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学《红楼梦》,学生该如何更好地阅读经典?

2023-11-07 11:50:57

白先勇先生曾说道:“其实《红楼梦》就是一个青春版,我说大观园是一个少年宫,是一个儿童乐园。贾宝玉出家的时候才十九岁,之前都是十几岁。(从某个层面来讲这是)青少年的故事。”蒋勋先生在《梦红楼》中写道:“《红楼梦》写青春的单纯、天真、不确定的自我,是世界文学书写青春的一绝。”

青春是纯澈、敏感而新鲜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对生命易去的惶恐与迷惘,也有对未来天马行空的遐想。这种天然的、脆弱的却无所畏惧的蓬勃的生命力,无人不心向往之。青春是轻盈的,初具荷尔蒙气息,对不确定的爱恋不知所措。它总是在蓦然回首时现真醇,彼时心灵趋于冷漠而麻木,执念归于过去,爱恨散于风中。

汤显祖在《青莲阁记》中云: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他追求"有情之天下"。《红楼梦》的"有情世界"不在朝堂、不在乡野、不在世俗之外,在古今人人皆有的青春。

唯有《红楼梦》,写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愚顽怕读文章",写林黛玉"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写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不消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晴雯撕扇、探春结社、龄官画蔷、妙玉赠梅、香菱学诗……无一事不是青春,无一时不是青春,称得上青春赞歌也。

巴金曾就文学的终极目的说过这样的话,“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一句话,文学作品的终极关怀在于给人以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提升。

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当下语文教育中推崇的整本书阅读理念,似乎与这一点不谋而合。不囿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掌握,不囿于情节方面片段式的理解,旨在透过作家情出肺腑、力透纸背的文字感受文学熏陶的奥义。

推而言之,读红楼,就是在读青春;读红楼,就是在读史上最绝美浪漫的青春集;读红楼,就是为青春路上拨云开雾,寻找将要践行的人生至高境界。

而说到描写青春的能手,曹雪芹就是个中翘楚。鲁迅先生曾明快地指出,《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红楼梦》,青春当读之,学生当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红楼梦》能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1924年“刘姥姥”和“林黛玉”携手进入高中语文,时隔7年《红楼梦》又出现在初中语文教材。这比《红楼梦》初版的问世晚了近100年。2019年秋季开始使用的国家统编《高中语文》七年级课本,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列入必读书目。这又比《红楼梦》进入高中语文晚了近100年。

有的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读《红楼梦》,觉得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没什么意思。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宗璞,八九岁时就被红楼里面的女子感动得流泪;张爱玲从小读红楼,并将《红楼梦》的未完结视为生平三大憾事之一;茅盾能一字不落地背诵《红楼梦》某一章节。看来,那些"没什么意思的情情爱爱"不能轻而易举地催人心志,倒能有机会让学识渊博,让灵魂升华。

也有人觉得宝玉花心、滥情。恰恰相反,宝玉绝不是一个用爱欲的目光打量女性的人,他光明、真诚、天真,珍视一切美好。《红楼梦》“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任何把这本书的境界读“小”,把这本书的内容读“薄”的行为无异于买椟还珠。诚然,这给语文教师带来不小的考验,它需要一个教师博大厚重的价值观作为支撑。

这就必须说说北京四中的万君老师,万老师是北京四中高中部语文教师。在万老师看来,阅读课是翻开经典,与一个个生命做“文字之交”的期许和悠然心会。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万老师以对曹雪芹的高山仰止之态,兼顾中学生红楼阅读困难症,以及高考亟待破解的“关卡”,不哗众取宠,独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并紧扣考点,致力于解决学生名著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此实际的教学态度和大胆的创造,即使是放眼大行教改的今天,也实属难得一见。

既然《红楼梦》是少年们青春的呐喊,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学生是否可以通过宝玉的眼睛,路过宝玉的青春,看人世间更复杂的感情,体会情的丰富与广博。如此一来,把《红楼梦》里种种世情百态之珠,重新用一条便于进入的路径编织,孩子则便于进入;每到一景点,如黛玉耍小性、宝玉挨大打,娓娓开解,为何她不是矫情是深情,他不是偶然是必然……小游客们收获必多。

《北京四中语文课:红楼梦从来没有这样学》中,万老师以独创的“两步红楼阅读法”为基础设计理念,将《红楼梦》前八十回"宝玉的青春"梳理如下:

命与运的对照:“甄”故事和“贾”故事

宝黛之间的深厚感情是如何萌芽的?

情节上的“一悲”:秦可卿丧事

春和夏的故事:从宝黛情深到宝玉挨打

最精妙的写法:第三十七回的四样礼物

万老师在书的扉页上诚恳地写道:“少年们,一起来读《红楼梦》吧!来读一本曾经的流行文学、一本今日和未来的传世经典,一起收获生命的丰富与青春的成长。”

作为潜心红楼的百年名校教师,万老师看到了大观园残荷下的诗意、富贵公子犹豫中的温润,看到了荣枯虚无背面的强烈眷恋,看到了叙事榫卯间闪耀的文心。这些,不正是孩子成长的最好资粮么?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