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女儿国》与西游记的佛学思想

2022-08-16 08:02:10



《西游记女儿国》



《西游记女儿国》与西游记的佛学思想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年初一热门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上映两天,票房突破4.3亿,这是郑保瑞导演的第三部西游,前两部分别是《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此部女儿国为重金打造的国产顶级电影,围绕着西游的故事,却又没有完全照搬86版《西游记》电视剧中的情节,而是在原著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呈现出来一个3D特效史诗般的梦幻国度,其佛学思想有哪些呢?


        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有记载:“拂惊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多诸珍宝货,附拂逢国,故拂凛王岁遣丈夫配焉,其俗产男皆不举也。”那西女国或是小说《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原型。

先看预告片:




          这部《女儿国》,虽然依然存在很多槽点,但在故事的内核上却添了新意,对唐僧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全新解读。对于《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可能对女性观众最为触动的莫过于“女儿国”这一劫难,如何把这一次最为柔情的劫难拍摄出惊艳的效果,郑保瑞导演可谓是煞费苦心。


         说是劫难,不如说这是一次美好的邂逅。如果真的把《西游记女儿国》当成一部劫难片来看的话,可能就错了。因为这一次的“女儿国邂逅”可以说是九九八十一难的过程中,唐僧以及师徒们最靠近人性的一次。




    电影女儿国这段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唐僧师徒等人路经西梁女国,想要过关,但这女儿国全部都是女人,从未见过男子。因为唐僧生的英俊,所以女儿国国王就觉得这是天赐的姻缘,于是要留下他来成亲。于是孙悟空就让唐僧将计就计,最后巧妙逃脱。而这个过程中,唐僧面对女儿国国王是没有动一分情的,不仅如此,还怕把她视作是会害自己清修的妖魔鬼怪。


    原文是这样说的:

“三藏听说,道:‘悟空,此论最善。但恐女主招我进去,要行夫妇之礼,我怎肯丧元阳,败坏了佛家德行;走真精,坠落了本教人身?’”


    所以,原著中的女儿国,完全就是女儿国国王看唐僧英俊,想要强行抢过来当压寨夫……相公。而唐僧则完全是避之不及的,生怕坏了自己的童子之身。这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


    而电影改编后,变成了这样:

女儿国不仅没有任何男性来往,甚至她们还将男人视为天敌。不仅如此,甚至还有预言,唐僧师徒等人正是会给女儿国带来毁灭的灾星。



    这种改编与原著中相比,强化了冲突,也为后来他们拯救女儿国埋下伏笔。要知道,电影通常只有两个小时,如果按照原著的剧情,缺乏足够多的冲突,很难拍出一部好看的电影。所以,这种改编要比原著更能取悦观众。


     当然,更关键的是,电影中承认了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爱情,把唐僧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拉了下来,让他具有了人性,具有了凡人的感情。他也会迷茫,也会心动,他也会爱一个人。


     当然,唐僧爱过之后,从此顿悟,发现爱一个人与爱众生并无差别,从小我超脱,更加坚定了自己向佛之心。经历过红尘,才能看破红尘。



当然,电影女儿国里有不少佛学情景:

.......唐僧和女儿国王漂泊在苦海行舟上几天几夜,饥渴交加,生死攸关的时候,唐僧把手臂伸出去,告诉女儿国王,自己的血肉有特殊功效,吃下去可以长生不老,你要不先咬一口吃了垫垫饥吧。

在这种关口,还能放下自己的生死,先想到身边其他人,并不吝血肉布施,如果不是发心的菩萨,怎能做到。


第二段是唐僧师徒四人已经站在国界口,随时可以离开,而国王要追随唐僧同去西天,准备踏出国界时。

突然天地变色,岸边一众女儿国百姓全部石化,整个国家即将毁灭时,唐僧慈悲心起,放下了自己对“西天取经”的执着,回到女儿国王身边暂时留下了,也因此让女儿国免于因国王离去而造成的毁灭。


第三段是忘川河神因爱生恨,兴风作浪进行报复,与孙悟空斗得难解难分,整个女儿国的子民生死一线时,唐僧于危难中结跏趺坐,祈求本尊如何救度众生时。

 

