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苦闷时,拿出来经常翻一翻的五本暖心小说【极致干货】

2022-07-07 09:16:19


一,《追风筝的人》    

一口气读了三遍,每次读完都是哭的稀里哗啦。这一种感动,发生在战火纷飞,暴恐频发的阿富汗,无关种族,,无关战争,而是来自于心底最敏感的善与恶。

 

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年少的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主角阿米尔是普什图人,属,天生性格懦弱、敏感,阿米尔害怕得不到父亲的爱,慢慢开始嫉妒勇敢、善良、对自己忠诚的哈桑。一直以来,虽然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但是阿米尔从来没有把哈桑当作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守护他,而是潜意识里把哈桑当成一个听话的玩伴而已。一直以来,懦弱的哈桑都需要阿米尔的保护,就算自己在风筝比赛中夺冠,也是依靠了哈桑的特有技巧。

 

但是,当哈桑为自己追风筝时,被拉瑟夫的那一刻,他仍然懦弱地躲在墙边眼睁睁看着哈桑挣扎,最终也竟然也荒谬的“自我安慰”思维来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路西法”效应,当一个人陷入“理所应当”恶的思维,为了避免认知上的失调感,他会变本加厉。不久,阿米尔更是不惜导演了一张偷盗,来污蔑哈桑,以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父亲“专有”的爱。最终,哈桑父子主动离开。

        

几年后,阿米尔一家也因为战争,被迫背井离乡,来到美国。而把家里的房子托人看管。多年以后,阿米尔渐渐成了一名小说家,虽然时光流逝,但是哈桑在心里成了一道永远过不去的坎。

       

多年以后,父亲去世。来自家乡的一个电话,打破了生活的宁静。父亲好友拉希姆告知了阿米尔有关哈桑的情况,哈桑夫妇为了阻止父亲的房子被占领,被残忍伤害,只留下他们的小孩索拉博在孤儿院。而且,另外一个更惊人的消息,原来哈桑竟然是父亲和仆人的私生子!

        

这一刻,阿米尔再也容忍不了内心的懦弱和愧疚。只身前往战火中的阿富汗,完成了一次“救赎之旅”。

       

最后一刻,阿米尔冲着哈桑的儿子道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那一刻,自己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往外蹿了。这一场回归,到最后一刻,无关愧疚,无关亲情,只关放飞,只关救赎!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阿米尔的懦弱、敏感、自私、迷茫、质疑、彷徨、不知所措,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写照。但是,那来自人性最骨子里的善良、勇敢、纯洁和坚韧是我们每个人要时刻要追求的东西,就像阿米尔父亲在生死一刻仍然道出的那句话“无所谓战争,战争不会使高尚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他”。





二,《我与地坛》      

        

最高雅的忧郁,最浓郁的爱,最深邃的思考,最深刻的感悟。

      

今年五月份,单位组织集训,平日,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带着土木工具上阵地挖野战工事。干活的时候,喜欢带着耳机听着手机里下载的有声小说。有一段时间,自己会把史铁生先生的这一篇设置成单曲循环,一遍一遍地听。很多时候,听着听着,眼里就忍不住冒着泪花,旁边嬉笑打闹的战士看着我跑过来就是一番戏谑。

         

21岁,是一个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满是渴望的年纪。就向史铁生说的那样,在最狂妄的年纪,上帝却让他失去了双腿。柴静说:“有人讲苦恼就是财富,那叫扯淡,只有在苦难里的思考才是财富”。几十年里,史铁生一次次走进地坛,思考生死,思考美丑,思考生命的意义。

          

