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回顾我的写作【纪念】

2022-08-11 09:11:04

5月16日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小说月报》曾先后选载先生的《受戒》《大淖记事》等名作,今晚特别分享他在本刊1994年发表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小说回顾》一文,以志怀念。百花文艺出版社也为纪念汪曾祺先生推出书画集《四时佳兴》,了解详情,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标签。

《小说月报》2017年5期最新面世,陆续与全国读者见面,新刊精彩,敬请期待。


汪曾祺(1920.3.5-1997.5.16)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小说回顾



文│汪曾祺



我一九四〇年开始发表小说,那年我二十岁。屈指算来,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最初的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各体文习作》和《创作实习》课上所交的课卷,经沈先生寄给报刊发表的。四十年代写的小说曾结为《邂逅集》,一九四八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以后是一段空白。一九四九年到六十年代,我没有写小说。一九六二年写了三个短篇,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了一个小集子《羊舍的夜晚》。以后又是一段空白。到八十年代初,我忽然连续发表了不少小说,一直到现在。


我家的后园有一棵藤本植物,家里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它从来不开花。有一年夏天,它忽然暴发似的一下子开了很多很多白色的、黄色的花。原来这是一棵金银花。我八十年代初忽然写了不少小说,有点像那棵金银花。


为什么我写小说时作时辍,当中有那样长的两大段空白呢?


我的小说《受戒》发表后引起一点震动。一个青年作家睁大了眼睛问:“小说也是可以这样写的?”他以为小说只能“那样”写,这样写的小说他没有见过。那样写的小说是哪样的呢?要写好人好事,写可以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的先进人物,模范、英雄,要有思想性,有明确的主题……总之,。我写不了“那样”的小说,于是就不写。


八十年代为什么又写起来了呢?因为气候比较好。当时强调要解放思想,允许有较多的创作自由。“这样写”似乎也是可以的,于是我又写了。



汪曾祺先生在虎坊桥居所自己的画前



北京市作家协会举行过我的作品的讨论会,我作了一次简短的发言,题目是《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为什么说“回到”?因为我的小说有一个时期是脱离现实的,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比较大。


我年轻时写小说,除了师承沈从文,常读契诃夫,还看了一些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如阿索林、弗·伍尔芙,受了一些影响。我是较早的,也是有意识的动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中国作家之一。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大门走出来。对面的小树林里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士兵。他就要死了,像奥登诗所说,就要“离开身上的虱子和他的将军”了。但还有一口气。他的头缓慢地向两边转动着。我的同学对我说:“对于这种现象,你们作家要负责!”我当时想起一句里尔克的诗:“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


以后我的作品里表现了较多的对人的关怀。我曾自称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便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有评论家说我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有可能,我年轻时很爱读《庄子》。但我觉得我受儒家思想影响更大一些。我所说的“儒家”是曾子式的儒家,一种顺乎自然,超功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因为我写的人物身上有传统文化的印迹,有的评论家便封我为“寻根文学”的始作俑者。看起来这顶帽子我暂时只得戴着。


小说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思想。是作家自己的思想,不是别人的思想。是作家用自己的眼睛对生活的观察(我称之为“凝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索,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悟。思索是非常重要的。接触到生活,往往不能即刻理解这个生活片段的全部意义。得经过反复的、一次比一次深入的思索,才能汲出生活的底蕴。作家和常人的不同,无非是对生活想得更多一点,看得更深一点。我有的小说重写过三四次。重写一次,就是一次更深的思索。



汪曾祺先生在故乡高邮



与此有关的是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作家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或艺术良心,这些还要不要?有一些青年作家对这一套是很腻味的。我以为还是要的。作品写出来了,放在抽屉里,是作家自己的事。拿出去发表了,就是社会的事。一个作品对读者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事不能当儿戏。但是我觉得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看得太直接,要求立竿见影,应该看得更宽一点。我以为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引起读者对生活的关心,对人的关心,对生活,对人持欣赏的态度,这样读者的心胸就会比较宽厚,比较多情,从而使自己变得较有文化修养,远离鄙俗,变得高尚一点,雅一点,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品。


我六十岁写的小说抒情味较浓,写得比较美,七十岁后就越写越平实了。这种变化。不知道读者是怎么看的。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九日