第四段是河神被降服,粉身碎骨灰飞烟灭时,唐僧合掌“我能明白你的情执和痛苦所在,将为你念经超度,直到你脱离苦难。”

真正是菩萨不舍弃一个众生,哪怕是曾伤害过自己的。    

 


      最后是女儿国王从昏迷中醒来,看着唐僧,深情道:“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留了长发,我们一起慢慢变老。但是,你不快乐。”


      这句“但是,你不快乐。”非常打动我,她心中其实是说:“我虽然知道以你的慈悲和你我此刻的缘分,只要我坚持,你一定会为我留在女儿国不走的,但我也知道,你心中唯一真正牵挂的唯有取经和度众一事,我愿意放下自己的执念,成全你。”

 

     这何尝不是一种舍我的大爱?在我看来,女儿国王纵然并非出家修行人,但她的善良和柔情,愿意真正了解对方心中所求,愿意放手的这份纯真和无私,那才是真爱啊。


     现在的人,如果彼此之间都能像女儿国王和唐僧一样真正地爱对方,从对方的角度去付出,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舍弃自私的需求和占有,给予对方自由和大爱,世间肯定再也没有怨偶。


     你们一定会说“哎呀,爱情就是自私的呀,你说的这种境界太高了,谁能做到”。


   故事的最后,国王亲自为唐僧系上袈裟,深情相望,轻轻放手。穿越门内,只剩伊人在风雨中撑伞独立。


    与电视版里温婉大方的女儿国国王朱琳相比,赵丽颖英姿飒爽,清纯可爱,自有一种令唐僧动容的气质。


     这段爱情的进展细腻动人,小儿女的情态颇令人回味。整部电影构建出了完整的女儿国世界观,也坐实了唐僧动了情的事实。但故事的最后,当唐僧面对女儿国受水难的众生时,终于参透出了人生的真谛,或者说是爱情观的真谛,就像那条愤怒的河最后终于归于平静一样。他们都懂得了:爱一个人,与爱众生,没有分别。





于西游记的佛学思想,吕真观先生写过一篇较为细腻的描述:


玄奘与法相唯识宗

      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位不世出的大英雄,他不但是一位探险家、译经师,还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印度的戒日王曾经举办无遮大会(无遮,意思是不设限,任何人皆可参加),玄奘做为论主,一连十八天,无人能挑战其大乘的义理,因此获得「大乘天」和「解脱天」的称号。玄奘的《成唯识论》糅译《唯识三十论颂》的十家注释,并由玄奘抉择正误,发扬「万法唯识」的义理,它是中国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世界的伟大论著。

这样的大英雄,到了小说当中却沦为脓包的角色,这是很没办法的事,因为在八个识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第八识,为了彰显「心王」的地位,只能用玄奘象征第八识。(在本文中,小说中的人物尽量称为「唐僧」而不称玄奘。)大弟子孙悟空象征意识,二弟子猪悟能象征末那识,三弟子沙悟净象征前五识,龙马则象征色身,五个人物组成取经团队。取经团队象征一个拥有八个识和色身的修行人。



长生不老

    《西游记》一开始就有一只猴子从石头里蹦出来,它就是孙悟空。它被选为猴王,日子过得非常舒服,但是没多久以后,它想到将来自己会死,心里很不痛快。一只有见识的猴子跟它讲:「大王,三界之内只有三种有情不在阎罗王的管辖内:佛、仙、神圣。」对于死亡的恐惧,让孙悟空和妖精想去追求长生不老,这个动机贯穿了整个《西游记》。

   

     唐僧像征第八识,因为大家传说:只要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以唯识学来讲,只要亲证第八识,你就会知道第八识永远不死。第八识在经典当中往往称为「如来」,例如《》的「如来」就是第八识,而不是五蕴身的,所以才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们今天没有那么多时间举证,大家可以去下载《如何发起真如三昧》电子书,这本书听起来很专业,其实里面的内容很多是跟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有关,也许应该增加一个副书名《文艺佛心》才对。我在隐形人咖啡馆讲入门的佛法,收在这本书里,内容很有趣,大家看了不会觉得枯燥,很快就会具备基本的佛学常识。


