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哭了!这些中文是咋混进英语里的?!

2022-06-15 07:02:55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要回溯到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打通,。后来,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加上美国“淘金潮”吸引大批中国人去淘金,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人自然而然地把一些英语单词应用到生活中,形成了许多外来语,像是可乐(Cola)、咖啡(Coffee)、沙发(sofa)等等;同时,一些中文词也慢慢传到了美国——如Kung-fu(功夫)、Tachi(太极)、Tofu(豆腐)。



总之,中国人在世界上存在感越来越强,外国人懂得的中文也就越来越多啦。和外国人聊天的时候听他们蹦出那么一两句不太正宗的中文,立刻能笑翻在地。不过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些“不正宗的中文”竟然也慢慢融入美国社会,成为了英语的一部分。今天,就来归类总结一下到底都有哪些牛逼的中文已经成功混入了美国字典吧!



喜欢中国菜,不会两句粤语怎么行?


身为一个吃货,深知读懂菜单的重要性。美国的吃货也是非常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学会了很多广东话。



不要奇怪,这是因为最开始定居美国的大多是广东人,也是他们在美国各地建立了最早的唐人街。中国菜有多好吃不言而喻,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怎么才能点到自己想吃的菜呢?当然是先学会菜名怎么说咯!唐人街中国餐厅的菜单很多都是广东话的音译,如:


点心——Dim sum

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

炒面——Chow mein

叉烧——Char siu

白菜——Bok Choy

云吞——Won ton

杂碎——Chop-suey


写饿了......

所以啊,歪果吃货为了吃到好吃的点心,甚至学会了广东话呢......



这些中国话老外居然直译过去了?


Long time no see是上海那边的洋泾浜,是“好久不见”直译过去的;除此之外,“不能做” 这句大白话也被老美们粗暴的直译成了 “No can do”。现在这俩句话在美国均被广泛使用,在国际聊天版上也常被提到哦。



除此之外,Lose face 丢脸 和 Paper tiger 纸老虎是中文直译,早在十九世纪时就被英语接受了,而现在经常见到的 brainwashing 洗脑,也是朝鲜战争时期才被直译过去的中文词语!还有一个神奇的直译词叫kowtow,它在英语里是“认怂”的意思。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其实是中文词“叩头”给译过去的...



还能自创词义?厉害了我的外国同学!


不单会直译,歪果仁有时还会给一些中国词汇“因地制宜”的添加新的意思。这类词里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shanghai”了,你以为它指的是咱们大上海?NO NO NO,shanghai 现在在英语里其实还是个动词。一开始,to shanghai someone 的意思其实是指强迫某人加入船员队伍或者某个骗局,和中文里的“卖猪仔”大意相同。而现在shanghai在英语里的主要意思已经演变成了”绑架“或”忽悠” 了。记得头一次听见有人用这个单词,作为一个中国人,还得舔着脸的去请教人家老外这个“中文词”到底是啥意思,场面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可以说非常豹笑了......



除了上海之外,咱们的另一个港口城市南京 Nanjing 也被歪果仁给相中了。英语中的南京叫Nanking,因为早些时候南京主要出口纺织布品,老外便把中国的棉织布命名成了nankeen (音似南京)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当时咱们出口的棉织布的原色是棕黄色的,极具特色,于是西方动物学家们便拿南京这个城市命名了一系列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比如一种夜鹭 nankeen night heron,以及一种红隼 nankeen kestrel 。真不知道如果来自南京的同学们,看见一群南京在天上飞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日常使用的中文里,混入了很多英语,毋庸多说,想必你也知道很多。其中有些词是如此地中国化,以至你都没想到是英文——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今天说的是英语中来自中文的词。这个你也知道不少,比如chow-mein(炒面),dim-sim(点心),longan(龙眼),lychee(荔枝),bok-choy(白菜),kungpao chicken(宫保鸡丁)……咦,都是吃的东西。


英文不擅构造新词,当遇到另一种文化中的新事物,自己的语言里并没有合适的描述词汇时,音译就是个自然的选择。吃的东西是最常见的,最初一个只会说英语的人想吃一个曾经吃过的但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他只能发中文的既有音。


除了食物,还有许多英文单词来源于中文。两千年来中西文化的交流,让善于吸收外来语的英文,也留下了一些中文的刻印。


经济的强势伴随着文化输出,中国国力的提升,语言文字上的影响也可窥豹一斑。一条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新闻,能让dama这个词让不少外国人知道含义,尽管之前这个词他们一般只在拉丁美洲的女厕所门口看过。中国顾客索要发票的行为,也可以让街上招徕顾客的商店店员叫喊“fapiao”。另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汇,比如guanxi(关系),mianzi(面子)等则早在十几年前就进入正规英文词典。


因为是音译,这些词还保留着相似的中文发音,比如typhoon(台风)、kung-fu(功夫)等,发音基本相同。近年输出的词甚至还能保持汉语拼音。输出年代略远的,则可能变得不好相认。比如ketchup(番茄酱),在西方生活中非常常见,是薯条、汉堡、三明治、热狗、煎蛋等食品(似乎并没有其他可吃的了)的调味品,英系国家一般直接叫tomato sauce,但美国人都叫它ketchup。这个词中国高中不教,所以早期很多到美国留学的人第一次去麦当劳时才学会,殊不知其实是个中国词。在东南沿海一带,有种叫鲑汁的调味品,由腌鱼和辣椒调成,后来广泛传播于东南亚,根据厦门话发音,拼作ke-chiap,马来半岛上略作变形叫kecap。十七世纪时,英国殖民者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品尝到这种调味品,带回英国,主料改成了番茄,从此成了西方人最主要的调味品。这个词初次进英文字典是1690年。因为生活中太过常见,现在美国人很少有人发觉原来是舶来品,而且是来自中文的。这词挺有趣的,对应的中文“番茄酱”的“番”,或者西红柿里的“西”,倒是明确指出了舶来属性。



英国的全球殖民促进了英语的普及,英语也从全球语言中吸收新词。


根据发音,而不考察起源流,也会犯错。比如ping-pang(乒乓球),我们一看,哦,中国特色,那么ping-pang就是来自中文的英语单词。不过乒乓球是驻印度的英国军官发明的,距今仅一百二十年,原名是table tennis(桌上网球),20世纪初一个美国制造商用拟声词申请了ping-pang作为商标名。后来传到中国,,原有其字,也是象声词,正好借用,这才有了“乒乓球”。1960年代以来,中国人在这个游戏上的成就,光芒如正天之日,让如今全世界人民都以为ping-pang是中文。


还有些词,不是音译,而是意译。按说如果能意译,那么就是找到了对应词汇,算不上外来词汇,但有的词是根据中文生造出来的,中国色彩明显。混在两个文化中的人,会比较常接触brainwash(洗脑)这个词,吵起架来,都以为对方是被brainwash过了。这词生动形象,以至于不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没想到其来源是中文,历史不过60多年。,后来西方媒体在报导从韩战中返回的战俘时,大量使用这个词,所以才流行开来。


语言的传播离不开交流,有接触才有传播。考察中外交流史,就可以追溯一些词汇漂洋过海的路径。


其实,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在向外输出。越来越多的歪果仁开始学中文,对中国产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中国的事物。中西交流越来越普遍,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文化碰撞和融合。但不论再怎么碰撞,目前来看学外语还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所以在万能翻译机发明出来之前,咱们还是继续在外语学习的这条路上苦中作乐吧~


本文由资深经纪 Ben 提供,内容及图片整理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更多资讯,请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致讯 Ben 资深经纪 。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