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讲自己如何与地坛结缘,并如何从地坛中得到生命的启迪。关于生和死,作者在日日夜夜的思考中终于得到结论:原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想通这一点,你自然会轻松很多。我们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怎么活,怎么活的有价值,怎么活的获得尊重和认可,怎么获得内心盈实。第二部分讲母亲的爱以及自己多年以后的愧疚。每当读到这段,细致入微的内心描写,坚韧勇敢的承担苦难,深沉无私,毫不张扬的爱,总让自己哭的一塌糊涂。史铁生问老天,为什么让母亲走的那么快。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老天爷看母亲实在太苦了,不忍心她再这么下去了。对每一个年轻人来说,自己内心的苦难,在父母亲那里都是双倍的。第三部分,作者描写了地坛的春夏秋冬,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工程师,饮酒老人、跑步者、唱歌小姑娘。通过普通人的人生起落,作者得出了对苦难的思考: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因为有了不平等,大家才会对完整的东西珍惜,才会对残缺的群体更富有怜悯。

       

珍惜生命,再大的苦难也要坚韧活下去。



三,《活着》

        

每一次读这本小说,内心先是感觉震撼,甚至感觉极其残忍,然后回过神来,想想自己和家人,才是阵阵温暖。每一次阅读,感觉余华像拿着一把锋利的刀,一刀一刀毫不留情地捅着我。,而这一本《活着》让我感受到,原来在命运面前,所有人是如此不堪一击。

        

小说从一个叫富贵的老人讲述自己坎坷人生说起:地主少爷富贵因为嗜赌成性,赌光了自己的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后又被解放军俘虏,被释放回家乡时才发现母亲已经过世,女儿也因病而不幸成了哑巴。

         

本以为富贵可以就这样平平淡淡终老,到小说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上演。家珍因为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为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孩后,却因出血过多而死在手术台上;女儿死后三个月,妻子凤霞也病去世;二喜上工时,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营养不良,却因吃食过多的豆子,被消化不良的豆子活活撑死。。。。

       

富贵是一代人唯一的幸存者,就好比《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中国人讲因果,讲“善恶有报”,但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在同命运作斗争,作较量的过程中,我们是那么的软弱,那么的没有妥协余地,逃不掉、躲不过,无法作弊。这一种较量不讲任何情面,不管老少,不问品德,该杀就杀,谁也不放过,其实根本就没有“善恶有报”这回事,苍天其实最无情。我们每个人,活着其实就太艰难了,延续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地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我们都太渺小,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情,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情。请珍惜生命,珍惜家人,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四,《亲爱的安德烈》

       

文学作品里,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很多种。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曹七巧对子女的爱,更多的是自私、辛辣、刻薄,甚至有点惊悚的味道。《曾国藩家书》里,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爱,则是严苛甚至有点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傅雷家书》里,傅雷对傅聪的爱,那应该算的上是呕心沥血、苦心孤诣,满满的挚爱和期望。

        

年初读这本书信散文集,很快就被龙先生同儿子温暖、平等、尊重的关系所打动。龙先生多的是一份焦虑和诚恳,安德烈认真中还夹带着些许戏谑和插科打诨。

        

这是一场场火花四溅,旗鼓相当的对话。里面有太多人生哲理,其中有一段印象最深。安德烈迷茫地向母亲抱怨:“妈,你要清楚地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凡的儿子,你会失望吗?”龙应台大受震撼,但回应也够独特精彩:“妈妈不在乎你是否有成就感,而在乎你是否快乐,在乎你未来的人生是否有意思。我让你用功读书,只是让你以后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书里还记载了很多其他值得学习的东西。龙应台和安德烈谈人生、谈感情、谈教育、谈成长,、归属感,问题意思和香港文化。   三年书信的结果,也是思想交流沉淀的结果。





五,《目送》      

    

和《亲爱的安德烈》一样,一部对父母感情思考的散文集。作者细致入微的生活描写,让自己读了内心充满温暖。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里面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自己也下载了有声小说。感情困惑时我会打开听一听,作者通过父亲对我的感情,引申写道我同安德烈的情谊。最后得出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路遥 平凡的世界京小东馆长,

每日为你推荐一本好书,一首好诗,一副好画

免费领书方式:

在京东阅读微信公众号中回复【领书】,即发可进入领书环节。

免费读30万本好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