      刚才讲第八识是异熟识,它把你所造的善业恶业都收藏起来,等到适当的时候让它形成果报。如果没有第八识,人不可能成佛。为什么呢?经典里面说,是福慧两足尊,意思是福德跟智慧两个都要圆满成就才能够成佛。像刚才有人请别人喝咖啡,请人家喝咖啡是布施,明天你请人家吃一块巧克力也是布施,如果没有一个东西记录你做过的好事,人死掉以后,做过的这些好事全部都归于乌有,下辈子要全部重新来过。这样的话,每一世做好事岂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了?以后也不要想累积无量的福德而究竟成佛。如果有人能够成佛,就表示有一种东西,能够把福德跟智慧收藏在一个地方,让它不要漏失掉,这就是第八识执持业种的功能。


三种能变

     前面说过,如果第八识可以形成果报的话,它必须能生一切法。唯识学把八识心王分成三种能变,第八识是第一能变,第七识是第二能变,前六识是第三能变。其中第一能变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促成果报。比方说一个将领违背诺言把投降的人右手砍断了,未来世他一出生就没有右手,有宿命通的人观察到这件事情,就知道这两件事是有关联的,因为这个人过去世曾经砍断人家右手,结果这一世出生的时候也是没有右手。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的五蕴很显然就是果报。比如一个人出生的时候身材比较瘦小,体弱多病,也许是前世做了什么事情让他这辈子得到这种果报;也有的人出生以后身体很强壮,不容易受到欺负,这也是一种果报。如果这个色身是果报的话,色身就应该是第八识所造,是第八识安排创造出来的样子。唯识学讲,第八识是第一能变,它可以变生我们的身体、器世间,所谓器世间就是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


    山河大地,也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这也是果报。《优婆塞戒经》讲,如果有一个人杀生的话,这个世界的农产品会减产;如果有很多人一起造作恶业的话,这一个大范围就会有天灾。这是大家想不到的事情,但是经典确实这么写了。山河大地、器世间是共业有情的第八识共同创造的,所以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是果报,它是共业共报。比如空气污染,在受污染地区生活的每一个人都逃不掉,这也是共报。


     刚才讲修学成佛要靠第八识集藏一切福德跟智慧的种子。比如我听到佛法觉得非常好,于是我也发菩提心,希望能够自度度他到佛地。如果我今天发菩提心,明天早上就忘记,那发菩提心也没什么用;如果一个人忘记上辈子发菩提心,他也不可能成佛。所以,要有一个记录你曾经发过菩提愿的心,才能够让你一世一世地修行菩萨道,最后成就佛果。唐僧就像征第八识。孙悟空想回花果山,猪八戒想回高老庄,如果没有唐僧根本没有办法取经。唐僧打算到西天取经,象征第八识所发的菩提愿,这个菩提愿能让你生生世世不断地去修集善种,到最后究竟成佛。





孙悟空象征意识

     唐僧收的第一个徒弟──孙悟空,象征意识。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七十二变象征唯识学讲的第三能变。比如说手机,很显然是很多人用意识心去创造发明的。文学、舞蹈、音乐,都是意识的创作,所以意识的本事很大,称得上有七十二变。而且孙悟空还有筋斗云,一翻就是十万八千里。你想想意识是不是有这个本事?地球的周长有四万公里,但是我可以一念就到达冥王星,筋斗云一翻十万八千里就象征着意识一个转念马上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而且意识就像猴子一样到处攀援。《西游记》的章回目录有好几处都用到「心猿」这个词,「心猿」就象征着意识跳来跳去的定不下来。


    唐僧念紧箍咒象征修定。如果不能专注一件事情把它做完,意识再怎么会变都没有用。假设你现在进了一所大学,读生物专业,明天你觉得读生物不怎么样,就去申请转系,改读物理。读了没多久你又定不下来,改读医学……你一直改变主意,这样根本毕不了业。孙悟空跟着唐僧,哪天不高兴就回去花果山,你能拿它怎么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好好地把它管束起来,让它能够专注于一境,这样它才能够有所作为。用一个箍把它扣起来,它不听话的时候就念紧箍咒,让它乖乖的。所以紧箍咒象征着我们要管住这个意识心,不要让它总是到处攀缘。


