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11:58:56
又让多少研究者为之痴狂。
这是一本新意迭出的新红学研究简史,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顾颉刚、俞平伯、鲁迅、陈独秀、汪原放、周汝昌、李希凡、蓝翎……
围绕这些20世纪红学研究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作者广搜材料,探赜索隐,直言不讳,以随意而不随便的随笔体,梳理还原了《红楼梦》这部“天书”在现代中国走过的传奇历程。
《红楼梦》中有很多未解的谜团,比如林黛玉、薛宝钗这些人物,是有现实的原型还是曹雪芹自己虚构的?
从现在的资料来看,《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写的是自己家族的经历。但是《红楼梦》里的人物是不是有原型,我们目前查不到依据。只能说,曹雪芹可能在生活中遇到过像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的人,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虚构。
有的研究认为,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薛宝钗出身皇商世家,当时的社会风气重士轻商,是不是贾母会更希望宝玉娶黛玉?因为门当户对。
那倒不是。贾母多次谈到,像我们这样的大户人家娶亲不见得门当户对,小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贾母表示她看重两点:一是模样长得好,二是性格好。
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里,黛死钗嫁这一段看哭了很多人,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写其实不对,您怎么看?
作为读者,我认为《红楼梦》里面的“掉包计”这一段写得相当不错。
从戏剧角度来看,有冲突,有高潮。但是,他写得虽然好,却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是反戏剧化的,他多次明确表示,反对才子佳人的这种写法。所以《红楼梦》写的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贾宝玉结婚应该不会那么戏剧化。
而且贾府是个大家族,不可能结婚找人顶包,不符合大户人家的身份。另外,后四十回里,贾母不怎么疼林黛玉了,明显透出内外有别,但前八十回里,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和林黛玉,而且明确说自己对这两个孩子比对其他孩子都好。
有人说曹雪芹写完了全本《红楼梦》,不过后四十回稿件遗失了。现在通行的后四十回里有没有曹雪芹的稿子呢?
曹雪芹对整个作品肯定有完整的构思。前五回有判词,又有《红楼梦》套曲,已经预示了人物命运。
那他到底写完了没有?从脂砚斋的批注可以看出,曹雪芹明确交代了八十回之后的情节,说明写完了。脂砚斋说:“被借阅者迷失,叹叹!”所以我想更合理的解释是,八十回之后的内容曹雪芹写完了,而且并不是一百二十回,根据脂砚斋的批注,应该是一百一十回,但是后三十回不知道什么原因弄丢了。
那么现在通行的后四十回里有没有曹雪芹的原稿呢?有可能,但没法证实。因为后四十回里有些部分写得很好,程伟元、高鹗也说他们到处买稿子,买到一些残稿,后来高鹗又取长补短进行增补,所以后四十回里可能真的有一部分是曹雪芹的稿子。
《红楼梦》里有很多诗词歌赋,您觉得这些诗词歌赋的艺术成就如何?
我跟专业研究诗词的人,比如南京大学的莫砺锋教授、张宏生教授交流过,他们都认为《红楼梦》的诗词写得好。
《红楼梦》的诗词厉害在于,它需要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来写。林黛玉的诗要飘逸一些,薛宝钗的诗则沉稳一些,史湘云的诗要有豪气。不但要写好的诗,还要写差的诗,比如薛蟠的“一个蚊子哼哼哼”。香菱作诗,写了三遍,从差到好,每一遍境界都不一样。所以《红楼梦》中诗词的成就不差,而且写作难度比一般诗词大得多。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我本身研究古代小说,而《红楼梦》在中国所有古代小说里是写得最好的,专业要求我必须研究。第二,我个人也比较喜欢《红楼梦》。作为男生,以前上学时,我其实更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后来《红楼梦》读得越多,越发现它写人生、写社会写得非常深刻,有很多启发。第三就是我的任务,在南京大学20多年,我承担《红楼梦》的教学任务。
您在《风起红楼》的后记中说,红学史是一部吵架史,四大名著里研究《红楼梦》的人也是最多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研究它?
