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很容易被忽略和误读的细节,弄懂它们,才能真正读懂红楼

2023-09-23 11:42:08

今天咱们来分析一下红楼梦里的一些容易被忽略和误读的细节,这些细节我们都曾读到过,但如果不反复阅读,细细深究,往往又很容易理解错,甚至被误导,不信一起来看看。

不翻书的情况下,相信不少人会回答一个或两个,因为记忆中,宁国府人丁不旺,像贾敬、贾珍、贾蓉等,是三代单传。

而实际上呢,按照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所交代的信息,原文明确提到,“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

也就是说,第一代宁国公生有四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由此可知,贾代化只是贾演四个儿子中的一个,而且应该是长子,另外还有三个儿子。

这三个儿子都是谁,原文没交代,但在宁公生有四子后,脂砚斋有一句批语,值得注意,“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

这就很清楚了,我们看到的宁国府,是贾代化―贾敬―贾珍―贾蓉这一支贾府子孙,而贾蔷、贾菌则是宁公另外三子的后代。

原文对于贾蔷也有明确的交代,说他“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什么是玄孙?就是孙子的孙子,也就是贾府的第五代,按照称呼应该是: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按照贾府的辈分来排,从第一代贾演的水字旁,到第二代贾代化的人字旁,到第三代的文字旁,到第四代的玉字旁,到第五代的草字头,正好五代人。

关于贾菌,则有一些争议,他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九回顽童闹学堂时,原文说“这贾菌又系荣府近派的重孙”,这似乎与脂砚斋批语将其归为宁府后人有出入。

但根据后文情节可知,这贾菌似乎确实是荣府后人,他不仅在贾府学堂读书,与荣府第五代贾兰也最为要好,且荣国府元宵夜宴时,贾菌与其寡母娄氏都曾露面。

所以,贾菌不是脂砚斋所说的宁公之后,而应该是荣公之后。关于荣公有几个儿子,原文有这样一句话,“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化袭了官……”可知,荣公也不止一个儿子。

按照过去的嫡长子继承制,宁国府和荣国府自然都是宁荣二公长子之后,他们可以袭官,继承家业,而其他的儿子及其后人,要么自己出息,要么就慢慢没落下去了。

像秦可卿去世、宁府祭宗祠、贾敬死亡这样涉及到整个家族的大事,我们往往能看到许多陌生的名字,他们也都按照人字旁、文字旁、玉字旁、草字头的辈分取名,应该就是宁荣二公其他子孙的后人,像贾菖、贾菱、贾芸、贾芹等人。

按照生活习俗来说,一个家族在五代之内,属于未出五服,都还是亲的,家族有什么大事,尤其婚丧嫁娶,每家都要有人甚至要全家参与进来的。从红楼梦里的信息来看,贾府大约也遵循这种风俗。

再比如,元春端午赐礼对于宝黛钗的分别,黛玉与三春到底比宝玉宝钗少了什么?

提到这个,估计不少人都会十分有把握地回答说,当然是红麝串了,因为我们明明看到回目里写“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如果黛玉也有,她为什么不戴呢?

我们不妨看看原文怎么说的,当袭人告诉宝玉贵妃的端午节礼赏下来了,并命小丫头取出来给宝玉看,“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宝玉看完喜不自胜,于是就问是不是人人都是这些,于是袭人就说了这么几句话:“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很多人读到这段情节,并没有深思黛玉与宝钗端午赐礼的具体差别,而等到宝钗戴红麝串时,就想当然地认为,宝钗的这个红麝串是黛玉没有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袭人说的很清楚,黛玉和三春一样,“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扇子当然是上等宫扇,那么数珠儿呢?当然是红麝香珠,总不能是凤尾罗和芙蓉簟吧?

就因为前面曹公说的是“红麝香珠”的物品全称,而后面袭人说的是口语化的“数珠儿”,加上后文宝钗戴红麝串,所以可能给很多读者造成了一种误导,认为这是宝钗独有的,而黛玉没有。

其实,黛玉和三春比宝玉宝钗少的,只有凤尾罗和芙蓉簟这两样床上用品,因此,元春这一次的赐礼其实是有深意的,她这大有为宝玉指婚之意。

反过来思考,以宝钗的为人,如果那红麝串是她和宝玉独有的,她怎么可能带着这珠子招摇过市呢?藏还来不及呢。正因大家都有,宝钗又最会做人,觉得是贵妃赐的,自然要戴一戴。

元春只见过钗黛一次,而且还是前不久的元宵节,为什么到端午节,前后不过三四个月的时间,立马就在钗黛二人中选出了中意的弟媳人选呢?这里面有几个隐藏信息不得不说。

首先,元春明确传递这种指婚信息,一定是在宝钗落选之后,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也是在贾母打醮时,宝玉因说了宝钗体丰怯热像杨妃,结果惹得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宝钗勃然大怒。为什么?因为宝玉说中了宝钗的心事,她刚落选!

其次,元春省亲之前,提到了一件事,通过琏凤夫妇闲聊带出,说“如今当今体贴万人之心……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王夫人以后每月都有机会进宫见女儿元春。而王夫人在钗黛之间的选择,不言而喻。

说到这里,整件事就理清楚了,先是王夫人可以常入宫见元春,她一定会说宝玉已满十三周岁可以定亲一事,并就合适人选进行了比对和最终确认,而此时恰好宝钗入宫待选一事有了结果,未被选中,元春便第一时间借端午赐礼之机,初露指婚之意。

其实我们再往后看,这件事还没完,贾母打醮全家出动,唯独王夫人没去,说是“一则身上不好,二则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称病不出是古往今来很多人推脱不去的理由,王夫人不去清虚观的真正原因怕是第二个。

她在家等着元春那边的消息,至于是什么消息,我们都不知道,但一定很关键。而贾母在清虚观,当着薛姨妈母女的面,就宝玉婚事也明确表了态,说他命里不该早娶,等大一大再定。

贾母说这话,显然是从元春赐礼的分别中明白了孙女之意,她虽然是祖母,可如今孙女是贵妃,自然不好明着反对和驳回,于是借着张道士提亲一事,委婉地向薛姨妈传递了此意。薛姨妈回去后自然会将此事对姐姐一字不漏复述,那王夫人当然又要再费思量了。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