   意识还有什么功能呢?它能够观察、辨别,能够抉择是非。所以表面看起来,取经圑队中最有本事的就是孙悟空。妖精变成女孩的样子,猪悟能、沙悟净与唐僧都看不出来,只有孙悟空看得出来。这表示我们必须依靠意识才能辨别法与非法。假设有一个人主张:「没有因果报应,做坏事只要没有被人看到就没事。」另外一个人讲:「不能这样!凡事都有因果报应,现在虽然没有人看到,以后你还是要受三恶道的果报。」第八识(唐僧)会知道这两人哪个对哪个错吗?不可能知道,因为第八识不能了别六尘境界。第七识(猪八戒)只能了别五尘的重大变化,前五识(沙和尚)只能了别五尘,所以也没有办法知道二者的对错。只有意识(孙悟空)能够了别微细的法尘,才能辨别是非善恶。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到菩提祖师处学到变化,后来又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得到火眼金睛,象征它已经开悟得到妙观察智。但是,它却未能转依,虽有通天本事,却心高气傲大闹天宫,仍然难逃如来的手掌心。如来象征第八识,因为如来就是法身,法身就是第八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蕴处界全体都是第八识所生,想要突破第八识的范围是不可能的事。如来手掌一翻,化为五行山,将孙悟空压在底下,渴饮溶铜,饥餐铁弹。这是象征开悟的人造作恶业,落入地狱。下堕地狱即是异熟果报,仍然离不开如来的手掌心。



八个识的体性


前五识

眼识能够了别青、黄、赤、白等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可以了别香尘;舌识了别酸甜苦辣等味尘;身识了别细腻、触滑、冷、热、痛等触尘。这是前五识。


第六识

第六识是意识,意识可以了别法尘,意识了别的法尘其实是五尘的各种细节,例如色尘,眼识了别的只限于显色(青、黄、赤、白等),意识才能了别形色(长、短、方、圆等)、表色(行、住、坐、卧等)和无表色(戒体、气质等)。


第七识

第七识就是意根,也叫末那识。意根是统帅,日常生活中由它决定怎么做或不怎么做,所以《成唯识论》说意根是「恒审思量」,审就是了别,思量就是作主,也就是说意根一直在了别跟作主。一般人对意识特别熟悉,却不知道有末那识的存在。要怎么知道有末那识的存在呢?这可以从了别性和作主性的差异看出来。


    末那识所了别的也称为法尘,但是却和意识了别的法尘不同。一个人在熟睡时没有前六识,因此大部分的六尘境界都无法了知,但是如果有巨响、强光或猛烈的摇晃,他还是会被吵醒。这表示熟睡时有一个识能够了别巨响、强光或猛烈的摇晃,它只能是第七识或第八识。而第八识了别的是根身、器界、种子,并不是六尘相,由此可知熟睡时能够了别巨响、强光或猛烈的摇晃的,即是末那识。


   再者,意识一个时间只能缘一个境界,必须转移目标才能够了知其它的境界,因为这个缘故,别人跟我们讲话时,要是我们想到别的地方,就会听而不闻。所谓的听而不闻,意思是说,耳识仍然听到声音,但是意识却不注意声音的意义。与意识不同,末那识能普遍地缘于它能够了别的法尘(五尘的重大变化),例如不管我们多么专心读书,要是突然间有巨响(如鞭炮声),我们还是会察觉。又例如我们一边开车一边跟人讲话,前车紧急煞车,因为眼前的视野会突然改变,我们还是会立刻察觉,此时即是末那识察觉色尘的重大变化。


    意识就像是参谋长,前五识就像是侦察兵。五个侦察兵出去侦察,回来以后先跟参谋长报告,参谋长综合判断外面的状况,便对主帅(部队长)提出建议,比如参谋长知道敌人的实力超过我军很多,他会建议主帅赶快撤退。虽然他这么建议,但主帅不一定听他的,最后做决定的是末那识这个主帅。


   假设你很喜欢抽烟,你不知道抽烟会伤害健康吗?显然知道,因为意识会用各种方式去打听消息,你会听到「吸烟会得肺癌」这类的讯息。有烟瘾的人明知道抽烟不好,还是继续抽。这表示有一个心不是理智的,所以你用理智的方式不一定能说服它。往往他自己觉得应该把烟戒掉,但就是戒不掉,或者要戒很多次才能戒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理智和情感是有冲突的。你可以看到有两个心让你左右为难,这个不愿意听从劝告的心就是末那识。