可能因为《红楼梦》把人物写得特别深刻,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会有代入感,感情色彩比较鲜明,遇到不同观点时就很难心平气和地商榷。比如《三国演义》,你喜欢诸葛亮,我不喜欢诸葛亮,大家还可以平心静气地讨论。但读《红楼梦》时,你喜欢林黛玉,我喜欢薛宝钗,就很容易吵架。这也说明《红楼梦》写得好,大家动感情了。
您作为红学研究者,和其他研究者相比,独特性是什么?
很多学者把《红楼梦》当作文学名著来研究它的人物、情节、语言。我做了很多《红楼梦》的普及工作,包括给学生讲课,我会把它和人生结合起来,当作人生的教科书。文学只是作品的一个方面,我们从文学作品里可以得到很多人生感悟。特别是对一些成年人而言,他可能对文学不太感兴趣,如果能将《红楼梦》跟人生结合起来,他会更有体验,对作品的理解就不一样,比如书中的爱情体验、家庭关系等等。
您在大学里教《红楼梦》研究,学生们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观点呢?
我在教学时会有意识地组织开放式课堂,给学生布置花式作业。比如,我们为《红楼梦》写前传时,大家发现有一个没出场的人物很重要,就是贾宝玉的哥哥贾珠。本来贾家可以把读书的重任寄托在大儿子贾珠身上,但他很早就死了。贾珠之死对贾府影响很大,直接影响是留下了寡妇李纨带着他的儿子,间接影响是贾政和王夫人不敢逼贾宝玉读书逼得太狠。我们猜想,是不是因为大儿子就这样被逼死了,所以不敢再逼宝玉。还有同学推测,由于贾珠去世,贾府失去了接班人,元春可能为了家族牺牲自己的爱情,嫁给皇帝。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你会发现,《红楼梦》里的男人都配不上女人,贾琏配不上王熙凤,迎春嫁的孙绍祖就是个流氓。所以我布置过一次作业,让学生给金陵十二钗重新找对象。《红楼梦》里的好男人不够,还可以从四大名著、唐代传奇里面找。同学们配对配得很好,比如王熙凤配的是曹操,最小的女孩巧姐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哪吒,一个是红孩儿。
类似的还有给金陵十二钗找工作。假如《红楼梦》里的人物生活在现代,必须去工作,他们能找到工作吗?同学们的作业给我一个启发,天生我材必有用。很多同学说,可以让贾宝玉到淘宝直播卖化妆品做代言人,因为他整天涂脂抹粉,肯定擅长调化妆品,而且贾宝玉唇红齿白,相貌英俊,可以做代言人。至于林黛玉,大家说她可以到南大文学院教诗词,因为她教香菱学诗教得很好。同学们的想法相当有创意,这样读作品会更有兴趣。
我还给他们布置过一个作业,如果你请《红楼梦》里的人物吃饭,你会请谁?吃哪些菜?价格多少?所有菜品都要来自《红楼梦》,要求先凉菜后热菜,有荤有素,最后是甜点和汤。每一次不同的作业就是换一种角度读《红楼梦》,可能收获就完全不一样。
苗老师能给喜欢《红楼梦》的读者推荐几本相关的书吗?
