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记 | 一条命·任务·枪·小说

2022-08-09 14:45:52


导读


在共和国砥砺前行的征程中,有一些同仁,为新闻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崇高理想和职业精神,值得我们缅怀。

清明前夕,、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郭林,、翟钰,特撰此文,深切缅怀几位为新闻事业献身的记者。

邵云环:没什么,大不了就是一条命

邵云环,女,,,年仅48岁。


1999年3月,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精通塞尔维亚语和英语的邵云环放弃去局势平稳的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当首席记者的机会,毅然选择去局势紧张的南联盟一名普通的战地记者。


邵云环的


此时的邵云环是一位丈夫的妻子,一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两位七旬老人的孩子。可在邵云环的认知里,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是记者最应该去的地方。


同事们劝她多加小心,她说:“没什么,大不了就是一条命。”纷飞的战火中,邵云环害怕的不是炮弹何时落在自己身边,危及自己的安全,而是最怕“稿子发不出去”。


防空警报响起,其他人都到地下室躲避,她却面不改色,继续坚持在屋里写稿。在南联盟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邵云环发回了大量公开和参考报道稿。及时准确报道了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的现场情况,用事实揭露了北约轰炸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她题为《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的遗作中,她写道:“塞尔维亚电视台被炸以后,十多名死去的新闻界同行从废墟中陆续被挖出,这在我的心里成了一道抹不去的沉重阴影。随着北约轰炸"失误"次数的增加,每天在布兰科大桥上以人体盾牌参加护桥的人们的命运不能不令人感到担忧。”


为遇难的同行悲痛,为以人体盾牌护桥的人担忧,邵云环写下的文字里没有一个字为自己的安危忧心。


1999年5月8日5时50分(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7日23时50分),。邵云环和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不幸遇难。


事后,工作人员整理轰炸现场时发现,邵云环的写字台上摆着一本塞尔维亚语字典,半开着的抽屉中,她从国内带去的电脑已被炸得面目全非。


“炸弹是从邵云环的床上穿过的,当邵云环被担架抬出时,衣服很整齐,虽然已是午夜,但她依然在伏案工作。。


“在经历过了没有灯光的漫长黑夜后,阳光又把人们领进了正常的生活中。多瑙河边风格迥异的小餐厅和咖啡馆里仍然高朋满座,散步的人们依旧缓行。”


只是云环,你看见了吗?


许杏虎:再危险也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许杏虎,男,光明日报社驻南联盟记者,,年仅31岁。 在这次袭击中,遇难的还有许杏虎的妻子朱颖(光明日报社美术编辑),年仅27岁。


“虎子是个认真踏实对同事友善真诚的好同志。”回忆起这个比自己晚几年进入报社的年轻人,《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郭林赞不绝口。


许杏虎和朱颖


1996年至1997年,许杏虎在贝尔格莱德大学进修,回国后,他特意给同事们送了当地的纸币。郭林说,当时通货膨胀,这张纸币面额巨大,但是价值平常,他现在依然将其作为纪念品保存着。


“我是学塞尔维亚语的,在这里进行战地报道是我的荣誉,更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再危险也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这是许杏虎牺牲前斩钉截铁告诉同事们的话。


1998年,许杏虎和妻子朱颖一同前往南联盟成为光明日报社驻外记者。


自北约轰炸南联盟以来,许杏虎多次在前往北约轰炸最集中的地区进行采访,他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呢?


“旅馆外,没有行人,没有灯火,没有过往的车辆,只有风在刮,。”


“房东建议我们把木制的百叶窗关得严严实实,严实得连防空警报都几乎听不见了。我抓紧时间,埋头写稿。”


“晚上8点半,一声爆炸在不远处响起,来到院中观望,紧跟着便闻到随风飘过来的火药味。”


“半夜不时传来爆炸声。白天必须出门上街,因为要采访,还有太多的事要。”


“今天(3月26日)是我31岁的生日,没有蛋糕,虽已买了蜡烛,但那是备战写稿用的,没舍得点。半夜,爆炸声又响起来了。”


……


在许杏虎和妻子朱颖合撰的长达三万多字的43篇战地日记《亲历炮火》中,类似这样的描述实在太多太多,自北约国家悍然轰炸南联盟以来,哪里有战火,许杏虎就出现在哪里。


40多天的轰炸里,许杏虎发回了《多瑙河别为我哭泣》《不屈的歌声》《住手!北约》等近百篇富有现场感的报道,拍摄了大量有价值的照片。这些报道与《亲历炮火》成了公众了解战情的重要参考资料。


5月6日,在许杏虎生前最后一篇战地日记中,他写道“八国集团今天的会议通过的七点计划说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的立场有所松动。但我并不乐观,因为这同时意味着在为进一步侵略找借口。”


5月7日23时50分(贝尔格莱德时间),,许杏虎、朱颖不幸遇难。


虎子、朱颖,十九年了,同事们没有忘记你们,报社也没有忘记你们。在你们离开的日子里,你们为之奋斗终生的的新闻事业以及报社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就里,有你们不可磨灭的功勋;在你们离开我们的岁月里,我们的国家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正在日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采访的最后,郭林这样说道。