第八识

   最后一个是第八识。第八识又称为异熟识,因为它可促成异熟果报。什么是异熟果报呢?就是异时、异类、变异而熟的果报。假设你这辈子做了很多好事,下辈子生到天上去,天跟人是不一样的,这是异类而熟;你做的好事并不是马上得到善报,而是要等到一段时间才现起,成为果报,这是异时而熟。相反地,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下辈子变成一只猪,人和猪是不一样的,这是异类而熟;做了坏事并没有马上得到恶报,而是下辈子才现起,这是异时而熟。


能够促成果报的东西有三个特征。


   第一、它必须忠实地记录数据。如果它不能忠实地记录数据,就无法公平地酬偿因果。孙悟空大闹幽冥地府涂改生死簿的情节,是以反面的方式告诉大家:只要因果报应一向是公平的,就证明没有任何人可以篡改业行的纪录。业行的纪录称之为业种,业行念念变迁,所以业种也是念念变迁,它们都是有为法。


   第二、它必须能生万法(一切有为法)。万法皆有前因,五蕴为个别的业力所成的正报,山河大地为共业所成的依报,换句话说,一切有为法皆是果报,所以第八识必然能够出生万法,否则就无法酬偿因果。


   第三、它有一部分必须不生不灭。这有点像是计算机硬盘,输入的数据相当于因,输出的数据相当于果,如果要保证数据不坏,硬盘存在的时间就要比数据存在的时间更长。人如果可以无穷无尽地一直转世,能够促成异熟果报的东西,存在的时间一定要超过所有的因和果。也就是说,它必须要在一切的事件之前就存在,在一切果报现起的时候也存在。这么说来,它的存在就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结束。它不是从哪个时候出生的,称之为「不生」;未来也不会坏灭,称之为「不灭」。所以,它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


   第八识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有两个部分,一部分能够收藏数据(执持业种),像是容器一样,叫做「能藏」,能藏的心体必须要永恒存在。另一部分是所存的数据,称之为「所藏」,这必须要不断地改变。比方说一个人做了好事,它就在里面记上一笔,将来这个好事得到报应的时候,它就记录这个果报已经实现了。不能说他做过一件好事,结果报一次、两次、三次永远报个不停。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只是偷一千块钱,报了一次让他这辈子很贫穷。如果因为偷了一千块钱,以后都很贫穷,报个没完没了,这也不合理对不对?造业的时候会记上一笔,果报酬偿到什么程度也要记上去,报尽了就要停下来,不能一直报下去。所以你可以知道,第八识心体中所储存的纪录是不断改变的。



悟空、悟能与悟净


   「悟空」的「空」就是《心经》讲的「空」。第十九回乌巢禅师传《心经》给唐僧,这个情节即是在交待「空」的由来。其实那个版本的《心经》是玄奘自己翻译的,但是小说本来就是虚构的,我们只要注意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意旨即可。真观在《如何发起真如三昧?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中,曾经举证《心经》所说的「空」就是第八识,大家不妨参考。


   修行人如实观察现象,产生智慧,这样的智慧基本上是跟意识相应;乃至降伏散乱、昏沉,成就定心,发起神通,仍然是与意识相应。因此,外观看起来,意识是修行的主角。《西游记》有一个英文译本叫《The Advantures of Monkey》(猴子历险记)。西方人把它当成是一只猴子的故事,因为最初就有一只猴子诞生,唐僧在里面又是一个脓包的角色,让大家看了很不高兴。


   「悟能」的「能」是能生万法的第八识。「悟净」的「净」是常乐我净的第八识。所以悟空、悟能、悟净都是叫大家悟得第八识,只有悟得第八识才是真正的开悟。这三个徒弟都要归依唐僧,唐僧就是第八识。也就是说,前七识都要转依第八识的真如性,这样叫做悟后起修。只有前七识统合在第八识的真如体性当中,凡夫才能够修成正果。这是三个徒弟法名的意义。