我给大家推荐三本书:第一本是《红楼启示录》,由著名作家王蒙所作。我个人认为,一个优秀的学者,骨子里是个文人。如果一个文学教授不会写小说,不会写散文,只会写论文,他谈文学作品就是隔靴搔痒。王蒙写过多部长篇小说,他的红学研究里有很多个人体会。比如他有一个著名观点,所有人都盼望看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的手笔。王蒙认为,曹雪芹的原稿不见得好,因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结尾都写得不好。这也提示我们,有没有可能曹雪芹觉得八十回后写得不好,把稿子毁掉了。
第二本是余英时先生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看看思想史研究专家怎么研究《红楼梦》。他的观点是,《红楼梦》写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大观园为代表的青春世界,大观园之外是成年人的世界,《红楼梦》里的矛盾就是未成年人跟成年人之间的矛盾。
第三本是《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很多《红楼梦》研究者非常优秀,像鲁迅、胡适、王国维、俞平伯等等,可以说是超豪华阵容。这本书用二三十万字对百年红学做了梳理。
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读我的《风起红楼》。这本书比较感性。编辑建议我抛去红学研究中的枯燥学术,从人入手,讲红学家的故事,所以这里更多讲的是红学八卦。从八卦开始,以学术结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一部红学史。
鲁迅对《红楼梦》写实手法的特别强调与重视,与他接受了新红学派的自传说观点有关。在《小说史大略》一书,他虽已提出这一看法, 但没有后来表述得那么明确、深入:
『书中故事,为亲见闻,为说真实,为于诸女子无讥贬。说真实,故于文则脱离旧套,于人则并陈美恶,美恶并举而无褒贬,有自愧,则作者盖知人性之深,得忠恕之道,此《红楼梦》在说部中所以为巨制也。』
起初,鲁迅对胡适、俞平伯等人提出的自传说是全盘接受的,即认为作品是作者曹雪芹个人的自传,这表现在他在《中国小说史略》的早期版本中引用了俞平伯《红楼梦辨》一书的年表,这个年表将作者个人家世、经历与作品人物、事迹对应起来,混淆了历史与小说的界线。在该书中,鲁迅表明了自己对自传说的接受态度:
『曹雪芹为汉军,而《石头记》实其自叙也。』
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书中,他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书中所叙相合。雪芹的祖父、父亲,都做过江宁织造,其家庭之豪华,实和贾府略同;雪芹幼时又是一个佳公子,有似于宝玉;而其后突然穷困,假定是被抄家或近于这一类事故所致,情理也可通——由此可知 《红楼梦》一书,说是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可见鲁迅起初也是把历史事实与小说情节对应、等同来看的。不过到后来,鲁迅对胡适自传说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毕竟他是一个有着丰富创作实践的作家,塑造了阿Q、祥林嫂、孔乙已等生动传神的文学形象,在素材原型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处理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
也正是有着这层关系,他转向从艺术手法和表现效果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 不赞成将曹雪芹家世与小说描写的关系看得那么机械、死板。比如他在《怎么写——夜记之一》一文中曾以《红楼梦》为例来论述文学作品的真实感问题:
『倘有读者只执滞于体裁,只求没有破绽,那就以看新闻记事为宜,对于文艺,活该幻灭。而其幻灭也不足惜,因为这不是真的幻灭,正如查不出大观园的遗迹,而不满足于《红楼梦》者相同。』
《红楼梦》毕竟是小说作品,而不是新闻记事,所以鲁迅希望读者不要过于当真,去找大观园的遗迹。
在《<出关>的“关”》一文中,鲁迅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再次谈及这一问题:
『纵使谁整个的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的就只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了。例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的模特儿是作者自己曹霑,《儒林外史》里马二先生的模特儿是冯执中,现在我们所觉得的却只是贾宝玉和马二先生,只有特种学者胡适之先生之流,这才把曹霑和冯执中念念不忘的记在心儿里。』
虽然对胡适颇有讥讽,但所说的道理却是不错的,对素材原型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有着十分准确、精到的把握。也正是为此,他才在《中国小说史略》的修订版中将俞平伯的年表删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红学创始人之一的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一书出版后,也开始对自传说进行修正,为此还专门写了《<红楼梦辨>的修正》 一文,其观点与鲁迅上述的见解基本一致,代表着红学研究的转向和深化。真正继承胡适自传说并将其推向极致的是周汝昌,他在《红楼梦新证》的初版中完全将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与小说中的描写等同起来,混淆了历史与文学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