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9 10:36:23
贾家灭亡不是一朝一夕,从事件起因来看,应该追溯到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后,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从那时候开始,贾家已经站在了悬崖上。
“站队”无疑是贾家犯错的开始。作为王朝几代老臣,他们当初没有站在新皇帝一边,自然做什么都是错,并最终导致被抄家灭亡。
本文将刨除历史过往,时间回到《红楼梦》一开始,贾家真正危机来临的导火索,无疑是“秦可卿之死”的巨大影响。
刘心武先生解读秦可卿的出身如何,个人表示不太认同。贾家的结局不是秦可卿导致,而是贾家在秦可卿葬礼上表现出的立场和问题。
这些足以让贾家被皇帝警觉、忌惮和恼怒!
贾家败在不在意皇帝立场,骄狂自大的态度,与秦可卿什么身份无关。哪怕当日死的是别人,贾家作为也是该死!
不过,对贾家影响最深远的还不是秦可卿,而是远在千里之外,与秦可卿同一天去世的林如海。
曹雪芹并没有明确说明秦可卿的死亡日期,但从时间推测就一清二楚。
首先,秦可卿死的时间是接近半夜的“亥时”。当时王熙凤刚睡下不久,尚没到半夜子时。古人睡得早,一般都会在9-11点前入睡。
关于秦可卿的起因,作者也没完全交代,她病于八月十五之后,到冬至时尚且不好。张友士的药也没有完全见效。随后就是贾琏与林黛玉年底得到林如海病重的消息,二人出发后,秦可卿突然就死了,让人人纳罕。
看似病死,但判词图画明确是天香楼上吊自尽。可彼时秦可卿可上不去天香楼。
其次,从林黛玉一走,随后衔接秦可卿之死,似乎时间在一二月才对。但是,作者暗中交代了她的死亡日期。只是要从林如海的死亡时间去反推。
(第十四回)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
林黛玉年底回扬州侍奉林如海,一去九个月,林如海死于第二年九月初三。召儿回来报丧路上起码接近一个月。林如海死后他没马上回来,而是等贾琏与林黛玉扶灵柩回苏州时,他才回京。
召儿回来当天是秦可卿的五七正五,正好去世一个月出头,与林如海的去世日期对应的上。
《红楼梦》是小说,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巧合。既然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巳时,无疑是个重要信号,对秦可卿之死有强烈的隐喻。皆因林如海死于巳时和秦可卿死于亥时,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正好日夜对应。一个是白天正午前,一个是晚上午夜前。
“日月同天”在古代有强烈的帝王隐喻。李白形容为“双悬日月照乾坤”,是说安史之乱后的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和皇帝唐肃宗李亨。
《红楼梦》里也是太上皇与皇帝并立,适用“日月同天”的情况。
贾家作为太上皇老臣,却因不臣服新皇帝被抄家。作者通过林如海和秦可卿的死亡日期给出了强烈的暗示。
秦可卿之死是贾家抄家的导火索。但关键性不如林如海。
林如海是皇帝钦点的探花和巡盐御史,又是贾家的乘龙快婿,姑老爷。代表皇帝对贾家的试探、拉拢和给予机会。
有林如海在皇帝和贾家之间“藕断丝连”,贾家有能力从庙堂之上找到立足的平衡点,不至于走错路。
然而,林如海和秦可卿同时死去。秦可卿葬礼为皇帝所忌惮,林如海之死又切断了贾家与皇帝的直接联系。不得已皇帝只能再封贾元春为贤德妃,作为林如海的“替补”。
然而,贾元春无论从智慧、立场和胸怀都不足以代替姑父林如海的重要纽带作用。
贾元春省亲更是贾家响应太上皇旨意而肆意妄为的昏招。不但掏空贾家,更彻底绝了皇帝对贾家的希望,双方恩断义绝只有你死我活。
曹雪芹借林如海与秦可卿同日去世,既暗示贾家立场出了问题,也证明他们此时与皇帝关系断绝。从此不再是鞠躬尽瘁为皇帝分忧的忠顺之臣,而是走向了利益对立面的逆臣贼子。皇帝容不下这样的贾家,才会择机抄了他们。
林如海之死,要比秦可卿之死影响更深远。《红楼梦》的特点也是越轻描淡写就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