无字真经 


     取经团队终于到达雷音寺,阿难跟迦叶问唐僧:「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唐僧说:「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这两位就笑说:「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但还是给了他们一些经典。师徒四人走了很远以后,才发现这些经典里面什么字都没有,回来跟佛祖投诉。如来佛祖说:「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最后,唐僧将唐王赐给的紫金钵盂送给阿难,才取到有字真经。


     无字真经象征胜义谛,有字真经象征世俗谛。我们先讲世俗谛,世俗谛不离相、名、分别,比如现在大家有男也有女,一边喝咖啡一边听法。这件事是不是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有色、声、香、味、触、法?有这些法,就是世俗谛。一件事情被记录下来会有语言文字,比如《》:「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些都算是世俗谛。


    但是《心经》却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什么都没有的话,有文字吗?没有文字。所以无字真经象征修行人已经亲证实相般若,能够安住在远离一切相、名、分别的胜义谛当中。只有这种胜义谛才是出世间圣贤所缘的境界。如果修行人总是在相、名、分别当中打转,他就是一个凡夫。

很多人读这些讲胜义谛的经典,他们便以为:「既然这样的话,我就什么分别都不要有。」结果,善恶不分,正邪不分,佛法跟外道法也不分,肯定是被「妖精」宰食了。有人会问:「分别也不是,不分别也不是,到底该怎么办?」《圆觉经》说「知幻即离」,只要知道世俗谛的这些现象只是幻化,实际上什么都不是,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有世俗谛的分别,因为不取相的缘故,仍然可以安住于胜义谛。


    在胜义谛当中,不需要有代价,一切的众生都是安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里面。但是世俗谛上面,则有凡夫跟圣贤的差别相,你想要从一个凡夫变成圣贤,必须去修世俗谛的一切善法才能得到成就。《西游记》讲「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是很现实的,并不夸张。玄奘到印度取经,要是没有人赞助,根本不可能办到。回国之后,也是在皇帝的支持之下,才能够组织大规模的译场,翻译那么多的经典。


    因为有人布施,所以我们有免费的资源可以利用,但是大家要知道,使用免费资源其实都是在消耗福德。如果一直不愿意付出,将来把福报用完,不但会招感贫穷,学法的因缘也会变得很差。福德与智慧两方面都圆满,才能究竟成佛,因此我们要养成好习惯,使用免费资源时,应该适度地赞助,尽量不要让人家贴钱。



般若波罗蜜


    这一大堆的妖魔鬼怪想要吃唐僧肉,可是吃唐僧肉真的能够长生不老吗?很显然是不行的,像沙河尚吃了九次金禅子,他还是个妖精啊!所以「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是外道的错误观念。为什么这么多的外道想要长生不老却办不到呢?因为他们不了解第八识的体性。


  《心经》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一个全称命题,没有人能用般若波罗蜜以外的方法成佛。般若波罗蜜有两个部分,第一是第八识出生一切法,这是世俗谛的观行。第二是第八识能摄一切法,这是胜义谛的安住。


    所以,要证得般若波罗蜜,第一步是要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把三界万法分类成六法:五阴再加上意根。知道三界万法都是第八识所出生之后,你就知道三界万法其实也就是第八识,这就成就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胜义谛,在胜义谛当中,没有能取跟所取的差别相。因为没有差别对待相,我们就说「无有少法可得」,这就是「度一切法到彼岸」的般若波罗蜜。


「无有少法可得」才是般若波罗蜜,所以你不要以为自己修行好,就可以说「我的证境到什么地步」,你只要有这种想法就是堕入了「有所得」,你的心态一定不平等。你认为自己比人家高、比人家低,或者跟人家平等,这都是「我慢」。五蕴实有,才能做这种比较,如果五蕴一向都是空,有什么好比的?如果一直落在有所得的心态,就没有办法修习般若波罗蜜,这样就没办法成佛。


   般若波罗蜜的两个内容都跟第八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菩萨见道的内容便是证解第八识。《成唯识论》讲:「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又说:「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从这两句就可以看出,大乘见道的内容便是「证解阿赖耶识」。



读了这些,我们再重新看系列电影《西游记》,或许从中得到更多佛学启迪。

本篇文字内容转载自光明佛坛。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