翟树岩:摄像机是我的武器,就像战士手里的枪。

2013年3月21日晚,翟树岩在通往四川调查旱情的最后一站——眉山的路上因车祸离世。年仅58岁。2018年3月26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翟树岩“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如果生命可以重新来过,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十秒钟的静默和一声长叹。


翟树岩


“我希望他那天没出差,想让他看着小女儿秋实长大成人,真不想让他走。”翟树岩的妻子邱薇伤痛地对《传媒茶话会》说。


“摄像机是我的武器,就像战士手里的枪。”有着40年摄影记者生涯的翟树岩生前多次这样告诉身边的朋友。


车祸发生时,20公斤重的相机对他的胸部造成了严重挤压。虚弱的翟树岩被从车里救出时,用手指艰难地指了指一直紧抱在怀中的摄像机,“他还是放心不下”


“他天生就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邱薇告诉《传媒茶话会》,翟树岩责任感很强,经常扛着沉重的机器去偏远的农村,像贵州、广西那里艰苦的山区,他想让大家看到中国还有那么穷困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关注。


干涸的河道、缺水的土地、农民们艰难地挖井取水……这是翟树岩生前拍摄的一组抗旱画面,拍摄地点是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旗隆村。在拍摄一位村民用双手一点点扒土挖井的现场时,一直扛着摄像机的翟树岩发现,小伙子的双手已满是泥土和血污。“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看看这地方干旱有多严重。” 拍完镜头后,他流下了眼泪。


翟树岩生前在央视七套的《聚焦三农》栏目工作了整整十年。年近六旬,却总是奔走在采访报道的第一线。


2006年拍摄长征路上扶贫纪事,2007年内蒙古雪灾中营救列车上被困的农民工,2008年调查私采滥挖,2009年调查假饲料坑农事件,2010年报道打拐在行动,2011年关注粮食问题,2012年在河南拍摄十八大献礼片……


10年来,,,,2009年,。


“他把爱好、情怀和事业融合在了一起,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翟树岩的女儿翟钰是一名军人,她把父亲奉为榜样,转业以后也希望从事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


翟钰告诉《传媒茶话会》,父亲翟树岩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拍摄艾滋遗孤时,与同事一起资助了几个孩子,从父亲离世到现在,翟钰和翟树岩的朋友们一直在联系、帮助这些孩子。“今年这些孩子已经要高考了,马上可以读大学了。”说到这里时,翟钰笑了。


“他是一个热情奔放的人,为人正直仗义……我和女儿爱他,永远。”采访结束后,邱薇给我们发来这样一句话。


萧逸:全心全意当记者,等打完仗后再写小说

萧逸,,1949年4月14日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年仅34岁。


“我原是搞文艺创作的。工作需要么,叫我当记者,我服从分配。”1946年2月,,他笑着向接待他的采访科副科长张帆这样介绍自己。


进入报社后,萧逸积极要求到前线去一名军事记者,,采写出了《平汉前线的民兵团》《满城的民兵连》等反映解放区军民英勇战斗的通讯。


萧逸的肩章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萧逸随军入城,拜访了岳父母茅盾夫妇。在这次拜访中,萧逸表达了希望留下来用一段完整的时间来进行长篇小说创作的想法。


茅盾劝导他,如果希望写出反映宏伟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好作品,要尽量参加完战争的全过程,不要失掉了这个大好的机会……


也正是和茅盾的这番谈话,让萧逸暂时放下了写长篇小说的想法,更加积极投身于一线的新闻报道工作。


他对同事说:“行军时构思,宿营后起草,先写个初稿,等以后有机会时再润色加工。”然而,萧逸“全心全意地当记者,等打完仗后再写小说”的计划终归还是落空了。


1949年4月上旬,华北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太原的包围,逐一展开了扫清外围之敌的战斗。4月14日,萧逸随部队来到前沿阵地采访。在新占领的敌军碉堡内,他拿起话筒,向敌军喊话,向他们宣讲形势和政策时,敌人开枪,子弹击中了萧逸的头部。萧逸随即倒下,英勇牺牲。


在萧逸的遗物中,血水浸染的写作计划和没有写完的数万字的小说草稿静静等待,只是它们终究不会再有结局。


《传媒茶话会》评论:


也有老母亲,也有心上人,也有生死情,也有离别恨。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少新闻记者前仆后继染尽鲜血含笑去,留下了无尽的悲恸与哀思。


可是死亡不是终结,遗忘才是羞耻!,镌刻着150多位新华烈士的姓名。近百年来,像他们一样的无数新闻记者抛家别子,执笔当枪,奔赴神州大地、世界各国,奋笔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篇章。邵云环、许杏虎、翟树岩、萧逸……他们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挚爱,饱含着对祖国的炽情,用生命谱写出了一曲曲新闻人的壮丽之歌,用鲜血写就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传播换新天”的无数传奇。


为何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今天,让我们一起铭记他们!一起缅怀他们!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近期热门文章


1.传媒人必看!“厉害了我的国”策划团队首次揭秘策划思路

2.不收藏别后悔!媒体人知道这些实用工具软件就够了!

3.不折腾会死?湖南卫视为何想将老套路成国际化“新闻大片”?

4.前方高能!这是一条正经与浮夸并存的招聘广告!

5.华夏时报社蹊跷声明背后:两篇监督报道招来多项“举报”


《传媒茶话会》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