则塑之成龙,其纹似虎,则琢之为虎。这才是高明的雕刻师,才能出高明的作品。若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你什么胚子,全部拿来统一按照一个模子搞,许多高品质的原料就这样被残暴的糟蹋了。


三、学校(幼小中)教育和私塾教育的比较

因为私塾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启蒙、开智,至于博学深造,那是书院的事,所以就只与幼、小、中做比较。学校教育是大众化教育,其优势在于普及,更强调于对社会的功能性,私塾教育是小众教育,面对面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个体成长。也可以说,,他的根本职能是为社会服务,他的一切制度设计、施教方案都是以此为前提的。,说白了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为党服务的,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学校就按照这个模子批量生产,就是只教学生做事和更自觉的做事,以听使唤、好使用为评判标准。说白了就是把人当器物训练使用,就是所谓的“一块砖”“螺丝钉”。多少上了2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的人,不知思想为何物,不知思考为何物,不知理想为何物,不知信仰为何物。依然只是一个活在生理层次,终日言不及义的“小人”。而私塾教育是 “个人主义”,完全以成全学生个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追求幸福、智慧的需要为根本目的,直接给予其最终极的培护。直接教“做人”,一直教“做人”。人乃万物之灵,万物为人而生,岂可与禽兽器物等同之。今日的教科书里就告诉学生“人就是会使用工具的的高级动物”。就冲这句话,明白的父母就不该把孩子往学校里送,我们的孩子在这里面就真的被训练成了会使用工具的工具。子曰“君子不器”,这世上固然不可避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工具”性的工作。但君子是不器的,君子即便做了这样的工作,那不会是他生命的全部,而只是他生命的极小一部分。而如果一个人他全部的知识都是做“工具”的知识,所知道的道理都是做“工具”的道理,做“工具”成为他生命意识的全部,那这个人也就真正的成为了一个会说会动的器物。另外学校教育粗枝大叶,学生要适应学校,有句话说现在的学校是“拖死天才生,压死普通生”,我看这话说的切合实际。私塾教育细致深入,因材施教,是面对面的进行教学,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要,这是教育形式上的差别。


再说教育内容,幼儿园3年基本上就是一些极其浅显简单的所谓儿童教材,无外乎小白兔乖乖等,再就是认认自己的眼睛鼻子啊什么的,搞清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称呼啊等等,这些东西其实需要教吗,需要这么郑重其事的教吗,不教孩子就不会吗,教了孩子是会早一点知道,但这些东西3岁知道和5岁明白能有多大区别,对他的成长能有多大的帮助。无非是当时为爸爸妈妈多赚了几声称赞而已。私塾的教育内容一上来就是《论语》《孟子》《诗经》《易经》等等这些千年不朽的文化经典,智慧结晶。现在搞大脑研究的人都承认0到13岁时才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而且也是唯一的一个黄金期。这时候的大脑,完全打开的,犹如摄影机一样,凡听到与看到的信息,都能全息的尽收脑海,好的是这样,坏的也是这样。所以我们不赶紧抓紧时间给他装载最有价值的东西,而填充一些价值极低甚至是有毒的东西,那不是太可惜,太浪费了吗。就像阿里巴巴进了藏宝洞,不捡价值最高的宝玉钻石,而背一袋笨重而又极贱价的石头一样,一袋子石头和一袋子钻石这价值岂可相比。咱们生在一个具有3300年信史,高度智慧的文明之中,有那么丰富的文化宝藏,我们不赶快让孩子去学,却学那些极浅显的东西,这不是很遗憾吗?幼儿园三年所学者也就是几首儿歌,会数自己的手指,或许也能认几个简单的汉字,如果家里没人教,光靠幼儿园,三年下来,能认识100字的应该都不会多。但三年私塾下来,诗经300首全部会背会认,论语不会背也是非常熟练了,其他短篇的蒙学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那更是滚瓜烂熟,单说这些蒙学教材就短小精悍,天文地理、历史典故,为人处世的道理无所不包,其知识含金量远远超过幼、小、初的所有文化教材。正体汉字至少能认3000个以上,(3000个字是什么概念呢?现在大众媒体上的常用字约为1500个,许多大学生连简体字也未必能认识3000个),并略知其文义,并且因为会认字就一定会喜欢看书,这是必然的,这样这个孩子学习的底子已经完全和普通孩子有了质的区别。三年幼儿园我们刚才说了他的所得,现在我们谈谈他的所失,现在的幼儿园往往都是讲求经济效益的,其中的工作人员,真正热爱教育事业,而又有清晰的教育理念的实在不多,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在此工作仅仅是个职业,谋生而已。所以我们的小孩放在里面,很难得到真正的关爱,更不要提时常见诸报端的那些极端事件了。比较普遍的情况老师为了省心就给孩子们放动画片,因为老师见识也不高,放的内容也就非常糟糕。这些不良的信息灌到孩子的脑袋里,对他的成长只有害处毫无益处。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张白纸铺在面前何等的重要,不得先有清晰的构思,谨慎的构图方可下笔。可现在的启蒙者们毫不珍惜,信手涂鸦,这张白纸上就被污染糟蹋了,再也难以描绘出锦绣图案了。这不是误人子弟吗。现在的孩子啊,三年幼儿园下来,灵气就没啦,几年小学下来,就满脸俗气,上到初中更是污言秽语,一副市侩的做派以前人说: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就是说这人不读书庸俗之气就会表现在面貌上,教育本是要提升人心灵气质的,可现在学校里却完全是反其道而行。越上学越庸俗,不上学的还保存着一份朴实之美。


