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06:25:20
■边开出租边讲哈尔滨历史 听众成他“铁杆粉丝”
■研究汉语发音 称哈尔滨人爱说四声与天冷有关 被赞“见解独到”
68岁的王作俭,十三年的哥经历让他走遍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对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变迁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的出租车成了流动的“文化宣传站”。
如今,从心爱的出租车司机岗位上退下来,王师傅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冰城历史文化的宣传中,调查研究汉语发音方式的成因并著有万余字的论文。16日,他做客哈工大二校区,站在201讲坛上侃侃而谈,和高校学子聊起哈尔滨那些前尘往事时,言语中满是对家乡的深情。
“城市通”老王——
“听我侃两个小时,保你成我‘铁粉’”
“最完整的哈市吃喝玩乐攻略,最地道的各地方言历史简说,最权威的哈市地域名称演变,最实用的说话口音矫正技巧,且听王作俭先生为你徐徐道来……”这段文字是哈工大201讲坛在讲座开始前,对王作俭讲座进行的内容宣传。
哈工大赫赫有名的201讲坛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举办了近千期讲座和论坛,登上讲坛者不乏白岩松、敬一丹、易中天等名嘴大腕。16日,老王站在这个讲台上侃侃而谈,相较以往讲坛上儒雅中矩的学者风范,他的讲座洋溢着“草根学者”的亲切。
“当年拉活儿,如果乘客是本地人,我就给他讲哈尔滨老街老路的故事,本地人对哈尔滨的街路熟悉,说这些人家才能听得懂,才爱听;如果乘客是外地人,那我就从‘面儿上’给他们介绍哈尔滨历史,说说中东铁路是咋回事、哈尔滨名字的由来、哈尔滨老建筑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等等;学校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我就和他们讲哈尔滨的由来,中东铁路的历史,各地的方言特色,他们是越听越爱听。”
王作俭说,自己爱说也会说,面对不同听众,会讲出截然不同的话,这些都得益于他开出租车时练下的“基本功”。做了十三年的哥,他走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接触到了天南海北的人。对哈尔滨历史文化、建筑变迁,他感兴趣、很了解、爱宣传,于是,他的出租车成了哈尔滨的流动“文化宣传站”。
老王总是自信满满地说,“只要坐下来听我侃两个小时,保证都能成为我的‘铁杆粉丝’!”16日,站在讲台上,他声如洪钟,眉飞色舞,讲述中间或引用优美诗词,或佐以名言警句,让人如沐春风,一位现场听讲的学生会干部甚至夸奖其“受追捧程度不亚于易中天”。
“学者”老王——
“老哈人发音四声居多,和天冷有关”
资料图
听王作俭师傅“白话”,是件很享受的事,他的普通话发音很标准,有着近似广播员的浑厚男中音音色,抑扬顿挫,激情澎湃。他告诉记者,中学时他是学校广播站播音员,当年经过层层选拔才获此资格,学校老师还专门为他和另外三名广播员进行过发音培训,这是他语音知识的启蒙,也是他后来调查研究汉语发音方式起因的兴趣之源。
聊起语言,王作俭笑称:“你一开口,我就知道你是不是地道的哈尔滨人。老哈尔滨人会说南岗(gàng),不会说南岗(gǎng);会说阿(à)城,不会说阿(ā)城;会说哈(hǎ)平路,不会说哈(hā)平路。”他说,这些都被他收入到了自己的论文《气候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里。虽然自己年轻时只上到了高一,但是通过自学、钻研,这几年,他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写下了这篇被社会许多人士赞许的万余字论文。这是目前将天气冷暖与发音关系进行关联的第一篇文章。
王作俭认为,北方地区的发音方式是“送出去说”,四声居多,像“干啥”、“上哪去”等,这与北方地区有长达六个月的冬季,发音时不可能采用“吸气”的方式有关,这是人的本能。再比如,北方人说“你好”,就是送出去说,是舌前音;而广东人说“累好”(你好),是舌后音,是收回来说;而在山西、陕西等西北一带,能用一个字说的话他们不说两个字,他们习惯闭口发音,鼻音重,因为那里的风沙大;在江南一带,则是气候暖暖的,发音也软软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吴侬软语。
老王的“气候与语音关系”研究,虽然不是学术上的定论,但作为“争鸣”,业内专家曾给予过“见解独到”的评价。
“骨灰级”票友老王——
“是我第一个呼吁保护冰城‘电楼子’”
资料图
王作俭对哈尔滨历史文化的研究,绝对称得上是“骨灰级”票友。“谈起中东铁路,谈起哈尔滨老建筑,谈起哈尔滨的历史文化特色,我从来就没服过别人。”他说,在哈尔滨,省、市档案馆的很多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他是那里的常客。开出租那些年,他每天只做两件事,开出租车、泡档案馆。省档案馆里的一本《中东铁路问题解答》已经被他翻烂了,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地图也早已经烙在了他的脑子里。
或许是因为对哈尔滨了解的深,感情深,所以他对哈尔滨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更热心。在南岗区革新街和民益街上,有两座老建筑,远看像抗战时期的炮楼子,其实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建造和使用的变电所。当年,这种建筑遍布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但现在哈市仅存两座,并已被挂牌“历史建筑”保护。这两座建筑获得保护,要归功于王作俭的奔走和呼吁。
说起这件事,老王说,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老式的变电所已经失去了功效,利用率很低,但作为历史景观建筑,它还有另一种价值,就是通过观赏让大家了解它,了解哈尔滨和这座城市的历史。“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说过:‘人的一生总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我爱生我养我的这座城市,爱她独特的历史文化,爱她独具魅力的风情面貌,所以作为老哈尔滨人,我有理由最大限度地让别人了解她的美好。”
王作俭还告诉记者,自己当年选择开出租车,其实有个私心:开出租车哪里都能去,可以方便研究并宣传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开出租车拉的是形形色色的人,能聊得来的很可能就是“老师”……
王作俭金句
●千万别觉得“嗯呐”有地方特色。哈尔滨的地方话社会背景是农耕文化,,“嗯呐”是奴才对主人的应答,和宫廷用语“喳”是一个意思,现在人与人地位平等了,要说“好的”、“是的”。
●哈尔滨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都市饮食,得莫利炖鱼,双城杀猪菜,榆林镇的筋饼却一直在哈尔滨争奇斗艳。可在北京,你看不到丰台的饺子,通县的杀猪菜,房山的筋饼,是因为人家历史悠久,有自成一派的都市饮食文化。
●同一天,在群力、江北,你会感到风硬天冷,可是主城区你就没感觉那么冷,因为在主城区,沿袭俄国人设计的城市中没有正南正北建筑的房屋,房屋错落而建,冷风不会穿城而过。
●现在香坊区滨钢宾馆的位置在90多年前只是一个做卫生香的小作坊,对面有一条街叫“卫生街”,其实是“卖卫生香的街”。
●“太平桥”那一带其实不太平,原是马家沟河一段经常泛滥、通行困难之地,后来老百姓在沟上修了小木桥,叫“太平桥”。
版权归生活报所有,如需引用请联系我们
微信平台合作:0451-84656368 13804570368
报料热线:84598811
记者 王晓晨 文/摄
责编:王德斌 齐晏
点击本段文字噢, 生活君带你免费吃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