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走进客栈,大喝一声,店小二,先切二斤牛肉来!这是《水浒传》里时常出现的场面。英雄大汉乃习武之人,性情豪爽,爱喝酒不说,吃起肉来那是大块儿大块儿地吞。这多么类似于今天的烧烤摊,夜色底下,撸几串里脊,吃几条鲜鱼,美哉快哉!
可曾几何时,牛是不能随便吃的,牛是耕地的主力,是老农的朋友,吃牛?那是犯法的事情。以“北宋”为历史背景的《水浒传》中,竟敢如此地顿顿吃牛,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工商业发达的北宋,生产力水平极大提升,这孕育了城市的繁荣,人民的安居乐业,《清明上河图》就是最好的佐证。
和今天人一样,夜市中的北宋百姓,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吃吃喝喝,游戏是必需的,划拳?石头剪刀布?狼人杀?不不不,都错了。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古代社会,对老百姓最具吸引力的娱乐活动一定是故事。中国人自古爱讲故事,爱听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这些五彩斑斓的故事,拼贴成中国历史的另一道风景。
只是从未有哪个时代的故事,像北宋王朝这样集中出现,除了神魔鬼怪,还有历史演义、英雄人物、才子佳人……无所不容,包罗万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大千世界,尽在这故事中了。
于是乎,“说书人”的职业被催生,左一拍醒木,右一执扇柄,好一个生龙活虎的世界,竟含在一张嘴里,只见那先生一会儿假装捋髯变关公,一会儿怒目圆睁变张飞,一会儿张牙舞爪变妖精,这变来变去,真比那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还要丰富。
说实话,在那个年代,“说书”这职业赚大发难,养家糊口还算容易,谁不想多赚钱?谁不想争取观众?观众竞相观看,说书人互打擂台,这一打,可好了,“说”又融入了“唱”,琵琶、三弦、板鼓……传统乐器的演奏者,与说唱艺人共同组班,闯江湖,挣票款。
花木兰打仗归来,眼见“天子坐明堂”,说唱艺人本是双手扶琴杆,模仿作揖的模样,没想到,这一揖,竟揖出了“角色”,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一个艺术门类,就这么成熟起来,宋南戏、金院本、元杂剧、明清传奇,再到你们熟悉的各类地方戏种,什么越剧粤剧黄梅戏啊,晋剧豫剧二人转啊,甬剧沪剧梨园戏啊,吕剧蒲剧花鼓戏啊,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上党梆子……东西南北一统计,竟多达300余种。这其中,国剧当属“京剧”,它富有“国粹”的美誉,吸收了大江南北各家之长,成为世界戏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戏曲是不是个好东西?经以上这么一讲,答案是无庸置疑的。在朴实稳固的古农业社会,戏曲浓缩了老百姓最普通的理想,最纯粹的感情,最炽热的生命态度。来吧,跟着我,切二斤牛肉,进入这戏曲的熔炉之中,那里定然有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