而私塾的老师都是对教育有自己的理念、对教育满怀热忱的人,他们或许认识上有高低,但可以保证都是关心和热爱教育这个事业的人。所以他们做教育心是真的,态度是诚的,自然对孩子是珍惜的,只会存在做的是80%的好还是90%的好的问题,不会存在做坏的问题,孩子放在私塾,不让他接触那些不良的信息,每日所见所闻都是至善至美。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私塾出来的小孩和学校出来的小孩,那气质也是不可比的。另外还有一个本来不属于教育的问题,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去成了做教育不得不先解决的一个前提性问题。那的就是“吃”的问题。人身两大根本需求,一个胃的需求,一个心的需求。本来教育是只管心的,从古至今,只存在有没有吃的问题,吃不吃得饱的问题,可在今天却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能不能吃的问题,吃什么的问题。今天食品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一切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时候在没有道德信仰的人文环境中,人所谓的“聪明”发挥到了极致,牛肉注水,番茄打色素,这都是小儿科,里面加,饮料里面加塑化剂,餐馆酒店用地沟油来烧菜,这本以为是个案,后来却发现是个普遍现象,都成了行业潜规则,更隐蔽歹毒的是转基因食品,被一些所谓的专家以科学的名义推向了大众的餐桌。转基因食品对生育功能的损害在老鼠的身上老早被证实,只因为他的显效期太长,往往需要3到4代才能看出端倪,但正因如此危害也就更加久远而深刻。一些“科痞”为个人一己之私,或者就是自己的愚妄短视而鼓吹“转基因”无害,实乃包藏亡种灭族之祸心。普罗大众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只要灾祸没有实实在在砸到自己头上,所谓民族人种,子孙后代那都是遥远的事情,现在该吃还是要吃的。其实对于大人,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对于孩子,这是天大的事情,家长不重视,家庭不重视,学校和社会更是指望不上的。可以这么说,凡是大锅饭食堂,或许除了那些党政机关,其他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还是社会上的食品企业,食品加工业者为了节省成本如果不用地沟油,那就算是有良心的了,但是转基因的油那是肯定在用的,因为超市里面好大的品牌都在卖呀,会有什么问题呢,有问题也不是我的问题。可是,要知道,转基因的玉米在可是连喂牛养鸡都不允许的呀,转基因的技术也是人家人发明的呀。奥运会、世博会老外们到了,北京、上海老外们住的周边超市的所有转基因的食品在那段时间都要下架的呀。如果这样你都还看不出端倪,你家的孩子只能自求多福了。也有一些家长知道了可是自己做不到,管不住自己的嘴巴。那些超市里面花花绿绿的工业食品味道都鲜美啊,饭店里的大鱼大肉味道都很香啊,据说抽鸦片也很美的,吸白粉也很美的,可是这个美味代价却是的生命。大人都管不住就更别说孩子了,家里买了不让他吃是不可能的,大人在吃不让他吃是不行的,幼儿园学校的食堂不用转基因食用油是很少的,孩子面表面上看都像是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实际上却是深渊薄冰之上。身体健康是一切一切的基础,即便是专注于教育,我也依然是这么认为。所以私塾里面对于吃的关注也绝不会亚于对学的关注,但是我们所谓的吃,绝不是以满足口腹之欲为目的,所谓的美食,那是吃货的追求,读书的人不应追求这个,我们的吃是以健康养生、营养均衡为原则,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选用农家自种的绿色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食材,素多荤少合理搭配,基本不吃工业食品、绝对不吃转基因食品。所以在私塾,孩子不仅学的是经典,精华,吃的在这个社会也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净华”了。