发表于《小说月报》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四时佳兴》 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书画集

首次全貌正式出版


本书系汪曾祺先生于1997 年逝世后由其儿女编印的《汪曾祺书画集》二十年来首次正式公开出版。书名《四时佳兴》取自汪曾祺先生未竟专栏题目,重新精修、编排书画集中画作,由汪曾祺研究专家苏北先生辑选汪氏美文中代表性的艺谈文论、人生感悟配入。文与画内容相连、内息相通,从两个方面展现作者的艺术修养,在领略文章字节韵律之美以及画作笔墨色彩之美的同时,亦可一窥大师对于个人人生际遇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体悟与精湛见解。



汪曾祺论语言八十条


(苏北整理)



1. 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


2. 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


3. 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4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5. 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6. 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7. 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8. 语言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任何语言的后面都有深浅不同的文化的积淀。


9. 你看一篇小说,要测定一个作家文化素养的高低,首先是看他的语言怎么样,他在语言上是不是让人感觉到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


10. 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


11. 我觉得研究语言首先应从字句入手,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2. 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它就没有生命了。


13. 世界上很多的大作家认为语言的惟一的标准就是准确。伏尔泰说过,契诃夫也说过,他们说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


14. 韩愈认为,中国语言在准确之外还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这“言之短长”,我认为韩愈说了个最老实的话。


15. 语言耍来耍去的奥妙,还不是长句子跟短句子怎么搭配?有人说我的小说都是用的短句子,其实我有时也用长句子。就看这个长句子和短句子怎么安排?


16. “声之高下”是中国语言的特点,即声调,平上去入,北方话就是阴阳上去。


17. 我认为中国语言有两大特点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一个是对仗,一个就是四声。


18. 外国人讲话没有平上去入四声,大体上相当于中国的两个调,上声和去声。


19. 外国语不像中国语,阴平调那么高,去声调那么低。很多国家都没有这种语言。


20. 你听日本话,特别是中国电影里拍的日本人讲话,声调都是平的,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大注意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跟“声之高下”是很有关系的。


21. “声之高下”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前有浮声,后有切响”,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你要是不注意,那就很难听了。


22. 语言学上有个词叫语感,语言感觉,语言好就是这个作家的语感好;语言不好,这个作家的语感也不好。


23. 一般都把语言看作只是表现形式。语言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


24. 语言和内容(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只是载体,是本体。


25. 斯大林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现实,我以为是对的。思想和语言之间并没有中介。


26. 世界上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也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


27. 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这支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


28. 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语言不好,小说必然不好。


29. 语言的粗俗就是思想的粗俗,语言的鄙陋就是内容的鄙陋。想得好,才写得好。


30. 先生在《庄子》一文中说过:“他的文字不仅是表现思想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种目的。”我把它发展了一下: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31.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积淀。


32. 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其实我们所用的语言都是有来历的,都是继承了古人的语言,或发展变化了古人的语言。


33. 如果说一种从来没有人说过的话,别人就没法懂。


34. 一个作家的语言表现了作家的全部文化素养。作家应该多读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对的。


35. 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口语最大的不同是精炼。


36. 说小说的语言是视觉语言,不是说它没有声音。


37. 前已说过,人的感觉是相通的。声音美是语言美的很重要的因素。


38. 中国语言.因为有“调”,即“四声”,所以特别富于音乐性。


39. 一个搞文字的人,不能不讲一点声音之道。“前有浮声,则后有切响”,沈约把语言声音的规律概括得很扼要。


40. 简单地说,就是平仄声要交错使用。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一顺边,是很难听的。


41. 我们现在写作时所用的语言,绝大部分是前人已经用过,在文章里写过的。


42. 有的语言,如果知道它的来历,便会产生联想,使这一句话有更丰富的意义。比如的诗:“落花时节读华章”,如果不知出处,“落花时节”,就只是落花的时节。如果读过杜甫的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就会知道“落花时节”就包含着久别重逢的意思,就可产生联想。


43. 《沙家浜》里有两句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是从苏东坡的诗“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脱胎出来的。


44. 我们许多的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是从前人的语言中脱胎而出的。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45. 语言是要磨练,要学的。