四、学校教育的出路和私塾教育的出路

好了,不管怎么说,在表面层次上,人还是要生活在现实中的,就像不管是圣人贤哲还是匹夫莽汉,都是要吃饭的,虽说脑袋装的东西是天差地别,但这吃喝拉撒可都是一样的。所以教育还是要为现实生活提供出路的。学校教育不用说,幼儿园、小学、中学考个好大学然后就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或继续研究生、再硕士博士。然后就能得到找一份更体面的工作,然后买房、买车然后结婚生子过日子。如果运气好一点或许还能当个官,赚大钱。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这也是那么多人都去挤这趟车的原因。但是呢,却没有人算一算这个概率问题,高考以前的不说,高考这个独木桥有多少人能过一本二本,因为非一本二本实际上已经相当于被挤下桥了。上了一本二本,找到好工作的概率是多大,找到好工作了,自己的能力能胜任,能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能保住这份工作的概率又是多少,保住工作了,在工作环境中能怡然自得,保持愉快工作心态的概率又是多少?就算运气很好,这些都顺心,另一半也找的称心,但面对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光怪陆离的景象,能把住人生航向的概率又是多少?不要说大话,我们都是过来人,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培植出的牢固的价值观,个人的情感、意志在滚滚红尘浊浪之中,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被倾覆的危险。所以归根结底,学校的教育让我们获得幸福的概率是多少?这么一算下来,你再看看这条路到底还是不是阳光大道。这概率太低了,几乎就是零,所以现在这个社会普遍没有幸福感、没有安全感、没有美感。


私塾教育看起来是小路窄道,但我们来也来算算他的概率。从3岁到13岁,10年时间,普通资质的小孩,四书五经经肯定能烂熟于心,英文基础也可打好,识字量八千以上(超过大学中文系高才生)而且是正体汉字,文言文完全无障碍阅读,也就是说两岸三地,上下五千年的所有汉字资料,都可以任他畅览,这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心思笃定,博闻强记、气度优雅。有了这般真材实学,参加国际一流大学的自考,考上的概率有多大,考上了,读研、读博的概率有多大。读研读博了,成为大师级人才的概率有多大。民国的大师是不是都是这么来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培、林语堂、徐志摩等等,是不是都是这么走的。民国以后可还有大师?好吧,就算考不上国际一流大学,进书院吧,十年解经,做一个文史专业领域学者的概率有多大。当前世界范围内传统文化正在复兴,反而是内陆后知后觉,《老子》早已成为仅次于《》的全球出版量第二大的书籍,这还是人自己没有买呢。,想把传统文化捡起来为自己涂抹一番。而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完全断层,人才极度缺乏,所以这一领域有广阔的施展空间,人到了外面,人家要向你学习什么,不可能是马恩列斯江吧,也不会是什么三代表,梦之内的吧。只会是向你学习孔子、老子,杜甫、李白,易经、论语这些吧。所以别的知识会过时,哲学与历史是永远不会过时,而是时间越久越有价值。可以这么说,真的满腹经纶,饭碗会是问题吗?好吧就算真的端不上这种金饭碗,我们做生意如何,做一个中文老师一点问题没有吧,其实对于一个明白通达之人做什么也并不重要,所谓“禹稷颜回易地而皆然”,也就是说陋巷之中的颜回所获得的幸福和庙堂之上大禹,后稷的幸福是一样的。那是一种“我心光明”的大幸福。至于在世间做什么具体的事,实际上如同戏中的角色一样,尽心尽力去演就好了,结局早在意料之中。私塾的教育,是一种直接针对幸福的教育,让孩子们不仅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更保有感受幸福的功能。而不是仅仅追求一种幸福的形式。这就像学武,我们修的是内力,内力深厚则落叶飞花皆为利剑,而学校的教育则是求诸于外,指望靠着倚天屠龙就真能天下无敌。找不找的着是一回事,找到了运不运用得了还是一回事。所以到底谁更“靠谱”只要稍作思辨就不难做出选择。


五、教育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现在学校的老师特别热衷于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所谓创新、什么多媒体啊,PPT啊,社会上各种儿童读物、玩具也都搞得花样百出,孩子也被惯得兴奋值越来越高,这花样要是不够花啊,他还不来劲,这样老师就要更加挖空心思搞花样,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我自己有一个经验,以前没电脑的时候,很喜欢看书,有时候能整天整天的看,有了电脑之后很多东西都出了一些视频的讲座、纪录片啊什么的,这个看起来很方便啊,但后来慢慢发现,再看书啊没以前那么专注了,持续的时间也大不如前。这就像一个人的口味,重口味的东西吃多了,再吃味道淡的就觉得无味,视频动画看多了,看书就觉得太淡了。我现在特别后悔女儿小的时候让她看了两年动画片,虽说还是所谓的益智类。后来接触读经理念,提倡“素读硬背”,忽然发现,这其实才是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大道至简,所谓不想走捷径就是最好的捷径。赶快把小孩从电子鸦片中拯救出来,用最朴素最有效的方式教授以最有价值的内容,此即谓“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是也。


另外施教者工作虽说很简单,就是照着拼音教孩子们一句一句的诵读经典,但是如果对儿童心理有所了解,能敏锐的感受孩子们的心理情绪变化,并能掌握其节奏就能使教学更具效率,孩子们也能学的更愉快,儿童是非常敏感的,若一味关在屋子里,强制读书,即使书读进去了,说不定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历史上许多大奸大恶之人,那书也是读的相当好的。私塾教育千好万好,但有些问题也是要坦然面对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恐怕就数塾师的迂腐刻板,以前一些反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里面没少刻画过这样的形象,虽说是以偏概全但这个情况毕竟是存在的,今日要重兴塾教这个问题要诚恳面对并坚决杜绝之。本人虽说于读经圈子尚属菜鸟级,但与一些私塾稍有接触,就怕有此遗风。虽说表面上谦谦有礼,却给人以高在云端之感,与家长尚不能有平等真诚之心何况于稚子乎?且今日之世界,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多元、包容已成为主流之普世价值,再谈教育,岂可不容于此,即便迫于现实不可明讲,但也要保他一线生机,不要扼杀孩子们的求真之心,平等之心、博爱之心。教育应着眼世界、着眼历史、着眼真理,不迁就一朝一君之好恶。东方文明辉煌三千年,自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西方文明强霸二百载,也必有其不能忽视的原因。依鄙人之见,西人的那份真实就正是国人所极度欠缺的。“礼教”本来都是好东西,但是后来却慢慢成了绞杀“真”的绳索,掩藏“伪”的雾障。人,尤其是古的官僚知识分子,尤精此道,三弯九转,遮遮藏藏,形成一个民族性的妒忌心理,严重障碍了民族的发展,而这些知识分子那时候所受的不都是私塾教育吗?所学的不都是“四书五经”吗?可庙堂之上,真正的“仁人君子”又有几个呢?国家民族的败亡,与他们没有干系吗?今日要复兴国学岂可避谈这些问题。子夏曰“礼后乎”,礼本应是一种明白道理之后,基于真实意愿的行为。可今日有多少做传统文化的,依然以尚礼之名,行专制之实,容不得不同意见,容不得真实性情,我以为一切文明都必须以“真”为最根本的原则,没有了真,其他的在美好也虚幻的,短暂的。只要大家是本着讨论问题,交换意见的态度,或许我的社会成就没你大,学问知识没你高,但是讨论问题的态度应该是平等的,常看美剧中,无论总统议员还是学生工人,大家如碰上了特别自然坦荡,反观国内一点点的身份差异就要搞出巨大的形式鸿沟,这不能不说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苦果。当然如五四之偏激,归罪于圣贤经典,全盘否定,那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愚蠢短视的,圣贤经典如日月之当空,你愿站在光明中,自然就能得到光明与温暖,你要搞许多东西遮挡他,自然也就觉得阴暗冰冷。论语中孔子也是非常强调真的,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所谓“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所谓“乡愿,德之贼”等等都是在强调人的真实性情是道德的前提,没有了这个再谈道德仁义就是假,伪的,就是一种狡猾的处世技巧。是后来的历代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犬儒将这些慢慢隐藏起来,而强调表面形式上的仁义道德。王教授讲了许多东西文化的不同,,有些东西是不便于明说的。西方文化基于其对真的信仰与追求,产生了民主与科学,这是西方文化的果实,西方人就像小孩子,天真而顽皮,对自己做的事情是好是坏没有前瞻性的考量,其文化中也没有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一味热衷于技术性的开发,扩张,没有节制的智慧,造成了现在的许多恶果,但这个求真平实的心态还是可爱的。要说中西贯通,民国时的那些前辈们,就做的比较好,既没丢掉东方的智慧,又真的吸收了西方的天真,尤其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启蒙于私塾开智于海外,既保有文化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又具备西方文明中真诚平实的精神,既有人的仁义道德也有西方人的真实性情。东西文明在他的身上结合的如此和谐,我想这就是理想中的人,也是我于儿女教育欲达之目的!



【读书明理】2017暑假,一场有深度的读经夏令营!就在最美私塾——浙江乐学堂!

 
浙江樂學堂

以崇德尚贤之志向

行乐学志道之实务


查看学堂详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