46. 怎样学习语言?……随时随地。首先是向群众学习。


47. 只要你留心,在大街上,在电车上,从人们的谈话中,从广告招贴上,你每天都能学到几句很好的语言。


48. 语言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语感”。作家要锻炼自己对于语言的感觉。


49. 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


50. 水和面粉本来是两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发生了变化。写作也是这样,下笔之前,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抟弄。


51. 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52. 曾见一些青年同志写作,写一句,想一句。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语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


53.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54. 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55. 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56. 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57. 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58. 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59. 不少作家充分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


60. 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


61. 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


62. 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63. 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64. 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使读者受到感染,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说的语言。


65. 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66.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67. 我们的语言都是继承了前人,在前人语言的基础上演变、脱化出来的。很难找到一种语言,是前人完全没有讲过的。那样就会成为一种很奇怪的,别人无法懂得的语言。


68. 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是有道理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


69.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70. 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71. 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


72.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73. 他(韩愈)所谓“气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绪饱满,思想充买。我认力他是第一个提出作者的精神状态和语言的关系的人。


74. 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75. 他(韩愈)提出一个语言的标准:宜。即合适,准确。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说过“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比如福楼拜。他把“宜”更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76. 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77. 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78. 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


79. 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80. 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





▲《小说月报》2017年5期微信导览请点击图片


中篇小说


黄昱宁  呼叫转移

选自《人民文学》2017年第3期


阿 袁  姬元和汤弥生

选自《十月》2017年第2期


魏思孝  沈东武

选自《大家》2017年第2期



短篇小说


陈永和  十三姨

选自《收获》2017年第1期


弋 舟  但求杯水

选自《长江文艺》2017年第3期


张 翎  心想事成

选自《天涯》2017年第2期


田 瑛  尽头

选自《广西文学》2017年第3期


罗望子  针箍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3期


七堇年  二十九路公车

选自《人民文学》2017年第2期


钱佳楠  盛隽怡的午后时光

选自《小说界》2017年第2期



开放叙事


冬安居  清洁工备忘录

选自《芙蓉》2017年第1期

冬安居  当心杀手附体,杀心漫(创作谈)



封二专题


作家现在时:裘山山


《小说月报》2017年第5期,2017年5月1日出刊,总第449期




小说月报2017 小说可以更好看


点击回顾往期精彩:王安忆 向西,向西,向南 │ 杨晓升 病房 │ 常小琥 摔跤手 │ 翘楚 每一个女孩都嫁给爱情 │ 王安忆 红豆生南国 │ 肖克凡 天堂来客 │ 崔曼莉 熊猫 │ 畀愚  │ 刘建东 丹麦奶糖 │ 孙频 光辉岁月 │ 苏童 玛多娜生意 │ 李静睿 AI │ 方方 花满月 │ 马金莲 旁观者 │ 双雪涛 飞行家 │ 李月峰 逃之夭夭 │ 杨则纬 花里 │储福金 棋语·搏杀 │ 曹军庆 向影子射击  章缘 另一种生活 │ 王彪 我们都有好多话 │ 顾前 你们说说啊,到底什么是爱情 │ 温润 天才  │ 田耳 附体 │ 胡学文 容器 │ 孙频 因父之名 │ 张学东 给张杨福贵深鞠一躬 │ 弋铧 瑞贝卡 │ 王哲珠 纸上人生 │ 杨帆 后情书 │ 留待 死者 │ 孟小书 猴子文身 │ 查一路 瞬间 │ 张子雨 立夏 │ 陈河 义乌之囚 │ 周李立 坠落 │ 宋小词 直立行走 │ 夏天敏 酒摊 │ 秦岭 幻想症 │ 陶丽群 清韵的蜜 │ 白琳 Munro小姐


《小说月报》邮发代号6-38,每月1日出刊,定价10元

《小说月报》大字版邮发代号6-37,每月16日出刊,定价10元

《小说月报》中篇小说专号邮发代号6-139,每年4期,定价15元


《小说月报》在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销售,了解订阅办法请点击:


2017,小说月报对你说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订阅小说月报微信


小说,就是小声地说
小说月报微信 刊物最新动态,作品精彩文字,作家创作感言,读者阅读心得,文坛潮流脉动,随时随地向您报告。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